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諸侯國有哪些?
周朝一共有多少諸侯國?都是哪些?
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分封的列國諸侯中著名的有:
周代比較大的諸侯國有:
魯——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勳勞於天下。後成王命為大宰,食邑扶風雍縣東北之周城,號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陝以東之諸侯。乃封其長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而俾侯於魯,以輔周室。
齊——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為四嶽,佐禹平水土有功,賜姓曰姜氏,謂之呂侯。其國在南陽宛縣之西南。自太公呂望起自渭水,為周文、武師,號為師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營丘,為齊侯,列於五侯九伯之上。即今山東青州府是也。
燕——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93;,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為周太保,食邑於召,謂之召康。留相天子,主自陝以西之諸侯。乃封其子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薊縣是也。
魏——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鎮魏國。即今河南開封府高密縣是也。
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以監武庚封於管。即今河南信陽縣是也。
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監武庚封於蔡。即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是也。
曹——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鐸。武王克商,封於曹。即今濟陽定陶縣是也。
郕——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武王克商,封於郕。即今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是也。
霍——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處。武王克商,封於霍。即今山西平陽府是也。
衛——姬姓,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封為大司寇,食採於康,謂之康叔,封於衛。即今北京冀州是也。
滕——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繡。武王克商,封於滕。即今山東滕州是也。
晉——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唐叔虞。封於唐,後改為晉。即今山西平陽府降縣東翼城是也。
吳——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後。武王克商,遂封之為吳。即今之吳郡是也。
虞——姬姓,公爵。系周太王子仲雍之後。武王克商,求泰伯、伯雍之後,得章已為吳君;別封其為虞。在河東太陽縣是也。
虢——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與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愛二弟,謂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弘農。陝縣東南之虢城。
楚——羋姓,子爵。系顓帝之裔,曰鬻熊。為周文、武師,有勤勞於王家,封之於荊蠻;以子男之上居之。即今丹陽南郡枝江縣是也。
許——姜姓,男爵。系堯四嶽伯夷之後。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文叔於許。即今之許州是也。
秦——嬴姓,伯爵。系顓帝之裔。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柏翳於秦。即今之陝西西安府是也。
莒——嬴姓,子爵。系小昊之後。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後茲與期於莒城。即今之莒縣是也。
紀——姜姓,侯爵。系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之功,分封於紀。即今東莞劇縣是也。
邾——曹姓,子爵。系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武王克商,封其裔曹挾於邾。即今之山東鄒城是也。
薛——任姓,侯爵。黃帝之後。因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後裔奚仲於孽。即今山東泊州是也。
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啟:因紂王不道,微子抱祭器歸周。武王克商,封微子於宋。即今之睢陽縣是也。
已——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後。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東樓公,封於?已,以奉禹祀。即今之開封府雍丘縣是也。
陳——媯姓,侯爵。系帝舜之後。其裔孫閼父作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
春秋的八百諸侯都有哪些?
撫 殷 末八百諸侯國。《史記·齊太公世家》:“遂至 盟津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 南朝 陳 徐陵 《與王僧辯書》:“八百諸侯,專心同德。”
春秋戰國時期共有多少諸侯國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而吳、越、楚、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其中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紶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所以這樣看來,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是140多個!
八百諸侯的八百諸侯
注 音:bā băi zhū hóu釋 義:比喻不聽從統一領導的“獨立王國”很多。出處:《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周朝有幾個諸侯國?
周朝傳說有八百諸侯,實際上應該不到200個。主要就是齊、晉、秦、楚四大強國影響春秋戰國,其他還有魯國、燕國、鄭國、陳國、蔡國、宋國、衛國等大國。小一點而比較有名的有曾國、杞國、虢國等小國。
楚國、吳國、越國等蠻夷國家的身份比較特殊,可以說是周朝的諸侯國,但是稱王。
西周真的有八百諸侯嗎?
