游龍戲水是什麼意思?
按摩的游龍戲水是什麼意思
科學試驗:磁力作用
請問游龍戲水是什麼動物?
是雞嗎?
游龍戲水 驍勇騎士 後庭保養 比翼雙飛 是什麼意思
房中術
游龍戲水?什麼動物??
tsourcing scriptwriting has
夢見龍在水裡遊是什麼意思
游龍戲水,做事順利
游龍戲水被蝦戲下一句是什麼
虎落平陽被犬欺
虎落平陽被犬欺,游龍戲水被蛇戲指什麼動物
十二生肖中的龍
茶藝 什麼是?
關於茶藝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臺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閒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臺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關於茶道
十八道功夫茶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焚點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為宜。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葉嘉酬賓:出示茶葉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手法之巖茶代稱, 意為茶葉嘉美。
3、孟臣沐霖、烏龍入宮。
孟臣沐霖: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4、高山流水、春風指面。
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衝可使茶葉翻動。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潔靜。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淨壺外表面,又提高壺溫。“清洗仙顏”為武夷山雲窩一石刻。
6、玉液回壺、再注甘露。
©工夫茶館 -- 工夫茶館
7、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關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剩少許後,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8、龍鳳呈祥、鯉魚翻身。
©工夫茶館 -- 工夫茶館
9、捧杯敬茶、眾物傳盅。
©工夫茶館 -- 工夫茶館
10.鑑賞三色、喜聞幽香。
鑑賞三色:認真觀察茶水在杯中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喜聞幽香:即嗅聞茶的香味。
11.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初品奇茗: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12.再斟蘭芷、二探蘭芷。
再斟蘭芷:即斟第二道茶。“蘭芷”泛指巖茶。宋范仲淹詩有“鬥茶香兮薄蘭芷”之句。
13.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工夫茶館 -- 工夫茶館
14.三斟石乳、蕩氣迴腸。
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石乳”是元代巖茶之名。
15.含英咀華、令略巖韻。
令略巖韻:即慢慢地領悟巖茶的韻味。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
茶藝表演的順序
茶藝表演,我認為一是先選茶,二是高溫清洗茶具;三是投茶入壺;四是輕均搖,洗茶倒掉;五是添水按茶特性掌握時間;六是倒出茶湯進入公道杯過濾茶渣;七是分茶給在座的人(包括奉茶),當然自已也要喝茶了,自己不喝茶,倒給別人喝也是不禮貌的。
不過,當代並非茶藝表演,而是演藝泡茶流程,是以演為重,並非以茶為主體,按茶藝表演來說,茶藝師理應是瞭解茶、喜歡茶、珍惜茶,平時泡出泡好每壺茶,讓茶發揮最佳境界。試想,我們的表演者有真的愛茶嗎?真的鼓歡茶嗎?真的瞭解茶嗎?
有的連這茶是什麼茶?有什麼特性,應該怎麼樣科學、正確地衝泡她都不知道,添水倒茶,不是茶藝師,而是服務員,其表演,也只是上臺表演一下泡茶流程而已,其目的要麼是任務,要麼是為錢,要麼是為出名而已,這些都和茶的低調,內斂不相符。
有時看到一些自稱“茶人”,在當代卻穿越到唐宋時期,用唐宋的點茶法泡茶表演,過去了終是回不去,搬這些東西出來按郎平的話說應該是愚蠢的,有些東西已經不適合當代了,應該有當代的創新意識去開發才對,相反,只會讓中華文化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