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誰的故事?
宋代開國名相趙普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啊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為了爭
奪淮南江北地區,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於得到了趙普的幫助,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後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後,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宋朝建立後,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普一生先後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並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勳,只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並不順利。概言之,趙普的後半生是:因專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為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為,鑑於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於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而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製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太祖大驚,以筆塗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並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後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這是他自當年滁州之戰結識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政治中心。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趙普由野入朝,幾年間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趙普昔日不學無術的劣勢也就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君臣們也越發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了。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原生態”。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這完全是一種牢騷不平之語:言外之意是說,我讀書範圍是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現今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佈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那麼,趙普的一句牢騷話何以會如此引人共鳴、傳之久遠?依筆者淺見,一為《論語》一書影響之廣,一為“治天下”之意識深得士子之心。《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自戰國初年成書以後,在儒家經典中並不佔重要地位。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詩》、《書》、......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由誰而來?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在儒家學派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儒家對於《論語》有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那麼?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什麼意思?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的典故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半部論語治天下 儒家學子引用宋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後世所謂的儒生將其混淆,認為只需半部論語便可治理天下國家。實際上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其真正意義在於統治天下,而非治理天下。當時趙普說“半部論語知天下”時明確了並不是“一部論語治天下”,是因為儒家論語用於統治而非用於治理,後世卻增加到了四書五經,確實是悲劇。 《論語》相關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論語》體現了孔子的治國思想是,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前提在於君子主要嚴於律己,基本方法是“選才、富國、育人,立法”,基本原則是講究信用,愛護人民。 但不可否認的是,《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一,與儒家思想一樣也具有其侷限性。儒家統治國家可以,但治理國家還是以應法家、兵家、縱橫家輔佐。可惜後世扭曲了這句話的真正意義,使得治國只知統治,只知孔儒,而不知治理,這才是封建社會的真正病症之一。
是由趙普而來。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922)生於幽州薊州(今北京城西南),後唐末年,相繼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洛陽(今河南省洛陽)。
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善吏道,後周顯德年間,先後為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節度使從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州(治今陝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縣南)節度使趙匡胤推官、掌書記。顯德七年(960)正月,普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為右諫議大夫,充職樞密直學士。是年四月,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議宋太祖親征。宋得勝還師後,升普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計,於建隆二年(961)“杯酒釋兵權”,削奪朝中諸將兵權;建隆四年(963),加強中央集權;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財權;乾德五年(967),加強中央禁軍建設;開寶二年(969),削奪節度使兵權;統一全國,先南後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負宰相責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職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普入相後,堅於職守,對宋太祖忠貞不二。有當用者,普薦其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應升遷者,太祖不予升遷,普為其力請,直至宋太祖從其請。開寶六年(973),普接受吳越王錢鏐所送10瓶瓜子金,又違法從秦隴買來木材營建官邸,庇護部下貪贓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罷相,出為河陽三城(治今河南商孟縣)節度、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繼遷太子少保。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普升為司徒、樑國公,二次入相。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計,不再傳位於皇弟趙廷美。太......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下一句是什麼
這句話是北宋宰相趙普說的,很有名,所以流傳至今,許多人都知道。
這話看起來就大白話一句,是什麼意思,似乎連問都不用問,凡知道的定然是懂得的。
一般人都以為這就是講《論語》的作用很大,威力無窮,拿來治理天下,都不用全部用上,只用一半就把天下治理得好好的了。
從字面上看,這樣理解一點也不錯,實則不然,因為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趙普並不是真的用半部《論語》就把天下治好了,還有半部留著沒用。趙普同“陳橋兵變,黃袍遮身”的趙匡胤一樣,都是從“五代時期”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風氣最敗壞、道德最淪喪的時期出來的,都是從血腥與泥淖中滾出來的武將,都是行武出身,都是讀書不多、文化不高的粗人。一整部《論語》,他趙普實際上是啃不動的,吃不消的,他只讀懂了一半,並不全懂。而他能讀懂“半部”,讀懂一半,這已經是很不錯了,算得上是“與時俱進”,是“認真看書學習”了。當時天下方定,在戰亂中讀書人差不多全被殺光了,剩下的躲到深山老林裡不肯出來,皇帝實在找不到文化既高、資歷又深的人來當宰相了,就只好“趕鴨子上架”,叫趙普這個“小兄弟”來幹了。這樣他就不能再舞刀弄槍了,他得耐著性子坐下來讀書,這樣就把一部《論語》讀懂了一半,也叫做讀懂了“半部”,而且還居然能學以致用,給他用到工作上去了。
為什麼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發 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釋 義 論語: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出 處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示 例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
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很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當時,君臣幾個人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
趙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
從此,大宋宰相趙普受此奇恥大辱,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戶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
在趙匡胤攻城略地之後,他制定了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國的“鬱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長起來的。趙匡胤和他子孫那個時代是中國經濟、文化達到巔峰的時代,是中國在全世界最文明、最發達的時代。這一切,可能都與它的開國皇帝、好漢趙匡胤的那個“臥榻”情結有關。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淨空老法師講述
儒、佛的德行要靠我們這個時代覺悟的人來發揚光大。如何發揚光大?身體力行,把儒、佛的道理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光講不行,要做出來。你真正做出來,我相信世界上許多電視臺的媒體都會來訪問你,為你傳播,光明遍照世間,輕而易舉。這是非常特殊的教學法,這也是世界上其他地區從來沒有過的教學法。
中國最近一個甲子,我們把祖宗的教學法忘得一乾二淨。因此,我們今天要特別發心,忍受一切苦難,真正不怕苦、肯吃苦,把這個方法表演出來。我們至少要做十年、二十年,成績拿出來,大家就相信了。
怎麼做?一部經!宋朝初年趙普就是這個做法,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謀士,智囊團的頭。他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兒來的?他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國家政權。’宋代開國的兩個皇帝是兄弟,哥哥走了以後,弟弟繼承王位。這是非常好的榜樣,很可惜現在沒有人懂得。(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32)
清朝之滅亡
清朝開國時,把葉赫那拉氏這個族群消滅了,當時這個族群的首長說了一句話:“我族裡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報仇,也要把滿清消滅掉。”過了兩百年,慈禧太后就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人,所以......
為什麼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推動這段歷史發展的這位高級謀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這位宰相雖然能謀善斷,但早年讀書太少,晚年常讀《論語》,他曾經對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說:“我用半部《論語》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論語》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後人讚譽他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發 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釋 義 論語: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出 處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示 例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