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原因有兩個?

General 更新 2024-11-13

從眾心理的從眾原因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擡頭向人群裡觀望……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心理: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歷豐富的人。從眾行為表現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都有所表現。我們瞭解人的從眾心理,並恰當地處理其行為,是很有意義的。有的領導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由於懼怕反對而對自己今後不利,而違心地投了贊成票,結果後面的人都跟著投了贊成票。如果這時,你能堅持住,是會對單位今後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師的一個解題方法本來不是最佳的,由於很多學生不反對,而導致絕大部分學生效仿老師的那種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時能提出自己比老師的方法更好的解題方法,那不是會使很多學生少走彎路嗎?因此,不管是領導還是老師,瞭解了人的從眾心理,對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從眾的從眾的原因

在許多情境中,人們由於缺乏進行適當行為的知識,必須從其他途徑來獲得行為引導。根據社會比較理論,在情境不確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照價值。而從眾所指向的是多數人的行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參照系統。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在遇到不明確情境時,對於多數人的行為會尤為信任。在不瞭解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我們也會更願意到人多的商店購物,到人多的地點去旅行。在常識上,人們會自然地假定,那麼多人的出現自有他們的理由,而在這些理由中,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也包括在其中的可能性,要遠大於人數較少的時候。不法商人僱傭“托兒”來進行不正當促銷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從眾心理。 克拉奇菲爾德研究了在行政職位上的一些商業者和軍事人員的從眾行為。他發現,實驗中,經常從眾的人一般說來智力較差,缺乏領導能力,有較高的自卑感;而那些有較多專制獨裁特性的人常常不從眾。克拉奇菲爾德描述從眾者具有較少的自我力量,較少忍耐自己衝動的能力以及忍耐模糊性的能力,不願意接受責任和委託,較少自省,較少創造性,而具有較多的偏見。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有偏見的個體比不具有偏見的個體更容易從眾。解釋從眾行為的個性理論有兩個問題必須考慮。第一,上述描述從眾者個性特徵的理論似乎表明從眾者是一個不良適應的、神經質的人,好像從眾是一種消極行為,進一步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第二,如果個體存在從眾個性的話,那麼,許多情景下它必然持續地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具有從眾個性的人必然在許多情景下表現出一致性的從眾行為。但有人研究了四個不同形式任務中被試對待群體觀點的從眾行為後發現,在不同情景下,從眾的傾向只具有微弱至中等強度。 群體壓力理論注重群體施加於個體身上的壓力,這個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群體壓力(group pressure),即群體對其成員形成的約束力與影響力,包括信息壓力和規範壓力兩種。代表人物是阿希和凱利等人,他們認為存在兩種信息來源,當個體長大之後,可以根據這兩種信息來源來體驗現實及學習正確的行為。一個孩子如果手碰了燒熱的爐子,知道了手因此會被灼傷。人們稱這種信息為“個人的信息”,因為這來自於“嘗試錯誤”的學習。.R-般說來,個人信息是來自環境中直接獲得的物理現實。人們的第二種信息來源不是根據物理現實或個人的體驗,而是來自於社會現實,這種信息被稱為“社會的信息”,因為它是由 其他人或其他群體提供的。社會信息也有可能涉及有關物理現實的知識。例如,因為父母告訴了他,所以孩子知道了爐子是熱的,不能碰;長大後,懂得了世界並非由絕對物理現實構成的。費斯廷格和凱利指出,當人們依賴於他人獲得社會信息時,他人就獲得一種權力,來影響人們的行動或態度。這些他人對人們具有信息性壓力,因為人們需要他們提供信息,所以人們才會服從他們。每一個群體都有它-的規範,這就叫做群體規範。女群體規範指的是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準,群體的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這些行為標準。但群體規範不是規定成員的一舉一動,而是規範行為可以被接受和容忍的範圍,群體規範可能是明文規定的,但大部分規範是約定俗成的、非正式的。所以,群體除了具有信息性影響力外,群體還能夠利用“規範性社會壓力”來說服個體從眾。規範性社會壓力指的是“服從其他人積極期望的一種影響力”。處在某個群體中的個人,想繼續成為這個群體的一部分,都會了解如果被該群體拒絕所激起《的那種焦慮,這不是沒有根據的害怕,這種拒絕是令人痛苦和煩惱的。群體可以用拒絕或否定的強化來懲罰不願從眾的人。一般說來,群體對個體施加壓力使其從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來自群體的信息性壓力,就是提供有關個體應該如何行動,把事情辦好的信息......

