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本性是什麼意思?
“辯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辯證思維 ?列寧指出 :“思維應當把握住運動著的全部‘表象’,為此,思維就必須是辯證的。”(《列寧全集》第38卷,第245-246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列寧又指出:“現實的各個環節的全部總和的展開( 注意 )=辯證認識的本質。”(《列寧全集》第38卷,第166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因此,所謂辯證思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使運動著的包含多樣性規定的客觀對象在人腦中得到再現的思維。也就是說,辯證思維從多樣性的統一方面去把握運動著的現實世界。
辯證思維方法是思維方法的高級形態,它是加工認識材料,形成把握事物的辯證矛盾及其運動發展規律的思維形式的方法。它是對於全部現代科學和社會實踐普遍適用的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是以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為指導的。辯證思維方法和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有著密切的聯繫。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其中包括對立統一思維律、質量互變思維律、否定之否定思維律和辯證的充足理由律,它們是全部辯證思維過程的最一般、最本質的聯繫。辯證思維方法,其中主要是辯證思維諸基本方法,如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相統一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等,歸根結底,它們不過是辯證思維基本規律的具體表現或應用形態而已。
辯證思維方法包括辯證的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歸納和演繹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等方法。它們組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辯證思維方法體系。在辯證思維方法體系中,辯證的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辯證思維方法;歸納與演繹相統一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等都是它的不同方面的具體表現形式。
辯證思維方法在辯證邏輯的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構成的唯物主義的辯證邏輯的科學體系中,辯證思維規律是最抽象、最核心作為起點的環節;辯證思維方法是較具體、處於中間層次的中介環節;辯證思維形式是最具體、處於外層的作為終點的環節。辯證思維方法處於承前啟後、銜接起點和終點的重要地位。辯證思維方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辯證思維方法是具體分析現實矛盯的有力工具
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充滿矛盾,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不同事物的矛盾都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性 。人們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按其本來面目加以研究 。這就需要用辯證思維方法對 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
2.辯證思維方法是促進現代科學發展的有力槓桿
恩格斯指出,面對19世紀自然科學積累的龐大數量的實證的知識材料,只有理論思維才能做到:在每一個研究領域中以及各個知識領域相互之間有系統地把這些材料加以整理並建立正確聯繫 。(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第465頁 ,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二十世紀飛速發展、瞬息萬變的自然科學,更加顯示出辯證思維方法在理解和揭示自然界辯證本性和自然科學辯證發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至於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也必須藉助於辯證思維方法更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用辯證思維方法,才能揭示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等內在聯繫。
3.辯證思維方法可以具體體現辯證思維規律的指導作用
辯證思維方法是辯證思維的能動的要素 ,是辯證邏輯 的活的靈魂。為了充分發揮辯證思維規律以及辯證思維形式的作用,必須加強對於辯證思維方法的研究和應用辯證思維方法的訓練。...
如何理解自然的辯證本性是在實踐中向人們展示的?
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獲得一定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主體和客體之間是一種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關係.其中,主體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處於主導和中心地位.主體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打破客體的限制,超越現實客體,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時也使客體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概念是什麼意思!簡單解釋一下
概念
concept
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邏輯思維的最基本單元和形式。概念的辯證法是指概念的形成、變化和發展以及概念間的聯繫和轉化的辯證關係。對概念的辯證本性的研究,是辯證邏輯的主要內容。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形成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實踐中接受檢驗。如此循環往復,是人的認識日益接近於客觀現實的一般途徑。科學認識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發展概念。概念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現實。概念的最基本特徵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怎樣理解辯證思維方法的實質及其意義
怎樣理解辯證思維方法的實質及其意義?
