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是下列哪一國人?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商鞅本是哪一個諸侯國的人

衛國人(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原名衛鞅、公孫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是哪國人?

商鞅出身於衛國公族之家,又名衛鞅、公孫鞅。青年時代在魏國宰相公孫痤門下當食客,被提拔為中庶子。公孫痤發現他是個人才,打算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他不久卻病倒了。惠王去探視,公孫痤就趁機推薦商鞅做下一任宰相。惠王未置可否。公孫痤只好說:“大王如果不錄用,就得殺死他,不能讓他到別國去。”惠王答應了。公孫痤等惠王走後,又把商鞅叫進來說:“我剛才推薦你繼任宰相,可是惠王沒有說什麼,看來他不贊同。所以我又說,如果不用你一定要殺掉你,大王同意了,你快逃吧。”商鞅立刻奔秦,通過秦孝公親信景監推薦,謁見孝公,說以王霸大略,最終在秦國成就了一番事業。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9025289.html?fr=qrl3

商鞅原來是哪國人?他是怎麼死的?

暈,商鞅原名衛鞅,鄲於他是衛國人,早年曾在魏國為官,後轉投秦國。

秦穆公立志改革,重用了衛鞅,而衛鞅不負眾望,在秦國20餘年,將秦國改革成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

而秦穆公為表彰其對秦國的突出貢獻,將商於的地方分封給了衛鞅,所以衛鞅才用了商鞅之名。

後秦穆公去世,其子贏駟即位,在其伯父贏虔的慫恿下加之因改革導致的種種矛盾。最終導致了衛鞅的車裂之死。

商鞅變法的商鞅是戰國時代哪個國家的人?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 。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即五馬分屍)。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最後,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聽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準備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定下規矩,留住沒有憑證的人,我要受“連坐”的處罰。”商鞅只得逃往魏國避難,但是因為他曾率領秦兵攻打過魏國,所以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最後遭擒,被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國力驟增,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商鞅是哪國人,最後在哪國怎麼死的?他的老師是誰

是衛國人,最後死在秦國,師承鬼谷子

商鞅是哪國人

商鞅變法你知道吧,商鞅的確是為秦國做出卓越貢獻錠但是商鞅是衛國人(是衛不是魏,衛國在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所以又稱衛鞅,)自魏國入秦。

望採納。

商鞅是哪國人?在先秦誰重用他... 最後怎麼死...!

商鞅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商鞅原來是哪國人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常識人物篇。

春秋戰國時期,為秦變法的商鞅是哪國人?

商鞅:原名公孫鞅,衛國人,又叫衛鞅。因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孝公封其在商地,又稱商鞅、商君。其所著的《商君書》,為後朝代立法標準

文中的商鞅指誰?孝公是哪國國君?

商鞅變法聽說過嗎?秦國的丞相,變法後秦國強盛,統一了六國。秦孝公,當時的秦國國君

相關問題答案
商鞅本是下列哪一國人?
下列哪一項高分子材料?
構成一個人的樂感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下面哪一項 ?
下列哪些商品不是信用?
下列哪件商品不是信用?
下列哪件商品是允許釋出的? ?
下列哪項是有氧運動?
下列哪個不是佛家三寶?
下列哪條不是劇透彈幕?
下列哪個不是詞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