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中的第一性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佛性是什麼?

佛性是

佛教術語。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經典主張,並非一切有情都釘佛性,有一部分人,由於他們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般若智慧;

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圓滿具備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種佛性說: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眾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禪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漸顯現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圓滿,至成佛時,本有的理體佛性徹底顯現。

佛性一詞和法性、實相、如來藏等概念,義一而名異。《大乘玄論》卷三稱:“經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涅盤經》也說“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盤,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味”。

全文請看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06245.htm

佛性是什麼含義?

佛性有兩種含義:

一者“成佛的可能性”。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

二者“眼見佛性”。這是明心之後的第二步:“見性”(有些祖師是明心、見性同時證得)。眼見佛性者,能親眼看到眾生的真如顯現出來,也能看到眾生的佛性顯現在無情物之上。這個“佛性”與真如不是一回事:“真如為體,佛性為用;二者非一非異,比如燈與光。”

取第一種含義的,分辨不清真如與“眼見佛性”的區別,以為明心、見性是一回事,乃至否定“眼見佛性”。

取第二種含義的,就不知佛性有時候就是真如的意思,往往只會強調“眼見佛性”。

建立如上知見,則有可能辨別經教中所說者是哪一種含義,不至於誤會經教。

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中國的動中禪中提到的“佛性”是什麼

我有幸到泰國參訪過幾位隆波田禪法的老師,親近他們且接受指導後,可以越來越明確的說,這個方法與禪宗毫無關係。

且不論國人混淆其於大乘名相,甚至對禪法的理解,國人也多是在一相情願的套用“佛性”之類言辭,以符合自己的想望,卻全然不顧泰國人的原意。

用隆波田禪法的著名老師阿姜甘澎的表述:這個方法是三步,

第一步,觀風大所引起的身動,以觀身為基,培育穩固的正念。

第二步,仍以身為基,擴展以觀心念的生滅。

第三步,觀“觀者”或說破除對“觀者(或覺性)恆常”、“觀者是真我”的無明錯覺。最後結果呢?一切名法與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沒有”誰“獲得”什麼“,只有”迷(無明)“的消除、執著的消解以及煩惱的熄滅,而自己是否有煩惱,是騙不了人也騙不了己的,這就是這個方法的目的。至於其他名號,他們確實是不太關心的。

另一方面,確實他們許多人知道六祖也讀過《壇經》,但是以泰國人的思維在讀,你甚至不需要懂泰語,只要稍用心聽他們的理解就不難發現,正如此文所說,他們是先懂巴利經典再讀北傳經典,完全是按照那個思路理解,而且人家壓根就沒真想去學你的禪宗。

我記得一篇泰國人所寫的紀念隆波田的文章,還提到他們與日本禪師會面,事後隆波田(或文章作者)認為那個日本禪宗老師教導的其實只是奢摩他。

此文作者提出”覺性“可能引起的誤解,看來是需要思量,目前有朋友翻譯隆波田禪法的著作,看來應該建議其改回正念或英文的awareness(覺知)。

總之跟這些老師親近以後,會知道他們沒有人宣揚”恆常佛性“之說,只是反覆強調無常、生滅、苦、無我,以及滅苦的可能性。

遺漏一點,很重要,或許是許多人故意不去理解的,那就是隆波田禪法的合格老師們一再說:“正念(覺性)本身也是生滅的,不要執著它。”

“這是他們實際指導中,在”看念頭“階段重點強調的,以免行者墮入奢摩他或是”觀之染“。國人實踐此法者,不可不查,尤其對那些跟隨沒被認為是有資格指導此方法的”老師“的人,小心。

泰國人不太嚴謹,所以他們對傳承不那麼愛在口頭或書面上強調,可是在禪法的內部,他們都清楚知道誰有資格誰沒資格。--sakshin南傳佛教的專列---朗月

佛性的存在和自性空的理念矛盾麼,為什麼

首先,要看你這個佛性指的是什麼意思。

有個故事叫狗子佛性,和尚對一個弟子說狗有佛性,轉頭又對另一個弟子說狗沒有佛性。其中第一佛性指的是便是類似於道家的道字一樣的意思,而自性空本身就是這個佛性的內容物。所以不矛盾。第二個佛性指的是高僧相對於百姓而言具有的特質,用佛門的話來說屬於幻有,從邏輯先後來說是:因為元自性空,所以這個佛性的有是幻有。也就是說,元自性空乃是憲法,其他一切圍繞元自性空發展,所以第二種佛性的存在也與元自性空不矛盾

