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國家政策存在問題?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執行和落實好國家惠民政策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問題

1.政策宣傳不深入。惠農政策的項目較多,農民群眾知曉率還不高,在少數地方還出現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不知道的問題。個別村組幹部還存在落實惠農政策上不公開,不公正,不負責,項目落實不透明等問題。在村務公開欄幾乎沒有公佈惠農政策,只有享受戶和區、鄉主管部門知道,廣大農民群眾和不是主管部門的都不太清楚。村幹部在宣傳時,只是對家族、親戚朋友個別講,暗箱操作。如貧困生“兩免一補”,大多數是讓村組幹部家族、親戚朋友的學生得到。

2.貫徹落實有偏差。由於村組幹部素質、精力等因素,導致農村低保、民政救助、扶貧對象、種糧直補和良種補貼等項目錄入的基礎信息資料部分失真,扶持救助對象定位不準。種糧直補沒有實現應補盡補,甚致部分資金使用不規範,長期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土地承包權轉讓的、承包者沒有耕種的仍然在享受種糧直補政策。在實施新農合醫療政策上,部分鄉鎮衛生院管理較差,醫生素質較低,服務意思淡薄,重收費現象較突出,導致農民主動參保的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民是村組幹部墊支參保,甚至有墊支上萬元的。

3.預算標準不一致。同類工程預算定額標準不一致,項目推進矛盾突出。主要表現為在同一鄉鎮、同一整合區域,實施同類型工程建設質量標準一致,但投資標準不一致,並且有的項目投資補助標準差距還比較大,如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京福高鐵”建設徵地,過境各鄉鎮甚至同一個鄉鎮的相鄰村組徵地標準就不同,造成在推進過程中矛盾突出。

4.資金監管不嚴格。在工作中,受人力和經費限制,部分惠農政策資金監管力度不夠,出現有的政策資金監管失控,違規違紀較突出。在種糧直補上,部分鄉鎮的村社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將農戶種糧直補款扣去抵交醫保費、村公路建設集資款等。有的村幹部不給農戶辦直補卡,用他人的名字冒領種糧直補款。有的在農村低保中,不堅持原則,親朋、好友和關係接近的人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多。

5.政策執行成本高。要落實的惠農政策多、召開會議多,印製相關材料多,支出業務費用多,需要人力多。增加了部門和鄉鎮政府的運行成本。上級沒有專項工作經費,鄉鎮和部門經費支出壓力大。沒有工作經費,為單位、部門、鄉鎮、村組幹部套取政策資金提供了理由或藉口。各項惠農補貼的性質不同,管理的單位也不同,各項補貼發放的依據、要求各不相同,自然就形成了“一補一發”,多頭多次發放,造成了發放成本和農民領取成本高。

我國當前的社會政策存在哪些問題

社會保障總體目標確定後,缺乏具體目標及長期規劃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立起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利和義務相適應、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四屆三中全會還提出“社會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但到目前,具體目標還是不明確。

●缺少對不同保障層次的目標設定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保障與保險混在一起。作為公民究竟有哪些權利,社會保障到底保障了人們的哪些權利,基本上是混亂的。哪些方面是應該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應該由個人保障,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樣就導致應該被保障部分的權利沒有被保障,不該由社會保障的卻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來保障。

●缺少不同階段的目標設定

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轉型與快速發展時期,什麼樣的社會保障水平與什麼樣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相適應,以及如何適應,有關方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更沒有長期規劃和總體部署。這樣,經濟社會出現什麼問題,就趕緊出臺相關政策,難免形成“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臨時性政策多,長期性政策少,制度設計越來越複雜,執行成本越來越高,而政策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導致不滿。

■政府、企業、個人的權利與責任邊界不清晰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是以減輕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責任為起點的。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全國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增長到2005年的11.2%,年均增長29.8%。僅中央財政用於“兩個確保”和“低保”的資金投入就從1998年的9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804億元,年均增長35.5%。

各級地方政府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與此同時,企業和個人都普遍感覺到繳納社會保障金的負擔越來越重。個人的基本養老金繳費比例由開始的3%逐年增加至8%,而且繳費基數也在逐年增加。人們對於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滿意程度也在增加。

造成這種各方都不滿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方責任的界定不明確。政府的錢花在哪裡,老百姓並不十分清楚;企業與個人繳費有多少回報率,也沒有明確的預期。因此,政府的責任在哪些方面,應承擔多大程度;企業與個人的責任在哪些方面,趨於何種水平,都應該進一步明確,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責任共擔的機制。

