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郭沫若?
怎樣評價郭沫若這個人
日常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大家都是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比如說,鄰居家的小孩很不怎麼可愛,你當著他家人也要說這小孩好可愛呀.上司說一些哪怕很無趣的笑話,包括你在內的下屬也要大笑一通.這種事情每一個成人,社會人都做過,天天做,日日做,不過一般來說,誰也不會說什麼不好,也不會說做了這個,這個人就如何如何下三爛.......
不過有一人例外,那就是“無恥文人“郭沫若.郭怎麼個無恥呢,
仔細看了看,就是他晚年寫了一些很不怎麼樣的作品,主要是應景之作.這些東西反正不怎麼樣,如果出自郭這個大文人之手,的確是很那個的.不過想想當時郭所處的環境,也不能怪他,寫自點不入流的東西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自保,我想大罵郭無恥的任何人,處於郭這個位置像郭那樣做就算是品格不錯了,至少郭沒有坑人,害人.
胡風事件,郭的表現.公正一點說,胡風為人不怎麼樣.郭和胡風解放前關係就不好,當年胡風曾經想清洗進步文藝界,以確立胡之天下,胡的學生寫的那個關於姚雪垠的基本就是造謠加罵街了,難以入目,以及其他一些胡的學生寫的罵別的文學大家的文章,就算和胡無關,人家當時能不往胡身上想?罵到郭身上了,郭能不想著胡?
當年郭是很NB的,四一二前,郭不過是思想有點左,還不是中共黨員,當時思想左的人後來又受蔣重用的人,大有人在.蔣對郭相當賞識的,如果郭要跟了蔣,陳布雷上哪混還不知道呢.但是郭一看出蔣的真實面目,就不顧危險公然和蔣分裂,參加起義.多少人想和蔣拉上關係,蔣對這些人幾個正眼看的?但是人家蔣主動給郭有官有官,要錢有錢.人家郭就是不給面子,先是公開大罵蔣介石,然後就是參加起義....
不知道大罵這位“無恥“的人,在他那個環境下,有幾個毅然堅持自個的信念?估計十有七八抱人家大腿了.....
你要說郭多多好,一點錯誤沒有,我聽了到是不以為然.解放後這位是比較膽小怕事了,但是聽到“無恥文人“之類的話,本人暗暗好笑:你算老幾?
為什麼不少人罵郭呢?也許當年有郭有私仇,有仇互相罵也就算了.不過絕大多數人根本沒什麼私仇,我不由暗歎中國道學觀念毒害之嚴重了,自個怎麼樣天知道,不過做起道學先生,對別人指手劃腳倒是很在行.也有人看郭當年才華不順眼,想比過人家吧,沒什麼本錢,現矗看到了一些此人不足之處了,立刻有了一種自豪感:“看看這小子,居然......“平時受傷的心靈,終於有一幅藥了.
我的觀點是對於一個歷史人物,要實事求是的評價這個人,
從他所處的環境來看他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對於郭,他的不足和缺點遠不及他的才華和貢獻...........
對郭沫若的評價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採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二十世紀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什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方向何在這個根本問題。對郭沫若的評價要像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一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要著重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顛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誇大到無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汙衊和謾罵,那就背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同無限拔高一個歷史人物的做法一樣,都是不可取的。
郭沫若人品怎麼樣?
他有三老婆,十幾個孩子,情人數不清,嫖妓得過花柳,始亂終棄害女孩子自殺。一邊罵政府腐敗一邊跑去做官,曾在共產黨最困難時脫黨,罵過蔣介石,後專程向蔣求饒,文革時說毛主席比親爺爺還親,寫詩吹捧江青,沒多久又跳出來歡呼粉碎四人幫,他,就是郭沫若。
很花心!
而且文革的時候很"聰明",混得很不錯.
很有頭腦呢!不像那麼許多知識分子被打為右派,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沫若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相對於專業的研究者對於他的極度推崇,一般的社會民眾中間也存在對於郭沫若因為不瞭解,對他性格和心理的誤讀以及對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產生的輕視,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您好,這是我搜集到的一些資料 看看 可以幫助到您麼?
如何評價郭沫若?
他是中國的歌德,若干年後的歷史長河中一定會有他的字名。對於瞭解他可從幾個方面入手,1、他的革命經歷,2、兩黨都需要,3領袖對他的評價(毛主席,周恩來以中央確認他的文化領袖地位)4、他的作品(文學,歷史,考古等的重大貢獻)5、逝世後的葬禮規格(所有常委都參加,降半旗,鄧小平致掉詞),6、中央決定他在北京的住所建立紀念館(有十多畝地,在北京這雨寸土寸金的地方拿這個大的一個地方出來作紀念館,中央的領導人中沒有幾個能有這個地位的哈),後改為郭沫若故居,7中央決定在中國科技大學設立郭沫若獎學金等。 這樣可以麼?
名人對郭沫若的評價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鄭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採納哦
如何評價郭沫若?
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採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
看到有人評論郭沫若是人品卑劣、無恥至極的人,怎麼一回事?請詳細解釋一下。 30分
1927年郭沫若第一次入黨後不久,便因撰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文章揭發蔣介石背叛革命的陰謀而被國民黨通緝,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準備前往蘇聯躲避,後來因郭老患傷寒病癒後在黨組織重新安排下去了日本。在這十年期間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繫,回國之後,在國共團結抗戰的形勢下郭沫若出任國民黨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以後,其黨員的身份一直沒有公開。曾有少認為,郭沫若從到日本逃難時起,就已經自動脫離了與黨的關係,文革之初更升級為“叛黨”,但從各方面的資料證明,這些說法都是不屬實的。
黃定慧在手稿中還談到:“陸定一同志囑李蘭天同志傳達中央組織部意見,內定我和郭老是特別黨員”。
在文革期間,針對一些人對郭沫若的汙衊和攻擊,1970年8月9日,周恩來接見外交部、外貿部、外經部、新華社、人民日報、廣播事業局、解放軍報等單位的代表,說了這樣一番話:“怎麼能責問郭老為什麼沒有跟林總上井岡山,應當先問周恩來嘛,我是前委書記嘛。把隊伍帶到井岡山的是朱德,而不是林彪。當時郭老並不在朱德那裡,而是在賀龍、葉挺我們這支南下汕頭的隊伍裡。汕頭軍事失利後,郭老輾轉到上海,黨批准他到日本的……。”
郭沫若如何評價《聊齋志異》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人格有什麼問題嗎?為什麼受到那麼多人的鄙視啊
人已逝去,評價究竟有什麼用?他人格有沒有問題挨著誰什麼事了?
電視報紙那些評論者就是瞎扯淡...誰能不犯錯誤,誰又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你看不慣別人這樣那樣那就別看 人家死了你開始關注別人怎麼了怎麼了 無非炒作而已, 嫌的自己多麼有能耐 僅此而已
偉人就是偉人 何必非要在他死後去說是非呢 毛主席也犯過錯怎麼沒人敢在媒體上大聲疾呼呢? 郭老人品不好 人格不好 人家不好還亥在北大留故居 人家的文章還能記錄在語文課本中 人家的書法拍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人都死了 過去的就該過去了
樓主覺得呢?
如何評價郭沫若《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於1942年在重慶寫的一部歷史劇,它借古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揭露了國民黨通知下的黑暗現實,抨擊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傳達了人民壓抑已久的渴望自由與反抗願望。《雷電頌》是第五幕第二場屈原的一段獨白。這篇獨白,一是對光明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未來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