對於什麼是哲學思維方法這個問題,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法,可以分為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而在這兩種方法各自的範圍內,又可以列出若干具體的哲學思維方法。如,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範圍內,就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和在統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辯證否定方法、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等等。因此,廣義上的哲學思維方法實際上就是哲學方法。如果從狹義上來理解哲學思維方法,那麼這種哲學思維方法主要是指思維的辯證本性如何在概念的矛盾本性中逐漸展開和逐漸深入的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就是辯證思維方法。從外延上講,這種思維方法包括: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的和歷史的等若干不同的方法。人們一般所講的哲學思維方法主要是指這種狹義的哲學思維方法。
矛盾是什麼意思
contradiction
語出《韓非子 難一》。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話翻譯:
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得沒有一個東西刺得破啊。”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鋒利得沒有一個東西刺不破啊。”有人說:“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可就回答不出來啦。刺不破的盾和什麼東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
英語翻譯:
There was a man of the state of Chu who sold shields and spears. He bragged about his shields saying:” My shields are so hard that nothing can pierce through them .”He also bragged about his spears saying:” My spears are so sharp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ey cannot pierce through.” Someone said:” What would happen if people were to use your spears to pierce through your shields?’ That person could not answer. Now, shields that cannot be pierced through and spears that can pierced through anything cannot exist at the sane time.
辯證法的基本範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矛盾一詞在漢語中最早見於《韓非子》 ,指邏輯上的不一致 。“ 矛盾”一詞拉丁語的contradictio ,也指邏輯上的不一致 。在古代哲學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對立面的統一的思想。黑格爾在其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提出矛盾即對立統一。馬克思主義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思想,系統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把矛盾規定為反映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辯證法的矛盾範疇不同於邏輯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及其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而邏輯矛盾則是由於違反了形式邏輯的規則而出現的邏輯錯誤,是思維混亂的表現。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做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互相鬥爭。所謂統一是指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還必須注意:首先,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關係,既指事物內部存在的這種關係,也指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關係。再次,不能把哲學上講辯證矛盾同邏輯矛盾混為一談。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
學習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對於我們科學地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其次,還要......
人的素質的基本特徵有其本性和哪些
《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可以看出,這一概念涉及到了人的硬件、先天及後天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是個大的框架性的東西,但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強調了對人的原本的認知,而對人的本性判斷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廣義的素質概念包括自然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等多方面。自然生理素質包括生理機能、運動技能、體質和體型等方面的素質;心理素質包括認識、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與非智力方面的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包括思想政治觀念、道德行為規範、文化科學知識、勞動生產技能、審美等方面的素質。這三方面素質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協同構成了人的素質的整體。所以,廣義的素質是指個體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所獲得的比較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它包括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
人的素質主要有以下特徵:
1、素質是先天遺傳性與後天習得性的辯證統一。先天的稟賦是素質形成的基礎,而後天的環境為素質發展提供了機會,特別是有明確目的和對影響進行控制的教育性環境在素質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2、素質是相對穩定性與動態變化性的辯證統一。素質一般是指那些相對穩定的特徵,即只有相對穩定的特徵才稱之為素質。但素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與環境、教育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發展,這種變化發展可以通過知識、能力、思想等表現出來。
3、素質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每個人作為一般意義上的人來說其素質具有共同的基本的特徵,表現在生理、心理、個性等基本的組成因素和結構。但每個人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特點。有些人性格中某種因素表現強於其他因素,表現為外向性格;而有些人正好弱於其他方面,表現為內向性格。這就對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4、素質是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統一。群體素質是由個體素質構成的,個體素質水平影響到群體素質水平。但群體素質又是個體素質成長的土壤,群體素質對個體素質以巨大影響,使個體素質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地域、組織、團體等文化色彩。
5、素質具有整體性。人的素質是一個整體系統,是由各方面素質因子以某種方式連接而成的。整體素質水平既取決於各素質因子,尤其是素質要素的水平,更取決於各素質因子之間的構成關係的合理性。而整體構成結構的合理性又給予各素質因子,尤其是素質要素功能的發揮以極大影響。 素質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素質的經典定義是指人的先天解剖與生理特點,即神經系統和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的特點,這是從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從現代人的素質構成看,素質已擴展到人的品質和人的社會品格領域。要全面認識素質概念,必須從的發展角度考察,即從人的自然化和社會化兩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會化的同時發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相對穩定的特性,就是素質。關於素質的定義目前有五說:(一)要素說--人的素質是由品德、智力、體力等多種要素組成的;(二)構成說--人的素質是由自然生理素質(先天遺傳)、社會文化素質、後天習得和心理素質(個性品格)等方面構成的;(三)發展說--人的素質是由三個發展階段形成:由心智全面發展(觀察、思維、想象、實踐能力等)到身心全面發展(生理與心理素質的統一)到個體與社會協調發展(形成思維、能力、品格等);(四)能力說--人的素質不是各因素靜態的總和,而是動態性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整體素質的變化,素質說是能力;(五)統一說--人的素質是構成要素的“質”與“量”的統一,靜態與動態的統一,具有整體性,社會性和適應性。總之,人的素質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
“概念”一詞是什麼意思?