■對歷史遺留問題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兩個基本的現實條件:一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一是歷史債務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不斷增高的趨勢。21世紀,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程度正在加劇,養老保險基金負擔係數逐漸提高,養老保險金支付將進入高峰期。在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的同時,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資金短缺的現象日益突出,養老保險基金進入緊張運行狀態,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基金赤字運轉的局面。再加上企業改制實行提前退休,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直接影響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及作用發揮。

歷史隱性債務是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方面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此前退休的人員沒有繳納過養老金,也就沒有個人賬戶,此前參加工作的人員個人賬戶由開始繳納養老金時算起,個人賬戶不完整。因此這些人的退休費用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員來承擔。在歷史債務壓力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部分基金積累模式在大部分地區因為個人賬戶空賬運行而名存實亡。一旦我國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時期,進入老齡化社會後,當期收取的養老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退休人員的退休費用的。如果不......

我國的政策合法化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完善

政策既然出臺,它本來就已經合法,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落實政策和監督實施的問題,這就需要完善接納民主監督的制度和對不作為官員問責的制度。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麵臨的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旗幟指引下,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高速發展,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基本完成了“資本積累”。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5%以上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髮揮重要促進作用。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的標準,中國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但目前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政府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汙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係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係數達0.474,遠遠超過0.......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哪些問題?

中國現行的宏觀貨幣和財政政策及體制,中央各部門的管理方式、地方的發展模式等等存在的缺陷。這些缺陷會給宏觀經濟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問題呢?從全國來說,重視特大和大型企業發展,偏重於投資和依賴出口需求推動經濟增長,增長的內容中主要是高速公路、鐵路、大樓、廣場、電站、煉油廠、鋼鐵等這樣一些不增加後續就業和勞動參與率低的基礎設施和產品,這樣一種增長模式如果長期延續下去,將會給未來的經濟形成八大扭曲的流程和走勢。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可能會越來越困難,城鎮真實的失業率會凸顯。 城市中大量的建設工地吸收了規模巨大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外商和出口性的內資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在逐步提高,許多企業逐步地用機器代替人工,導致同樣的增長速度下降,相對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越來越弱;限制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體制,使創業和經營環境惡化,導致個體工商戶和微型及中小企業大量破產。 從目前的產業內容和產業的資本有機構成看,一是城市中大量的建設工地吸收了規模巨大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這種轉移的特點是,許多工程完工後續吸收轉移和就業的功能較弱,特別是2008年以後一些建設項目會相對減少,這種轉移對於農民工來說不是一種永久性的轉移。二是外商和出口性的內資企業,由於出口產品結構的改變,加上各地加大社保徵收力度,實行最低工資制度,打擊欠薪和延長工作時間等違法行為,總體上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在逐步提高,許多企業逐步用機器代替人工,導致同樣的增長速度下,相對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越來越弱。三是限制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體制,使創業和經營環境惡化,導致個體工商戶和微型及中小企業大量破產,本來可以解決65%-80%勞動力就業的部分卻發展十分艱難。由於創業不足,個體戶、微型和中小企業相對太少,不僅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機會也相對不足。比如,2005年中國只有350個法人企業,每千人只有2.6個企業,而發達國家每千人一般為45個左右,發展中國家每千人一般在20-30個範圍。如果這種態勢不能被扭轉,“十一五”期間每年勞動力供給2400萬,如果每年只能安排1100萬,累積新增失業將為6500萬, 加上目前實際失業在家的5080萬人,2010年時,城鎮失業人口將達11600萬人左右,城鎮失業率將上升到25%左右,失業和就業不足率可能達到35%。 二 GDP的勞動分配率將相對越來越低,資本分配率將相對越來越高,居民和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的矛盾更加突出。 如果經濟增長長期以資本投入所推動,勞動要素閒置程度越來越高,則資本分配GDP的能力和程度將越來越強。 由國民經濟資本和勞動要素結構扭曲,勞動閒置和企業結構畸形導致的基礎性的分配不公,很難以國家財政的再分配來進行糾正。 實際上,一國失業率高低,決定著國民經濟發展的勞動推動和參與程度,失業率低,勞動參與程度高,勞動要素對GDP增長貢獻大,勞動要素在GDP中的分配比率就高;否則,勞動分配的比率就低。而中國,如果經濟增長長期以資本投入所推動,勞動要素閒置程度越來越高,則資本分配GDP的能力和程度將越來越強,比例將會越來越大。這樣,一是由於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相對太少,幾乎沒有創業型的中等收入人群,而由於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失業人口過多而絕對貧困的人口又很多,將會形成大規模的低收入和微薄收入人口;二是GDP的新增部分,由於資本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外商分配的較多,特大企業和大型企業的資本所有者和高中層管理者分配較多,壟斷型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分配較多,國家收稅收費後給政府公務員分配較多。這種由國民經濟資本和勞動要素結構扭曲,勞......

