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目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 每個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大概有以下幾個看法:

1. 尋找建文帝

2. 顯示中國的富強

3. 發展海外貿易

4. 包抄帖木兒帝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目的:

⒈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⒉擴展朝貢貿易(經濟目的);

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⒌加強同各國的聯繫。

鄭和下西洋意義: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

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欠妥,鄭和原來只不過是宮廷裡的一個太監,他在下西洋之前不是什麼探險家,外交家,也不是將軍,明成祖為什麼會派遣一個皇宮裡的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呢?他歷盡艱險,屢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各家各執其詞、莫衷一是。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

1.揚明朝天威

2.尋找建文帝

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貿易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貿易。

4.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宏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上面的答案基本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明朝後來怎麼不下海了?鄭和去經商了還是殖民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燬了?

而真正的原因是,

明朝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創立的

這已經被幾個專家證明了

鄭和也是回回

永樂皇帝派回回鄭和七下南洋

是明朝的皇帝想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

鄭和沿途轉播伊斯蘭教

這也解釋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燬了

怕外人知道皇族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

而當時在元朝的等級制度後

漢人對外族比較反感的

之所以國內只有周有光老人提出而其他人迴避

不加考證的迴避

是怕更大的外族皇帝的血統論

怕對某些漢人脆弱的自豪感打擊太過沉重

post.baidu.com/f?kz=83788189

?

-----------------------------------

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

肖 憲

來源:回族研究(2003.01)

(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雲南昆明650091)

收稿日期:2002-12-19作者簡介:肖憲(1954-),男,四川人,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

中圖分類號:K248.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86(2003)01-0097-06

近年來,對於鄭和下西洋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活動和意義,國內很多學者都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然而,對鄭和航海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傳播之間的聯繫,目前見到的研究成果還不多。當然,這與涉及這一問題的史料較少有很大關係。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傳播與鄭和的航行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在今天中國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走向世界的時候,開展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伊斯蘭教在全世界的傳播路線和時間大致是這樣的:自公元7世紀在阿拉伯半島始傳後,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裡伊斯蘭教便很快傳播到西亞、北非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了這些地區佔統治地位的宗教。接著,伊斯蘭教又迅速在西班牙(8-10世紀)、中亞(9-11世紀)、南亞(10-13世紀)普遍傳播,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的傳播並不像有的西方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穆罕默德一手拿著劍,一手持著《古蘭經》”,靠軍事征服完成的。在有的地方它確實是伴隨著軍事征服而傳播的,但在大多數地區,它的傳播是以非暴力的傳教方式完成的。伊斯蘭教的主要傳播者也並不一定都是阿拉伯人。例如,伊斯蘭教向西發展先是從阿拉伯人到埃及人,再由埃及人到柏柏爾人,柏柏爾人成為穆斯林後,再把伊斯蘭教帶到北非和西班牙的其他民族中去。向東也是先由阿拉伯人傳到西亞的波斯人中,再由波斯人傳到中亞的突厥人、蒙古人等民族中,這些民族又把伊斯蘭教向東帶到中國,向南帶到印度等地【1】。這種“接力”式的傳播是伊斯蘭教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伊斯蘭教15世紀才開始普遍在東南亞的海島地區(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新......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

鄭和在明永樂三年到宣德五年間一共下西洋7次,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18丈大船62艘出使西洋先後到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裡等國家進行貿易。

永樂六年九月十三日(1408年10月13日)造寶船四十八艘率眾27000多人第二次下西洋前往古裡,滿剌加,蘇門答剌,阿魯,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蘭,南巫裡,甘巴里等國進行通商和訪問。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

...........共七次下西洋進行考察和通商,全面考察大洋沿岸

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1宣揚大明威德,展示中國富強,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式對外侵略擴張。

2.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餘下洋尋找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3.包抄帖木兒帝國,明初時,帖木兒帝國大舉進攻明朝。明朝鮮希望通過海外結盟聯合印度包抄帖木兒帝國後方,牽制其東進,對帖木兒帝國形成外圍攻勢。

4發展海外貿易、企圖殖民海外,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但於由於明成祖年間仍然實施海禁政策,加上明帝國要“阻錢貨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說也不太可能成立。

5解決軍事復員問題,靖難之變期間,明朝國內出現饑荒荒。明成祖加緊南糧北運的工程,並擴大對海軍和陸軍的需求。事情得到解決後,對海軍的需求下降。為防止這批海軍叛亂,明成祖便安排他們跟隨鄭和下西洋。

個人認為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應該是以宣揚大明威德,展示中國的富強擴展海外貿易對進行大洋各國進行考察和通商,全面考察的大洋沿岸。其目的是加強明帝國的影響力以企圖殖民海外開拓海外疆域。個人對下西洋的目的是為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覺得有點不可能,因為建文帝已經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臺,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再指說他能不能逃出南京還說不定就是回來就又能怎樣?包抄帖木兒帝國這個覺得更不靠譜,根據史學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紅海等地無形中對帖木兒帝國採取半月形的外圍攻勢。”所以這個也除外,而決絕軍事復員的問題就更簡單了,有這麼強大的海軍何不趁機擴張呢?要知道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可是推翻了不少的地方政權啊......如果說的通商的話,要知道明朝開始的禁海政策阻錢貨之外流,又怎麼會想要進行開放海外貿易呢?所以其目的就是打開外交大門,企圖對海外進行擴張。

.

.

鄭和下西洋是什麼朝代,目的是什麼

明成祖時期.

目的有三,一個揚我華夏國威,另一個是要開通宋朝以來的海上絲綢之路,還有一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比西方的遠洋航行要早,在規模和航海次數方面,外國與中國是無法比較的。這說明中國人民有足夠的能力和膽略征服海洋。第二,從目的上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威,內容是貢賜貿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西歐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第三,從影響和後果來看,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新航路的開闢,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同時,其規模、影響越來越大,為後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請採納謝謝。。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鄭和原來只不過是宮廷裡的一個太監,他歷盡艱險,屢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各家各執其詞、莫衷一是。

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決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複闢,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祕密使命,這祕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贏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臺,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再說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另外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同海外經濟貿易的任務。

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一)一文中持這種觀點。他首先否定“耀兵異域說”,他說鄭和在海外兩次動用武力制服異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反擊。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說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出使帶回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永樂皇帝下令不要徵稅,他說:“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朱晨光認為,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王朝剛建立,臨近的小國常來朝貢,當時的朝貢實質上是交換物產,番國入貢,明王朝恩賜,賜常大於貢。明初經濟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永樂皇帝上臺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的。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將長期盤踞在三佛齊剽掠的海盜陳祖義一夥捕捉歸案,為溝通海道掃清了道路,提高了永樂政府的聲譽。

由於明成祖外交方針的成功,結果“太宗皇帝德澤洋溢於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但是,這項外交政策給明朝初期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耗費“也不貲”,故明成祖一死,鄭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對。

學者們熱衷於鄭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鄭和研究討論會和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的討論會上,......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繫。

(2)、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相關問題答案
鄭和下西洋目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
如何評價去鄭和下西洋?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乞巧節目的是什麼?
預算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測量的目的是什麼?
旅遊目的是什麼?
物料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休克治療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