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心行是什麼意思?
“迷人口唸,智者心行”是什麼意思?
一般信仰之徒只是嘴裡唸叨,說說而已,不去行動,而智慧之人牢記在心裡,身體力行,這才是智慧之舉。
智者將鑑於行 的意思
大意是實踐出真知。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六祖法要是什麼意思?
按明奘法師說法: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以下是明奘大師解釋六祖法要的全文: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開篇就說了十六個字,簡單直接。我們能夠有今天這個機會,聽聞佛法的精髓,然後在自己的內心樹立起正見,這就是法要。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講到這十六個字,讓我們來看一看整部的《六祖壇經》。儘管六祖說他“字即不識”,可是我們看《壇經》中的記載,六祖回答問題引用最多的是最了義、最根本的經典《大般若涅槃經》,它是佛陀涅槃前的一天一夜講述的。還有一部他引用得比較多的經典是《梵網菩薩戒經》,是佛陀剛證道時,在定中講的三部經之一(即《梵網菩薩戒經》、《華嚴經》、《圓覺經》)。前者是佛陀在臨走前把一乘了義之法毫無遮掩地告訴大家的,後者是佛陀剛證道時為地上菩薩講的。另外他引用得較多的是《金剛經》。佛陀49年講法,用了22年宣講般若,般若的最精要處就在《金剛經》裡。
《壇經》引用最多的就是這三部經典。這三部經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每個人的真如佛性沒有染汙,本來清淨,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了,“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OK,沒有那麼多的囉唆事情,沒有那麼多的牢騷。
當年臨濟義玄禪師從黃檗希運禪師那裡不得法要,心有不安,到了江西高安大愚法師那裡,聽大愚法師一講,他就開悟了,馬上給他的老師肋下打了三拳,說:“哈哈,原來佛法無多子!”原來佛法沒有什麼,就這麼簡單,“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潘麟《心經》:如何理解空的第二個含義明
潘麟《心經》:第二個明的含義:明白,瞭解。
心經的內容: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唸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唸。口唸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唸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唸,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智者行天下什麼意思?
做凡人的處世之道是:心要細小志向要大,頭腦要圓通靈活,行為要正直。智慧圓通的人沒有不知錠的道理,品行正直的人也要有不做的事情。聰明的人才能行走天下。
佛經裡面經常見到的一句話,不太明白。
默許在這裡是一種威儀,也就是禮。一者表不貪。二者印度人認為聖者(包括一切修行者)如果對所施之物表示謝意,就會消減其施福。一般地,修行人接受供養比如說給飯完了戶後,會給施捨者講說一些修行法理,然後再為他咒愿賜福。
解析。戒: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定:睹諸善惡境象,自心不亂;慧:自心無礙,常以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 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 不取不捨, 不取不捨 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 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 心量廣大, 遍周法界; 用了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來去自由, 來去自由 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 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 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 即名邊見。 欲得見真道 若真修道人 他非我不非 憎愛不關心 勿令彼有疑 離世覓菩提 邪正盡打卻 行正即是道 不見世間過 我非自有過 長伸兩腳臥 即是自性現 恰如求兔角 菩提性宛然
若見他人非 但自卻非心 欲擬化他人 佛法在世間 正見名出世 此頌是頓教
自非卻是左 打除煩惱破 自須有方便 不離世間覺 邪見名世間 亦名大法船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 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 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 乃至冤之與親, 言語觸刺欺爭之時, 並將為空, 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 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 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 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
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 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 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 外離相為禪; 外離相為禪 內不亂為定。 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 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 戒香。 二、定香:即親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 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 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 廣學多聞。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 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 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 不說他人好惡, 是自皈依。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疑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 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和尚坐禪悟什麼
何謂坐禪?《壇經》上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
坐禪、禪定,就是將“自我”一層又一層剝光妄念,最後根本無物可讓你暴露,內心平靜而清澈,故稱開悟。
佛家講究坐禪,其說不一。有書載言為:釋迦牟尼苦修6年未獲正果,後來去林中菩提樹(在古印度極為普通的畢鉢羅樹,即我國的榕樹。)下靜坐,悟道成佛,便是最初的禪定。
其實,早在佛教產生之前的瑜伽術,也是有靜坐的,只不過那僅是一種功法,相當於中國的氣功。而禪定重在開悟,著重心性,“即心即佛”。禪早於佛教,禪定在印度各教派中均要修習,可見它有共通性、實用性,而且沿襲了幾千年。現今的禪法,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早期佛教的禪定。釋迦牟尼精通各教派的禪法,加以兼收幷蓄,成為佛教禪法。而中國禪宗的禪,到了六祖慧能一花五葉,各有側重,相互為用。尤其是藏傳佛教中的密宗禪,氣功高強,又獨樹一幟。
據《東方養生》雜誌刊載,1993年10月,劉半岷由東北赴藏,一特異人對他說:“你西行必得大法。”他到了西藏,果然被一法王請上南迦巴瓦峰,那裡是紅教寧瑪派傳承的聖地,山洞和地下有許多“伏藏”,記載有祕密修持法。
法王已80多歲,臥室簡陋,擺滿經典、佛像、法器,桌上有供器、唐卡畫和經幡。法王思維敏捷,樂觀幽默。一手拿金剛杵,一手持鈴,默默地看了他許久,傳給他一句咒語,要他念到有一種聲波頻率出來。紅衣喇嘛帶他到黑屋子裡閉門唸咒,到了第七天,他心間明點衝上頭頂梵穴處,頭蓋骨鬆動、發軟。第八天晚上法王點燃200盞油燈,幾十個喇嘛誦經助法,法王在他頭頂囟門處插上了一根吉祥草,他忽覺同宇宙溝通信息,法王讓人送他再進黑屋,他眼前出現許多星星和亮點彙集成的藍色光球。過了兩天,法王帶他到房間,親自誦經達兩小時,方傳“十輪金剛法灌頂、長壽破瓦法灌頂、四臂觀音法灌頂、文殊大圓滿法灌頂”。
佛家坐禪,重在開悟, “止”、 “觀”雙修,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才是坐禪的真正目的。《摩訶止觀》曰:“當求靜處結跏,平身正直,縱任身體,散誕四肢……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緩帶,轉側調適,以左側手置右手上。”從客觀效果的另一點講,坐禪的確能防病、治病、養生。佛教坐禪,表面看來是為自己,實則要“自度度人”、“濟世利民”、“利樂有情”。主客觀一致,便使許多高僧大德的出現成為可能。
盤腳打坐,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運行順暢,心理方面也歸於精神集中,促使心理健康,祛病延年。身病的發生,大部分由心病引起。心緒煩亂,心情抑鬱、憤怒會招致心虛氣弱;貪食、貪得、爭強好勝,會使肝火旺盛,耗損氣血,風寒暑溼會乘虛而入。這就須先補氣,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勝。
盤腳打坐能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身養性的一種重要方法。它通過入靜,協調體內各器官的功能,使其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從而增強身體機能,發揮強力作用。
“死亡,並沒有訊號”是什麼意思?
你在哪裡看到的,感覺好恐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