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家族是哪個朝代?
拓拔家族在什麼朝代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2] 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3] ,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延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拓跋家族歷史
拓跋姓出自鮮卑族拓跋(又稱託跋)部,為黃帝后裔有拓跋氏。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后裔鮮卑族拓跋(亦稱託跋)部拓跋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據史籍《魏書·序紀》記載,鮮卑拓跋部的歷史序幕是從西漢後期的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各個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書·序紀》的記載中,拓跋力微被稱為鮮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權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於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即皇帝位之後,去年號,稱元年,將元氏復改回拓跋氏。
進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大地後,在強大且日趨規範化的漢文化歷史潮流推動下,鮮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終仍然改定為漢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則漢化姓氏繁多,諸如長孫氏、李氏、王氏、鄭氏、金氏、趙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出自鮮卑拓跋部落。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並改姓“元”後,也稱元魏。
拓拔家族是被那個朝代滅亡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拔真是那個朝代
北魏。
拓跋真 ,秦簡所著庶女有毒(錦繡未央)中男配之一。手段狠辣、殘忍。前世對一切以他為中心為他謀劃最後助他為帝的女主廢其後位、砍其四肢。並且迫死自己親生兒子。是一個可同甘共苦,不可共享富貴榮華之人。今生被李未央所吸引,求而不得,多次陷害李未央,卻被李未央弄成殘廢,生不如死。
錦繡未央中的拓拔家族是不是存在 是在哪個時代
北魏道武帝(371-409)【注: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繼位,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諡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符堅所滅。淝水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拓撥家族是什麼意思
拓撥家族
由姓氏,血緣等親緣關係連接而成的人的集合.
歷史名人
摺疊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注: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繼位,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諡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符堅所滅。淝水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摺疊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禮愛儒生,好學史傳,採集經史,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可以稱得上是北魏開國以來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對內鞏固王朝統治,對外趁劉裕病死時進攻宋國,費了不少氣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當的代價後,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戰爭的第一次勝利。由於長途攻戰勞頓,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說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過渡性的皇帝。終年32歲。
摺疊拓跋燾
北魏太武帝(408-452),423-452年在位。字佛狸。鮮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旋立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崔浩等漢族士人為謀臣,納其謀略,整頓內政,屯田練武,增強國力;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後攻滅夏、北燕、北涼,破柔然,擊敕勒,襲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滑臺(今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拓跋燾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雄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臨陣勇猛,多獲勝利。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宗愛謀殺。
摺疊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后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496年2月2日)孝文帝命鮮卑貴族改用漢姓。他說:魏的祖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夫上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故改姓元。
摺疊拓跋子推
(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大臣。拓跋·子推是北魏獻文帝的叔叔,時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當時北魏獻文帝不想作皇帝了,準備將其位讓給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乃派人馳往漠南,向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禿髮·源賀徵求意見。禿髮·源賀按照鮮卑傳統的父終子及的禮儀,堅決表示不可,之後馳驛入長安,向北魏獻文帝正色諫阻,最後北魏獻文帝聽取了禿髮·源賀的意見,沒有將將帝位傳給拓跋·子推,而是傳給了兒子拓跋·宏。
拓跋·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資深貴族,也是反對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反對派首領。當改革觸動了很多貴族豪強的根本利益時,以拓跋·子推為首的少數舊貴族千方百計進行反撲,他逼死了北魏孝文帝的摯愛林明珠誘使太子拓跋·恂(元恂)觸犯刑律,迫使北魏孝文帝忍痛殺死了太子。
摺疊拓跋禧
(公元?~501年待考),漢名元禧,字永壽,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咸陽王......
拓跋是現在的什麼姓
拓跋是三國和晉朝時的鮮卑姓氏和部族,後來建立了梗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而改拓跋為元姓。現在就只有元沒有拓跋了。不排除解放後有家族自行恢復古姓的。
現在還有拓跋氏嗎
現在沒有了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遊牧民族,其族源屬東胡部落,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
隋唐時期,鮮卑部落大都解體了,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漸與漢族及其他各族融合。
現在的錫伯族是古代鮮卑族的後裔
拓跋是三國和晉朝時的鮮卑姓氏和部族,後來建立了北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而改拓跋為元姓。現在就只有元沒有拓跋了。不排除解放後有家族自行恢復古姓的。
魏國有姓拓跋的皇帝嗎
北魏皇帝都姓拓跋,是拓跋家族。從道武帝拓跋珪等一共十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