似乎沒有相關資料,詳細描述具體是多少個,都有哪些諸侯。
但應該是有的,當時的諸侯是有大小的。其中比較大的諸侯,也不能和戰國七雄那時候的諸侯相提並論。比如:西伯侯起兵閥商的時候,西伯侯算比較大的諸侯了,也沒帶了多少人馬。由此可知,當時的諸侯規模都不大,其中多是小型部族。
周先後分封的諸侯國有哪些
西周初年,為了維護和鞏固它在全國的統治,採取了分封諸侯的辦法.武王和周公先後兩次分封.受封的諸侯有三種人:一為周王的同姓親族;二是開國功臣;三為先代貴族.《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周初的主要封國有:
魯國: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都曲阜(今山東曲阜).是西周在東方的主要諸侯國之一.
齊國:是姜尚的封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後遷臨菑(今山東臨淄).是當時領土較大的諸侯國之一.
衛國: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主要統治殷遺民.
晉國: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都於唐(今山西翼城),後改國號晉.
燕國:是周的同姓召公爽的封國,可能原建都於今北京房山縣的董家林一帶,後遷至薊,即北京城西南角附近.這是周王朝北疆的一個諸侯大國.
宋國:紂王之兄微子啟的封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平息武庚叛亂後,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給微子啟,讓他統治殷遺民.
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
屬於文王子輩的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鄷、郇等.
屬於武王、周公子輩的有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
以上這些封國地望多在今關中地區和今黃河中下游一帶,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此外的姬姓諸侯國還有芮、息、隨、賈、沈、密、鄭、虢、滑、樊等.
除了同姓諸侯國之外,西周時期還分封了不少異姓國,如姜姓的厲、呂、申、向、許;媯姓的陳;嬴姓的江、黃;偃姓的蓼、軫;姒姓的蓼;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鄒;曼姓的鄧等.異姓國裡最強大的是齊國,有很大影響的是楚國.諸侯國的分封延續了很長時間,並不都在周初,例如鄭國之封就晚至周宣王二十二年.
周初的“封邦建國”,目的在於“以藩屏周”.這種分封制,對於加強周王室的統治,促進邊遠地區的開發,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之交通不便,這些諸侯與周王室的聯繫日趨減少,逐漸形成一些強大的地區性中心,終於導致了後來諸侯割據的局面.
望採納~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國家?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因為眾說紛紜、最多的有說一千八百國、有的說有八百諸侯(《封神榜》)、六百多、五百多、四百多、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都有。這一時期的國家起源比較複雜,有的是從遠古就一直傳承下來後來才形成方國的,西周保留了他們的國家;有的是討伐商朝有功被封的;有的是先賢后裔,保留來祭祀先賢的二王三恪;有的是西周分封的藩屬、外族等;有的是姬姓同宗。還有一些是在春秋時期分封的,因此很難說具體的,但當時比較大的諸侯有秦、齊楚、晉、魯、宋、曹、衛、陳、蔡、吳、越這十二國,因此史記有這十二諸侯的列表,稍大的有莒國、許國、鄒國、庸國等等,當時諸侯大多被這十幾個國家所滅或成為這些國家的屬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苟子·儒效篇》也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說明周初分封的姬姓諸侯就有五十多人。這些封國的名稱,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說: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這說明文王之子的封國有十六個,武王和周公之子的封國有十個。
春秋戰國到底有多少個諸侯國
太多了,無法計算。
諸侯國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諸侯國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史料記載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諸侯國林立之時,《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歷史上的“諸侯國”具體是什麼意思
諸侯國,中文狹義上指中國歷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天子對封地的稱呼,也被稱為“諸侯列國”、“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諸侯”的封號。現代多數情況,“諸侯”和“諸侯國”混淆使用。
諸侯國,廣義上指封建時代(封建社會)及其以前人類文明時期共主(天子、皇帝)對其家族、功臣給予的封地,中國直至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取消分封制。中國自漢朝開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實行分封制,其中漢朝郡縣制和封國制兩種行政制度並存,但“國”屬於行政區劃,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間伴隨中央政府的強弱,權利發生變化,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為行政區劃,少數時期成為與中原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如五代時期的“十國”。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史料記載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諸侯國林立之時,《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