師兄,佛性就是空性嗎

末學的愚見,佛性不能等同於空性,是因為角度不同,用在不同的語境中。當然有時候可以不分,因為本來就是一回事。佛性就是自性,佛性是從果地上來講的,角度不同,一回事。而空性著重是從空上來說自性,而空性本身也不是死空,是妙有真空,可以現萬法的。

自性,空性,和佛性有何區別?如題 謝謝了

首先要強調一下,“自性”一詞在佛教裡有兩種常見出處,一種來自印度時期佛教中觀學派裡的“自性1”,一種來自禪宗裡的“自性2”,這兩種分歧出處的自性詞意分歧。先講傳統意義上的“自性1”。自性1,指的是原來如是的第一義實體,具有自足、自立、自存之特性,不依賴任何條件而存在,弗成更改,不會生滅變易。然而縱觀宇宙萬有,無不為因緣和合,從中找不到一個不依因緣、不生滅變易的自性1,故說無自性、空。這無自性、空,則為萬有普遍本具、不變不易的天性,稱“空性”。空性,是宇宙萬物本具的天性,也就是宇宙的真相,又稱真如、實相、法性。 真如、實相、法性既為宇宙萬有的體性,當然也是一切眾生、眾生心識之體性,它乃一切眾生得以成佛的成本、可能性,或眾生身中所蘊藏的佛之體性,從這一意義上稱“佛性” ,亦名“如來藏”, 即眾生身中孕育的佛胎或佛的功德在眾生身中的潛藏,有如金礦所含藏的金。禪宗裡講的“自性2”,意義上與“佛性”非常接近,指眾生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佛性、如來藏雖然容易被看成一種實體,有似於婆羅門教等所立的大梵、大我(阿特曼),但其義蘊與梵、大我等仍然有所分歧。《楞伽經》卷二佛告大慧菩薩“:我說如來藏,分歧外道所說之我。”謂如來藏即是法無我性從另一角度的表述,如來藏是為斷除愚夫畏懼無我而說,是為“開引計我諸外道”而說,“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勝鬘經》謂如來藏“即是如來空性之智”,《涅盤經》謂“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是則佛性、如來藏,終歸為緣起性、無我性、空性,實際上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二印從另一角度的解說:如實觀諸法無我而證入常樂涅盤,常樂涅盤也可以說原來潛在眾生身中,名為如來藏、佛性,即是眾生本具的法無我性。 查看原帖>>

佛性與如來藏的區別?

