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概念是什麼?
法律的概念是什麼?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
法律概念與法律的概念的區別
法律概念 概念是一種認識過程中的工具,是認識之網上的紐結。
由此,法律概念是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概念,它是指表達法律和認識法律的認識之網上的紐結,即對與法律相關的事物、狀態、行為進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術語。法律概念在法律運行和法學研究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只有藉助法律概念,立法者才能制定出立法文件;只有藉助法律概念,司法者才能對事物進行法律分析,做出司法判斷;只有藉助法律概念,民眾才能認識法律,法學研究者才能描述法律、評價法律、改進法律。具體來講,法律概念具有如下三大功能:
第一,認識功能;
第二,表達功能;
第三,改進法律,提高法律科學化程度功能。
民事法律概念: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13057.htm?fr=ala0
法律的概念是什麼
1、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這是國家創制法律的兩種形式。
3、法律的實施方式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徵。
4、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即在國家權力管轄範圍內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普遍約束力。
我國法律的概念是什麼?
你好!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即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範(社會規範)。法律是維護人民權利的工具。
法律是什麼意思?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範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併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鬥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階級、階級鬥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拉丁文jus,法文droit,德文Recht,俄文право,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從“法”的詞源看,雖都喻意公平和正義,但在階級社會裡,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公平、正義觀,法所體現的,只能是不同統治戶級的公平、正義觀。
法律的概念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範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範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法律的概念及三大作用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
法律的作用有三個:明示作用(即告訴人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矯正作用、預防作用
對法律的概念及發展的理解
首先明確法的概念: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象。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鬥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zhi),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裡,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範,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裡的刑,原為?,出於井田,含有模範、秩序之意。因此,以刑釋法,表明模範遵守法律(秩序)。刑,又指刑罰。《鹽鐵論》:“法者,刑罰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古代中國法又往往與律通用,“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不也。”(《唐律疏義》)據史籍記載,商鞅變法,改法為律。從此“律”字廣泛使用,其頻率高於法,我國古代法典大都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律、晉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稱刑統,元朝稱典章。《說文解字》說:“律,均布也”。段玉裁註疏說:“律者,所以範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管子說:“律也,定......
法律是什麼
1,從表面上法律是具有強制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但是,作為司法不獨立的中國法律,只剩下空架子了,如果,遇到黨/政的干預,法律就是廢物。。。
3,所以,當你需要它的時候,你要祈禱對方不是行政機關或黨組織,你還要祈禱對方的錢比你少,或比你塞的少。。。。
4,即使最後你贏了,你還要希望法院能夠有執行力。。。。。
法律的特徵:
l、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範
■ 規範性就是它的首要性,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準、樣式和方向.
■ 概括性是指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模式.
■ 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同樣情況同樣對待”.
■ 嚴謹性是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範.
■ 每一個法律規範有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部分構成。
行為模式有三種:①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範:
②必須這樣,稱為命令性規範(義務性規範);
③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範(義務性規範).
法律規範的分類:①按照法律規範的強弱程度分:強行性規範和任意性規範;
②按照法律規範的確定性程度分:確定性規範、委託性規範和準用性規範。
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範
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範;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