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怎麼產生的?
網絡是怎麼形成的
互聯網網絡:各個城市之間通過地下光纖傳i輸,國家和國家之間通過在海洋底下鋪設光纜完成的,維護是每個國家負責一段,然後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或幾個出入口,比如中國的在廣州,上海有國際網絡出入口,入口在電信機房裡面,之後再在國內分流,分帶寬。然後出入口帶寬都在幾十T或幾百T。北美洲和歐洲的出入口帶寬是最高的,好像幾百T。非洲最低好像只有幾T。大體就這樣。我是上次在朋友的一個國際互聯網圖上面看到的。感興趣你可以去搜搜。
無線網絡:各個地方建設基站,通過衛星傳輸,類似手機,3G網絡之類的。
純手工,喜歡望採納。
網絡是怎麼產生的
一、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追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三個階段:
(1)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
(2)多個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的計算機網絡。
(3)具有統一的網絡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準化協議的計算機網絡。
所謂聯機系統,就是一臺中央主計算機連接大量的在地理上處於分散位置的終端。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建立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就是將地面的雷達和其他測量控制設備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彙集到一臺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開創了把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這類簡單的“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系統,成了計算機網絡的雛形。嚴格地說,與以後發展成熟的計算機網絡相比,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區別。這樣的系統除了一臺中心計算機外,其餘的終端設備都沒有自主處理的功能,還不能算計算機網絡。但現在為了更明確地區別於後來發展的多個計算機互連的計算機網絡,專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隨著連接的終端數目的增多,為了使承擔數據處理的中心計算機減輕負載,在通信線路和中心計算機之間設置了一個前端處理機FEP(Front 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專門負責與終端之間的通信控制,出現了數據處理和通信控制分工,從而更好地發揮中心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另外,在終端較集中的地區,設置集中器和多路複用器,它首先通過低速線路將附近群集的終端連至集中器或複用器,然後通過高速通信線路、調制解調器與遠程中心計算機的前端機相連,構成如圖4-14所示的遠程聯機系統,提高了通信線路利用率,節約了遠程通信線路的投資。
圖4-14 遠程聯機系統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發展了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信的時代,並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以ARPA網為代表,標誌著我們目前常稱的計算機網絡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目前稱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主要目標是藉助於通信系統,使網內各計算機系統間能夠相互共享資源,最終導致一個實驗性的4個節點網絡開始運行並投入使用。目前ARPA網仍在繼續運行之中,已經擴展到連接數百臺計算機,地理上不僅跨越美國本土,而且通過衛星鏈路連接夏威夷和歐洲的節點。ARPA網是一個成功的系統,它在概念、結構和網絡設計方面都為後繼的計算機網絡打下了基礎。
二、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計算機網絡可分為兩種子網: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如圖4-15所示。
圖4-15 計算機網絡的構成
(一)資源子網
資源子網提供訪問的能力,資源子網由主計算機、終端控制器、終端和計算機所能提供共享的軟件資源和數據源(如數據庫和應用程序)構成。主計算機通過一條高速多路複用線或一條通信鏈路連接到通信子網的結點上。
終端用戶通常是通過終端控制器訪問網絡的。終端控制器能對一組終端提供幾種控制,因而減少了終端的功能和成本。
(二)通信子網
通信子網是由用作信息交換的結點計算機NC和通信線路組成的獨立的數據通信系統,它承擔全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加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絡結點提供雙重作用:一方面作資源子網的接口,同時也可作為對其他網絡結點的存儲轉發結點。作為網絡接口結點,接口功能是按指定用戶的特定要求而編制的。由於存儲轉發結點提供......
現在的互聯網是怎麼產生的
簡單的說就是冷戰的產物.
美國為了保證能在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下,其司令部仍能發出作戰指令,於是將指揮系統分開幾個較獨立的部門,為了保證他們之間的聯繫,將計算機”網狀”連接起來,這樣,一旦戰事發生,除非能將網的所有結點全部摧毀,不然,只要有一個”存活”下來,仍舊可以發揮其本身的戰爭效能.指揮作戰.這個軍事用途的計算機網絡就是互連網的前身.
碰巧的是,著與計算機的發明一樣起初都是軍事撒謊能夠的用途.
建議你可以去看一部紀錄片 互聯網時代
怎麼產生WIFI網絡
呵呵,我來跟你說一些,可能不全
1、手機能夠WIFI上網就意味著能夠用VoIP,那我手機的電話費不是流失了嗎?嗚嗚嗚,好多長途電話費和漫遊費啊
2、中國要推WAPI標準,不希望WIFI形成事實上的工業標準,使WAPI失去市場(順便說一句,WAPI是幾個白痴公司忽悠國家政策騙錢的,他們沒有踏踏實實做技術把WAPI搞好,就象借中國國家這個大塊頭把人家擋住自己撈點錢,挺好的一個事情給他們糟蹋掉了,和饅頭國標一樣,就因為私利,把好事做成壞事)
3、開禁的事快了,只要中國電信的WC,哈哈,應該是CW:CDMA/WIFI出來就好了,他們正在測試中 ?><<
計算機網絡是如何產生的?