法的本質就是智慧光明、覺性遍滿的一真法界。這清淨的法界即所謂的如來藏。 如來藏即是不生不滅的圓滿覺性。如來藏中沒有部分與全體的差別,也不是各自有或共有的。 因為佛及眾生乃至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顯現,每個法的作用力都遍滿十方,法法交融,相互含攝,相互影響。 沒有一個法可以獨立存在,任何一個法即是法界的全體,一即一切,圓融無礙。 簡單的說:如者不動,來者任運,藏者含藏。即諸佛的一切功德含藏其中,故名如來藏。 一切法本具的覺性,也即是法性。法性是指覺性,並非是空性,空性是喻法。 法性在有情的層面,被稱作佛性。佛性是特指有情成佛而言的。因為雖然一切法本具覺性,然而不是一切法都成佛。成佛不是覺性成佛,覺性是不必成佛的,也成不了佛。因為有覺性而沒有煩惱的推動是不會成佛的。成佛是有情眾生的煩惱為動力,包括我執的力量、要成佛解脫的願力等等,推動有情眾生造成成佛的因果。 我在寧波聽到一個天台宗的法師講天台無情有性的道理,竟然說成一切法皆有佛性,無論有情無情,故一切法皆可成佛,豆角茄子也能成佛。這是已誤入邪見的了,是誤解了佛法。我請問了這位法師,我說把豆角掰成兩半,哪一半成佛?我再把豆角剁成餡,哪一粒成佛? 豆角茄子是一切法所攝,都具有覺性是沒錯的,因為有覺性,所以一切法才能相互因緣作用,才能成就因果不相錯亂。但是茄子豆角沒有煩惱心,沒有成佛的願力,怎能推動它去成佛呢?所以說覺性、佛性、成佛一定要清楚的瞭解其中的真義,不可亂解亂談,否則造成邪說。 基於有情眾生的角度,再進一步來說明佛性。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智慧光明,是本有。凡夫不減,成佛不增,周遍法界,常寂光也。生死涅磐皆是其圓滿的幻化,了不可得。不可得是諸法圓融含攝、一即一切、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並非離有無見的不可得。一切眾生、業力、迷惑的當下,即是智慧光明的不思議演義,從未減少或遠離。 佛性非是實有可見之物,是本具之覺性(智慧光明),眾生迷之而成惑,即無明造業。所造所作覆蓋性德,對本具之覺性愈加迷惑不識,然而本具之覺性從未變異。 諸佛出世的目的就是為讓眾生悟入本具的覺性。修行也只為完全迴歸本具的覺性。修證的最後境界唯證方知。圓滿證悟本具覺性者,即入不動佛如來性任運三昧,即本有佛性自在行。亦名安樂行儀,亦名流水無間,亦名如來藏隨自意三昧。 因其是本具之覺性(本有),亦可說後有,因借修方顯。佛性非緣生,但借緣生而顯,所以不離緣生。本具覺性即真如妙性,即如來藏,即自性清淨心,即常寂光。 任運是迴歸本性後之事,少分迴歸少分任運,多分迴歸多分任運,完全迴歸完全任運。任運非普通凡夫所行之事,凡夫任運只是造業。 如來藏是佛陀的了義之教,直顯佛陀智慧及所證悟的境界。但因眾生的根性、業力、執著心各自不同,所以從對機的角度開示了不同的教法。 對於迷惑而執著法相的弟子,多開示諸行無常的法相、少說諸法無我的法性。 為不再執著法相的小悟弟子,廣說無我的法性,顯示清淨的真如法界。 為中根的菩薩廣說六度萬行的菩薩道,於中無所得,圓滿波羅蜜門。 為上根的菩薩直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顯大般涅磐的不思議任運。 依佛法說,對上根者就正值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無上道就是第一義悉檀---如來藏教法(本具的智慧光明)。 對下根者就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這異方便就是對治悉檀,應眾生的煩惱及執著心而施設的方便教法。 由於佛弟子的證悟各有差別,所以各家對如來藏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二乘行者的菩提涅磐、唯識的俱生智、中觀的無生忍、天台的真空妙有、華嚴的一心法界,都是站在不同角度的演義。其中最具如來藏本色的則是聖達摩師為代表的禪宗,六代祖師......

如來藏性是什麼?佛性是什麼?

如來藏性即佛性。當下一切無不是如來藏性之顯,佛性之用。

如來藏即眾生本來面目,是你我的真心,也是萬物萬法的本來面目。

通常我們聽說空、不空(有),都是如來藏。你說本來面目是空,一法不立,一絲不掛,無相無形,對的,但是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斷滅空,而是含藏一切法,性具一切功德,所以空而不空;你說著萬法萬相、山河大地、天人鬼畜、花草樹木、泥巴瓦塊、酸甜苦辣、紅黃黑白、悲愁喜樂明明現前,是不空,是有,對的,但是萬法生滅不停,在生滅的本質卻是不生不滅的那個空,所以不空而空;有說“真空生妙有”,把空說為真空,把不空說為妙有,這還是方便說,實則空就是不空,打個比方,假如水是空,冰是不空,冰化為水,冰去了哪裡?不就是這個水嗎?水凝成冰,水去了哪裡?不就是這個冰嗎?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根本是一個。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當下是一個。故爾,《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什麼意思呢?色受想行識總說萬法,總說不空,萬法與空不是兩個,是一個。

所以,你說真心本來面目(如來藏、佛性)是空,不對,因為也可以是不空;你說本來面目是不空也不對,因為萬法當下是空。如來藏就非空非有,但是呢,真心可以隨緣現空,可以隨緣現有,故可以是空可以是有。這就是《楞嚴經》的義趣,如來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經中還說,真心本來面目“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便是《楞嚴經》說的“無戲論法”,亦即第一義諦。

