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杜是哪個詩人?
大杜是哪位詩人?
1、大杜是指詩聖杜甫。
2、人物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代表作品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杜、小杜、詩仙、詩聖、詩鬼他們分別是誰如題 謝謝了
大杜是杜甫 小杜是杜牧 詩仙是李白 詩聖是杜甫 詩鬼是李賀 大杜————杜甫(即詩聖)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出生於河南鞏縣,死後葬於家鄉鞏縣。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另:大李杜為李白、杜甫。 小李杜——小杜——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另:小李杜為李商隱、杜牧。 詩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他是繼屈原以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漢族,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一說生於四川江油青蓮鄉),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詩鬼——李賀 李賀,字長吉。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家居福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體貌細瘦,巨鼻,通眉,長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他的母親見他作詩辛苦,責怪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雖家道沒落,但李賀志向遠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但李賀的競爭者毀謗他,說他父名晉肅,當避父諱,不得舉進士。韓愈曾為此作《諱辯》,駁斥無恥奧步,鼓勵李賀應試。但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
“大杜”、“小杜”、“詩仙”、“詩聖”、“詩鬼”分別是誰?
大杜:杜甫(即詩聖)
小杜:杜牧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詩鬼:李賀
詩人大杜是誰?詩人小杜是誰?
大杜是:杜甫
小杜是:杜牧
詩聖是:杜甫
詩中有畫、畫是有詩是蘇軾對王維的稱讚
出處:宋·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
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
高適(700-765),字達夫。系河北景縣人,世稱“高常侍”。
岑參(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李頎(690?— 751?),趙郡(今 河北趙縣)人,長期居潁水之陰的東川別業(在今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久未遷調,歸東川別業過煉丹求仙的隱居生活。高適、王昌齡、王維、崔顥都是他的朋友。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祕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結局很悲慘。
王之渙(688—742)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極少。
王翰,字子羽,晉陽人;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祕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日與才士豪俠飲樂遊畋,坐貶道州司馬,卒。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雲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