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的原因?
滯脹發生的原因
滯漲的危害和滯漲產生的原因
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中政府政策有幾個目標即:經濟高增長、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這個觀點是凱恩斯提出來的,他認為增加貨幣供給、需求增加、經濟增長、失業減少、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減少貨幣供給、需求減少、經濟停滯、失業增加、物價下跌、通貨緊縮。即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不會同時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凱恩思主義受到質疑。
“滯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中政府政策有幾個目標即:經濟高增長、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這個觀點是凱恩斯提出來的,他認為增加貨幣供給、需求增加、經濟增長、失業減少、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減少貨幣供給、需求減少、經濟停滯、失業增加、物價下跌、通貨緊縮。即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不會同時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凱恩思主義受到質疑。
發達國家1973年為什麼發生 "滯脹"
1973年——1975年美國滯脹危機成因分析
一、危機前的美國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經濟經歷了所謂的黃金時代。凱恩斯主義管理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使得政府採購不斷增加,加之二戰期間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需求的擴大與投資的增長相互促進,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景氣週期。
自19世紀中後期以來,美國經濟歷經波折,但總體趨勢仍是不斷向上發展的。20 世紀 30 年代的大蕭條使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黯然失色,而凱恩斯主義則受到青睞,羅斯福新政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凱恩斯主義反危機措施的有效性。大蕭條也催生了宏觀經濟學這一學科,轉移支付、赤字經濟、需求管理等宏觀經濟管理手段越來越成為普通大眾耳熟能詳的經濟學術語。然而,20 世紀 70 年代的滯脹危機給信奉凱恩斯主義的政治家、經濟學家乃至普通大眾以沉重打擊,美國經濟陷入了大蕭條以來最危險的境地,“當時‘發達市場經濟’的工業生產在短短一年之內驟降一成,國際貿易則跌落 13%。”①單就美國而言,“到了 1974 年,通貨膨脹達到了 11%,„„1975 年,在幾個月之內失業率就達到了 9%,這是自 1930 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②通貨膨脹與失業是大眾最不能接受的兩種經濟變動,它們卻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美國同時出現,更有學者認為包含隱蔽失業的調整失業率將達到 25%。③一切事物都不會憑空出現,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覺察到其發生前的徵兆。同樣,探討滯脹危機的成因,也不能不首先探究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歷程。 二、滯脹局面的形成
進入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加劇,黃金時代一去不返。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也逐漸喪失其世界經濟霸權的優勢。滯脹一詞是美國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 1976 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解釋經濟停滯、失業加劇與通貨膨脹率升高並存的經濟現象。美國經濟首次在危機期間顯著出現物價上漲現象是在 1957-1958 年,在 1969-1970 年的經濟危機中,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率同時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大。而 1973-1975年的滯脹危機則是最為典型的一次。在尼克松執政初期,美國政府並沒有把國內經濟政策作為施
政的重點領域。
“通貨膨脹是一個問題,但不是最令人憂慮的問題,也不是一個
用犧牲其他目標,尤其是高就業所能應付的問題。
”②通常來講,失業帶給民眾
的打擊要比通貨膨脹更為嚴重,
這從美國前總統吉米·
卡特的悲慘指數。
③公式
就可以看出,
這一指數反映了失業比物價上漲更讓人痛苦的普遍觀點。
美國的通
貨膨脹情況在
1973
年春天開始加劇,
不管是發佈日用品價格凍結的命令,
還是
執行略為緩和的控制措施,
通貨膨脹都不曾出現降低的跡象。
關於通貨膨脹壓力
產生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學者特別提到
1972
年經濟的高度繁榮與
1973
年取消價格管制後消費需求的強勢反彈,以及
1971
年與
1973
年美國政
府多次動用匯率干預手段促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的政策導致一定程度的國內
物資短缺,認為這些因素是
1973-1974
年這一輪物價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而
1973
年
10
月之後出現的能源危機則是導致事態嚴重失控的重磅炸彈,這次石
油危機爆發的突然性與猛烈性十分罕見,其對美國經濟的打擊異常沉重。①到
1974
年秋天,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均已失控,傳統的宏觀調控措施在應對滯脹
危機時難以發揮效用。
在經歷了
1966-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