法性即佛性,佛性即法身

從你的問題導入「自性空而妙用無盡」之「萬法唯心」之「萬法實相」:

首先,需要先準確的瞭解法性、佛性、法身的定義:

1、法性者:謂一切萬法的真實體性,或一切萬法的本性之義。即一切自性也。

法者,指宇宙一切萬法,即指宇宙一切色法、心法,即指宇宙一切可見的、不可見的,有形的、無形的精神,即指一切有情生命能感受到的一切身、心、世界。法,即指一切萬法,或一切法,即謂包含一切人的「一切內身心世界」與一切人所見聞覺知到得「一切外境世界」。

性者,謂本性,或體性,即根本體性,或真實體性之義。

2、佛性者:謂人的真實體性,或謂人的本性。即是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即吾人自性也。

3、佛身者:即佛性身也,以佛性為身之義。

4、法身者:即法性身也,以法性為身之義。

5、法性與佛性有何不同?法性,是指包含人的一切法之真實本性。佛性,是單指人的真實本性。

6、為何說法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法性?

一、需要思維觀察一切法的真實本性(法性)是什麼?

一切法的真實本性是「空性」: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美歐因緣和合則法必不生;既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則一切法即皆無自體性;既一切法無自體性,則一切法的真實體性即皆是「空性」。

二、需要思維觀察人的真實本性(法性)是什麼?

人的真實體性亦是「空性」:因為人是須有「物質(身)與精神(心)二者」和合而方成為「人」。人的身是「地、水、火、風四大」之和合成「色蘊」方成為「人的物質部分(身)」。人的心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和合成為「人的精神部分(心)」。人既是有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和合而成為人,則人無自體性;人既無自體性,則人的真實體性即是「空性」。

三、既然包含一切人的一切法的真實本性,皆是「空性」,故說法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法性也。

7、為何說佛身即是法身?佛性即是法性?

佛身,即是佛性之身,佛性既是空性,佛性身亦即是空性;法身,即是法性之身,法性既是空性,法性身亦即是空性;故說:佛性即是法性,佛身即法身;佛性、法性、佛身、法身悉皆平等,同一空性也。

結論:眾生本是空性,無始以來,法爾如是故,眾生本具佛性,本具法性,本具法身性;但因為眾生無始以來,不明此一真理,而迷失了本具的大法身、大佛性,而執著於小小的色身、妄心,起無量無邊的煩惱(惑),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業),而招受無量無邊的系業苦報(苦);如是惑業苦三道輪迴不休,故說眾生迷失本真(真我的本來面目)而輪迴於生死苦海中,不能出離也。

補充一: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悲憫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無非就是要令眾生都能覺悟萬法真理實相而得到徹底解脫一切煩惱於痛苦,得到大安樂、大自在也。故吾人當學佛的覺悟之道而以覺悟成佛為一生中最第一重要的事業矣。

補充二:釋迦牟尼佛所證、所教之宇宙萬法真理者:一切萬法,隨因緣果報,唯心所現,唯是所變,皆是不無假相之空相;一切法「即空即假假中」,「非空非有」之「中道第一義空」。佛陀所說的「空」,是以一切法自性空而說「空」,是「體空而用無不盡」之「妙空」,即「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之「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之「真空」;是「非空非有」之「大空」,是「有而非有、空而不空」之「妙有空」;不是相空體亦空之「偏空」,亦不是空無一切之「頑空」,更不是撥無因果之「邪空」。

補充三:法身雖說為身,然法身無有形相,乃是無相無不相之空性,此空性能隨緣而變起一切法,空性雖緣起一切法,然空性常住不變;故說「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故說「不變而隨緣,隨緣然不變」。又、法身無相無不相故,法身即是非相,法身即離一切相;以法身能緣起一切法故,法身即攝一......