2016年中國會展業政策發展,依然存在哪些問題

制定會展業的產業政策都離不開以下這四要點:

一、【是制定限制性政策還是鼓勵性政策】

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政策導向問題。

政策是嚴肅的,不能朝令夕改。企業的失誤只能導致局部的損失,不影響大局,而政策失誤將關係到整個會展業的生死存亡。

因而政策必須是有高度的,要高屋建瓴,這種高度從哪裡來?主要是基於對會展業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同其它許多行業相似,會展業也首先面臨一個要制定鼓勵性政策還是限制性政策的問題。截止到2015年,各項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會展業發展依然過熱,而有些專家則從產業的帶動效應上評判,認為會展業遠未達到理想狀態,更談不上過熱。

為了拿出高水平的政策,目前最關鍵的是加強對會展業的研究,真正弄清楚為什麼要發展會展業?會展業給現實經濟解決了哪些問題?對經濟增長、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哪些好處?

從目前已有的成果看,會展業的研究雖然重視上得以緩解,但是較國外相比,我國所處仍然很薄弱在這方面上,如何能夠使會展政策達到會展產業平衡發展的效果,既有所限制又有所鼓勵,還需要業內認真思索與研究。

二、【是遍地開花還是某些區域優先發展】

這是一個重要的地區佈局問題。

會展業的發展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如自然地理條件、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會展場館、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並不是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地區都具備這些條件,因而會展業不可能遍地開花,只能根據這些條件,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

那麼,優先發展哪些區域呢?首先是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具有重量級的中心城市,因為這些城市已經基本具備了發展會展業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基礎,無論是組展商、參展商還是一般觀眾,都能夠在這些城市找到參展與參會的理由。

其次是特色級會展城市,如大連、青島、深圳、成都、珠海、濟南、廈門、重慶、杭州等,這些地區要麼在城市風光方面具有壟斷性,要麼是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容易找出自己發展會展業的特色和“賣點”。

三、【是展會與大型活動同步發展還是分類區別優先發展】

這是一個重要的產品佈局問題。

從國外的有關研究看,不少學者把展覽、會議與大型活動捆綁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會展業”。

其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這三類活動都是那種長時期策劃、短時期聚集、對餐飲、住宿、旅遊等具有較大帶動性的活動。

二是因為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已經表明這三類活動之間的界限在逐漸模糊,通常的情況是展中有會、會中有展、大型活動中既有展又有會。

但是,從活動目的和具體運作方式來說,三者又有很大不同。一般說來,展覽尤其是商貿展覽,其直接目的是促成交易,是商品買家和賣家的聚會,其尋找交易夥伴的目的性非常明確。而大多數會議的目的在於交流信息,或者是單向的宣傳,如培訓、產品說明會等,或者是雙向的交流,如研討會等,能否達到溝通的目的是評價會議成敗的關鍵之一。

相比而言,大型活動如奧運會、世博會以及各地的節慶活動等,其目的性比較複雜,可能是為了政治宣傳、也可能是為了活躍居民生活,抑或是為了樹立政府形象,從這一角度看,大型活動的市場化程度低,大多數大型活動需要政府出面,需要財政補貼。

鑑於這三類活動的不同特點,在制定政策時,我認為不能同步發展。具體說,由於貿易展覽是一種交易成本較低的貿易方式,要採取鼓勵政策,大力發展;會議市場比較複雜,雖具有促進經濟技術發展的積極意義,但過多、過濫的會議同樣有“文山會海、浪費資源”之嫌,所以經貿類、技術類與學術類會議可以優先發展,其它會議要區分情況,加以限制;大型活動一般是由政府投資的,雖然在宣傳政府形象、活躍居民生活氛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政策上要加以限制,以防止各級政......