從哲學角度講,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個別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矗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比如從白雪,白紙,白馬等事物裡抽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就得到“白”的概念。
而意思,指的就是語言文字的含義。
所以,從哲學的角度上講,這兩個詞相差懸殊。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口語中,也常常把它們通用。如:化學的概念是什麼?化學的意思是什麼?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某某是什麼意思和某某的概念也就差不多是一回事情,當然,概念更顯得正式些。
什麼叫哲學
哲學百科全書中的哲學詞條
【中文詞條】本原
【外文詞條】arche
【作 者】楊壽堪
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希臘文為 ,原義是開始,又譯為始基。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復歸為它。古希臘米利都學派首先提出和探討了世界本原這個重要的哲學問題,開創了哲學本體論的研究。後來希臘哲學家圍繞這一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學家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物質性的元素,如水、火、氣,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學家認為本原是抽象的原則,如畢達哥拉學派(見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認為是數,愛利亞學派認為是存在等。
本原一詞為以後西方哲學家所沿用,和哲學基本問題相聯繫。主張世界只有一種本原的稱為一元論,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的,即是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有物質和精神兩種互不依賴、彼此獨立的本原的稱為二元論。
【中文詞條】先驗的和超驗的
【外文詞條】transcendental and transcendent
【作 者】錢廣華
西方的宗教或唯心主義哲學的一般術語。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就已使用過,康德,I.第一次把這兩個術語作了區分。在康德哲學中,這兩個術語是不能相互替換的。所謂“先驗的”,在認識論中有先於經驗的意思。康德用來表示在先天可能的範圍內,關於認識方式的知識。康德所說“先驗的”,是指這樣一種特殊知識:它不涉及對象,而只涉及我們認識對象的形式,並且在這種形式中也只限於先天可能的形式。康德藉此企圖說明,先天知識為什麼是經驗之所以可能的一般條件以及為什麼只能限於經驗的使用。這種理論知識的體系就是康德的先驗哲學,即所謂觀察先天知識的限界、本性與可能性的一門科學。
所謂“超驗的”,一般指思維或意識的一種活動性質,即超出經驗世界的界限而進入超經驗的領域。在康德的先驗唯心論體系中,“超驗的”是理性的辯證本性的表現。與知性不同,理性追求絕對的完整性,即無條件者,而經驗的東西只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即有條件者。因此,理性所追求的無條件者就超出了經驗的界限,它在經驗世界中沒有相應的對象。康德指出,理性這種對經驗世界的超越是必然的,問題在於對這種理性的必然性要有批判的認識。康德認為理性超越經驗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念”,它們只具有規範性的意義,不存在於經驗界,因而不是認識的對象,而是“物自體”。理性的理念有三種:“心靈”,是主體的絕對統一;世界或宇宙,是客體的絕對統一;上帝,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康德認為,舊的形而上學正是對於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沒有批判的認識,因而陷入了“假相”,即把“物自體”當作了可認識的對象,產生一系列謬誤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認為,知識是“內在的”,不能超出主體可能的經驗,理性的超越作用是必然的,但要予以批判的考察即規定它的正當地位。
【中文詞條】先驗論
【外文詞條】apriorism
【作 者】曙光
一種與唯物主義反映論根本對立的唯心主義的認識理論(見認識論)。它一般主張在人所處的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超越經驗、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無法通過經驗獲得有關理念世界的知識,只能通過某種先天的形式或手段獲得。在西方哲學史上,典型的先驗論者是柏拉圖和康德,I.。
【中文詞條】白板說
【外文詞條】theory of tabula rasa
【作 者】呂大吉
主張認識來源於經驗的一種哲學思想。白板,拉丁文是 tabula rasa,原指一種潔白無瑕的狀態。西方哲學家用它比喻人類心靈的本來狀態象白紙一樣沒有任何印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