狗子佛性 全提正令 才涉有無 喪身失命。。什麼意思? 20分

狗子佛性

“狗子佛性”又作趙州狗子、趙州佛性、趙州有無、趙州無字。自古為禪師破除執著有、無之公案。

趙州從諗(七七八-八九七)系唐代著名禪師,山東荷澤人,俗姓郝。幼年於曹州扈通院出家,往參南泉普願,依止二十年,盡得心要.,其後歷參黃檗、寶壽、鹽官、夾山、五臺等諸大德。八十歲時駐錫趙州城東觀音院,大揚禪風。

有學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嗎?”趙州:“有。”學僧:“狗子既有佛性,為什麼卻撞入這個皮袋?”趙州:“因為他明知故犯。”

後來,又有學僧問:“狗子還有佛性嗎?”趙州:“無。”學僧:“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沒有佛性”趙州:“因為他有業識在。”

這則公案中,趙州禪師系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學人對於有無的執著。宋代慧開禪師所編《無門關》,將此公案列為第一則,要求參禪者“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並說:“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無,喪身失命。”《密庵鹹傑語錄》中《狗子佛性》雲:“狗子無佛性,殺人便償命,楚痛百千般;因邪卻打正。”《禪宗雜毒海》中一源寧曾頌道:“趙州狗子無佛性,萬象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餘剩。”

狗子有沒有佛性呢?說無為什麼無?說有為什麼有?有、無在這裡都沒有實際意義。有不能當有會,無不能當無會。這只是禪師方便教人的方法,所謂以楔出楔,並無實法與人。這種答問不定,有時肯定,有時否定的方法,禪林中非常流行。

例如大梅法常禪師初參馬祖道一時問:“請問什麼是佛?”馬祖道一答:“即心即佛。”大梅禪師言下大悟。大梅後來到別的地方弘法,度眾很多。道一為了考驗大梅是否真悟了,就派一名弟子去考察他。這位弟子見到大梅說:“師兄,你在師父那兒究竟得到什麼道啊?”大梅說:“即心即佛。”這位弟子說:“現在師父不這樣講了。”大梅問:“現在師父說什麼法呢?”這位弟子說:“師父現在說非心非佛。”大梅道:“這個老和尚,專門找人麻煩,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我的即心即佛。”這位弟子回去向道一報告考察經過,馬祖道一說:“梅子熟了。”

有位在家居士問智藏禪師:“請問師父,有沒有天堂地獄?”知藏:“有。”居士:“請問有沒有佛法僧三寶?”智藏:“有。”居士:“請問有沒有善惡報應和六道輪迴?”知藏:“有。”不管問什麼,知藏都答有。這位居士不禁懷疑起來,便說:“師父,您是否說錯了。”知藏:“我怎麼會說錯了呢?”居士:“我問徑山禪師,他都說沒有,您怎麼都說有呢?”知藏:“我問你,你有老婆嗎?”居士:“有。”知藏:“你有兒女嗎?居士:“有”。”知藏:“徑山禪師有兒女嗎?”居士:“沒有。”知藏:“所以徑山禪師對你說沒有,我跟你說有,因為你有老婆和兒女啊!”

其他版本

某僧問趙州:“狗具有佛性嗎?”

趙州答雲:“無。”

僧再問:“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為什麼卻說狗沒有呢?”

趙州禪師道:“因為它有前世的業識啊!”

前世的業識矇蔽了自身具足的佛性,如同被塵土覆蓋著的明珠一般,“時時勤拂拭,勿使生塵埃”,掃去外執,真心自然明瞭。

有僧問:“狗還具有佛性嗎?”

趙州答道:“家家門前通長安。”

“家家門前通長安”,從世間每一條道路出發,都能到達人人嚮往的終極目的地。不管是人也好,狗也好,世間萬物都能以自身為起點,反觀自性,證得佛果。

有僧問趙州:“柏樹子也具有佛性嗎?”

趙州答道:“有。”

僧再問:“它到什麼時候可以成佛呢?”

趙州道:“等到虛空落地之時。”

僧又問:“那麼虛空到什麼時候落地呢?”

趙州道:“等到柏樹子成佛之時。”...

相關問題答案
佛性中的第一性是什麼?
百家姓的第一句是什麼?
乃和及的第一筆是什麼?
詩經的第一篇是什麼?
佛教中的舍利子是什麼?
力的第一筆是什麼?
非的筆順第一筆是什麼?
一幢中的幢讀音是什麼?
每個月的第一週是怎麼算的? ?
佛十號之中的明行足是什麼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