我國社會政策領域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社會保障總體目標確定後,缺乏具體目標及長期規劃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立起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利和義務相適應、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四屆三中全會還提出“社會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但到目前,具體目標還是不明確。 ●缺少對不同保障層次的目標設定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保障與保險混在一起。作為公民究竟有哪些權利,社會保障到底保障了人們的哪些權利,基本上是混亂的。哪些方面是應該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應該由個人保障,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樣就導致應該被保障部分的權利沒有被保障,不該由社會保障的卻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來保障。 ●缺少不同階段的目標設定 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轉型與快速發展時期,什麼樣的社會保障水平與什麼樣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相適應,以及如何適應,有關方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更沒有長期規劃和總體部署。這樣,經濟社會出現什麼問題,就趕緊出臺相關政策,難免形成“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臨時性政策多,長期性政策少,制度設計越來越複雜,執行成本越來越高,而政策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導致不滿。 ■政府、企業、個人的權利與責任邊界不清晰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是以減輕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責任為起點的。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全國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增長到2005年的11.2%,年均增長29.8%。僅中央財政用於“兩個確保”和“低保”的資金投入就從1998年的9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804億元,年均增長35.5%。 各級地方政府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與此同時,企業和個人都普遍感覺到繳納社會保障金的負擔越來越重。個人的基本養老金繳費比例由開始的3%逐年增加至8%,而且繳費基數也在逐年增加。人們對於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滿意程度也在增加。 造成這種各方都不滿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方責任的界定不明確。政府的錢花在哪裡,老百姓並不十分清楚;企業與個人繳費有多少回報率,也沒有明確的預期。因此,政府的責任在哪些方面,應承擔多大程度;企業與個人的責任在哪些方面,趨於何種水平,都應該進一步明確,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責任共擔的機制。 ■對歷史遺留問題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兩個基本的現實條件:一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一是歷史債務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不斷增高的趨勢。21世紀,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程度正在加劇,養老保險基金負擔係數逐漸提高,養老保險金支付將進入高峰期。在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的同時,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資金短缺的現象日益突出,養老保險基金進入緊張運行狀態,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基金赤字運轉的局面。再加上企業改制實行提前退休,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直接影響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及作用發揮。 歷史隱性債務是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方面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此前退休的人員沒有繳納過養老金,也就沒有個人賬戶,此前參加工作的人員個人賬戶由開始繳納養老金時算起,個人賬戶不完整。因此這些人的退休費用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員來承擔。在歷史債務壓力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部分基金積累模式在大部分地區因為個人賬戶空賬運行而名存實亡。一旦我國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時期,進入老齡化社會後,當期收取的養老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退休人員的退休費用的。如果不......

目前中國教育政策體系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教育發展基礎較差,人力資源總體水平較低

(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發展不平衡。

三)教育產業化問題,人民教育負擔過高

四)教育目標扭曲

, 重成才輕成人。

五)能力結構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創新教育薄弱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論述應實行哪些宏觀調控政策和手段

一、當國內、外處於非均衡狀態時,需要依靠政府宏觀政策的干預,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調整政策等。但政府宏觀政策的調節,應針對本國所處的具體狀態,實行不同的政策組合。如:(1)經濟處於國內均衡與對外不均衡時,只需採取有助於恢復對外均衡的措施,如調整匯率。(2)經濟處於國內不均衡與對外均衡時,只需採取有助於使投資與儲蓄趨於一致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3)經濟處於國內、外非均衡時,又要區別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①如果是失業與國際收支赤字並存,可以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同時使貨幣貶值。②如果是失業與國際收支盈餘並存,可以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③如果是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赤字並存,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④如果是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盈餘並存,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同時使貨幣升值。

二、宏觀經濟調控手段

(1)計劃手段。計劃手段是政府調節經濟總量平衡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它包括間接計劃和直接計劃,充分發揮計劃手段的作用,對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整生產力佈局,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財政手段。財政手段的核心是通過對財政收支的調節影響有效需求,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補貼政策。財政手段的主要功能是調節供求平衡,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和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以縮小個人收入的差距。

(3)金融手段。金融手段的核心是中央銀行通過金融系統和金融市場,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投資等經濟活動,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其調節工具有:第一,存款準備率。變動存款準備率可調節商業銀行的自有準備金數量及利息率,從而調節信貸規模。第二,中央再貼現率。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可以調節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和結構。第三,公開市場業務。央行通過公開買賣各種政府債券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

(4)行政管制手段。這是國家行政管理部門通過發佈命令、指示等強制措施干預經濟生活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價格管制、信用管制、進出口管制、外匯管制、工資管制和投資許可證制度。這是政府對微觀經濟過程進行調節的具體形式。

(5)經濟法制手段。是指國家依靠法律的強制力量來保障經濟政策目標實現的手段。國家通過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來規範各類經濟主體的行為,制裁非法活動,保護公平競爭,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相關問題答案
哪些國家政策存在問題?
國家政策有哪些方面?
美國在哪些國家有駐軍?
人民幣在哪些國家流通?
英鎊在哪些國家使用?
有哪些國家還在戰爭?
人民幣在哪些國家通用?
比特幣在哪些國家合法?
現在哪些國家還有皇室?
現在哪些國家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