計算機網絡源於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近20年來得到迅猛發展。
Internet網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絡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絡項目立項,這個項目基於這樣一種主導思想:網絡必須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絡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絡的其它部分應當能夠維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於軍事研究。
1972年,ARPAnet在首屆計算機後臺通信國際會議上首次與公眾見面,並驗證了分組交換技術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誌。
1980年,ARPA投資把TCP/IP加進UNIX(BSD4.1版本)的內核中,在BSD4.2版本以後,TCP/IP協議即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標準通信模塊。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幾個計算機網絡合並而成,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絡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該年1月,ARPA把TCP/IP協議作為ARPAnet的標準協議,其後,人們稱呼這個以ARPAnet為主幹網的網際互聯網為Internet,TCP/IP協議簇便在Internet中進行研究,試驗,並改進成為使用方便,效率極好的協議簇。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級計算機中心,為了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夠共享這些超級計算機設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於TCP/IP協議簇的計算機網絡NSFnet。NSF在全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絡和超級計算中心相聯,最後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聯起來。這一成功使得NSF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軟件幾乎全是TCP/IP協議保,那時人們丁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協議的網絡體系結構;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轉向具體的應用,象利用WWW來做廣告或進行聯機貿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長最快的應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nternet市場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其應用將涵蓋從辦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場營銷、服務等廣泛領域。另外,Internet帶來的電子貿易正改變著現今商業活動的傳統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廣泛的互連必將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
參考資料:www.microsoft.com/en/us/default.aspx
計算機網絡產生的基礎是什麼
多臺電腦連接在一起,能夠實現電腦相互間信息的互相交換,並可共享電腦資源的系統,就是計算機網絡。 可以分為:(1)按網絡的交換功能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混合交換; (2)按網絡的拓撲結構分類:總線型結構、星型結構、環形結構、蜂窩結構(是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產生而產生的); (3)按作用範圍的大小分類:局域網(LAN)、廣域網(WAN)、城域網。 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絡是在1969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絡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臺計算機和全美範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後來第二代計算機網絡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絡發展迅猛,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特點: 1.極強的時效性 2.廣泛的傳播面 3.多媒體化的信息 4.突破線形限制的超鏈接方式 5.不斷增強的互動性 6.靈活多變的傳播形式 最大的特點是網絡的傳播互動性。 網絡通信協議,是網絡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範。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絡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TCP主要指傳輸控制協議,而IP協議指互聯網絡協議。 參考資料:部分出自電腦書籍 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是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產生最深遠影響的科技成就之一。隨著Internet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計算機網絡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推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密切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也是計算機應用中一個空前活躍的領域。
網絡是怎麼來的?
計算機網絡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絡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絡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絡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絡,許多單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絡,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絡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絡②網絡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絡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骸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絡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絡,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網絡延時是怎麼產生的?
網絡延時指一個數據包從用戶的計算機發送到網站服務器,然後再立即從網站服務器返回用戶計算機的來回時間。通俗的講,就是數據從電腦這邊傳到那邊所用的時間。
網絡延時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本機到服務器之間路由跳數過多。由於光/電的傳輸速度非常快,他們在物理介質中的傳播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處理時間是不可忽略的。當本機到服務器鏈路中有太多路由轉發處理時,網絡延時就會很明顯。
2. 網絡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但帶寬只有10Kbps,卻同時有多個應用需要傳輸遠超帶寬的數據量200Kbps,這時候會造成大量數據丟失,從而表現為響應延時。
3. 處理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且帶寬足夠,但服務器端處理能力不足,也會造成響應延時。
參考資料:
網絡延時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YDJcnK
網絡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網絡,它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於1968年主持研製的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ARPANET。ARPANET建網的初衷旨在幫助那些為美國軍方工作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交換信息,它的設計與實現是基於這樣的一種主導思想:網絡要能夠經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當網絡的一部分因受攻擊而失去作用時,網絡的其它部分仍能維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組建了第一個網命名為NFSnet,伴著TCP/IP協議的成長,這樣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後取代 ARPANET 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他們把最後的使用TCP/IP支持的NFSnet網叫做Internet網,即當今世界最大的計算機互連網。 近幾年,Internet規模迅速發展已經覆蓋了包括我國在內的154個國家,連接的網絡6萬多個,主機達500萬臺,終端用戶近5000萬,並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1994年我國Internet只有一個國際出口,300多個入網用戶,到1996年已發展到有7條國際出口線,2萬多個入網用戶,目前中國和國際Internet網絡互聯的主要網絡有: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作的中國科研網(CASNET),由清華大學負責運作的中國教育網(CERNET),由電子部、電力部、鐵道部支持,吉通公司負責運作的金橋網(GBNET),以及由郵電部組建的中國網(Chinanet),Chinanet是我國的第一個商業網,1995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成,開通了北京、上海兩條帶寬64Kbps的國際出口線。預計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將覆蓋各省市的全國骨幹網, 同時出口線帶寬由64K升至2M。 在我國由於Chinanet撥號用戶上網使用電信的特服號163,所以又被廣大用戶稱為163網。 第一階段:網路探索(1987年~1994年) 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臺大轎擡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胡啟恆 4 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