從眾心理的從眾因素

1、群體因素:一般地說,群體規模大、凝聚力強、群體意見的一致性等,都易於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2、情境因素: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與權威人士的影響力兩個方面。即一個人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易於產生從眾心理。3、個人因素: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徵、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一般地說,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軟弱者,較易從眾;又婦女比男子容易從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從眾表現有一定差別。就個人從眾的發生看,從眾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覺的;可能是表面的順從,也可能是內心的接受。而就其意義說,從眾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

影響從眾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從眾的因素: (一)群體方面因素:

1.群體的規模 2.群體的一致性 3.群體的凝聚力 4.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

(二)個體方面因素:

1.知識經驗 2.個性特徵 3.性別差異 4.文化差異

1.你是如何理解“從眾行為”的?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從眾(conformity)是指人們採納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意見的傾向。

從眾行為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人們為什麼會從眾?社會心理學家主要從兩個方面研究導致從眾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過程------希望準確無誤,想了解給定情境下正確的反應方式;二是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過程------希望被別人喜歡、接受、支持。

影響從眾的因素 :

有的人容易從眾,有的人不容易從眾;有的情境中容易產生 從眾現象,有的情境中則不容易發生從眾現象。那麼,從眾行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對此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群體因素

1.群體的規模。如果只有兩個人反對你,你很可能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如果有100人反對你,你多半會驚慌失措,內心不安,最終從眾了事。一般來說,群體規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見或採取一致行為的人數越多,則個體所感到的心理壓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從眾。

2.群體的一致性。如果群體中只有一個人持不同意見,則他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如果群體中另外還有一個人持反對意見,則使前者所面臨的從眾壓力大大緩解,從而明顯降低從眾的程度。阿希在進一步的實驗中,讓一位假被試作出不同於其他多數人的反應,結果被試的從眾行為減少了3/4,因為被試有了一個“合作者”,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這個假被試並沒有發表與被試相同的意見,但只要他與群體的意見相異,就會增強被試的信心,削弱從眾心理。總之,增設一致性程度越多,個體越傾向於從眾。

3.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的凝聚力越強,群體成員之間的依戀性及對群體規範和標準的從眾傾向也越強,個體會為了群體的利益而與群體意見保持一致。有人曾經特意設計了一個阿希式的實驗,但是以小組式的方式,使五個實驗小組相互競賽。在線段對比實驗中,出錯最少的小組,其成員將得到兩張戲票。結果表明,個體在有共同目標的群體中更容易從眾,因為不如此就可能達不到目標。

4.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個體在群體中地位越高,越有權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於群體的壓力。一般來說,地位高的成員經驗豐富、資力較深、能力較強、信息較多,能夠贏得低地位者的信賴,他們的看法和意見能對群體產生較大影響,並使低地位者屈從,而地位低的成員則不可能影響他們。老師在學生面前,軍官在士兵面前,領導在下屬面前都會較少從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是地位高的人,一般不會感到有從眾壓力。

(二)個體因素

1.知識經驗。個體對刺激對象越瞭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從眾,反之償越容易從眾。如果一名醫生和一群教師討論教育問題,他往往不會反對教師們的意見,因為他對此問題不甚瞭解;而如果是討論營養問題,他往往會反對教師們的一致意見,因為他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多的個體擁有更強的自信心,他傾向於把自己看成是群體中的專家而不願從眾。

2.個性特徵。個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會讚譽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徵,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較多,思維靈活,自信心較強,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而智力低的人則容易從眾。有較高社會讚譽需要的人,特別重視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譽,較易從眾。性格軟弱,暗示性強的人也容易表現出從眾傾向。

3.性別差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眾,許多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但進一步的研究則指出,過去的實驗之所以得出女子更容易從眾的結論,是因為實驗材料大多為男子所熟悉而為女子所陌生,諸如政治、球賽等。如果選用有利於女性的實驗材料,如烹調、服裝等,......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

你好,我是這樣理解這個問題的:

1、之所以從眾是因為個人沒有自己的主張,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在發生事情時,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沒有自己的思想;

2、為了大局的從眾,當問題發生的時候,為了能夠保全大局,犧牲自己的觀點以及看法,尊重群體的意見,為了集體很好的向前;

3、每個人的三觀的形成都是需要時間的,在形成的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自己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這些事情我們也不知如何去辦,就隨大流,以別人的意見為主了。

4、不用太過於擔心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解決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什麼是從眾?人們為什麼會從眾?

上次我們考試試卷正好我還有備份,當時我們的答案如下: 1.(概念)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與群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俗稱“隨大流”,即個體的意見與行為與群體中多種人相符合。 2.(原因)(1)尋求行為參照

在許多情境中,個體由於缺乏知識或其它原因(如情況不熟悉等)必須從其它途徑獲得對己行為的引導。按照費斯廷格社會比較理論的說法,在情境不確定時,其它人的行為最有參照價值。個體從眾,指向多數人的行為,自然是較為可靠的參照系統;(2)避免對偏離的恐懼

偏離群體,個體會面臨較大的群體壓力乃至制裁。任何群體均有維持一致性的傾向和執行機制。對那些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群體的反應是接納、喜歡和優待;而對偏離者則傾向於厭惡、拒絕和制裁。

在社會生活中,多數人實際上已有儘量不偏離群體的習慣。個體從眾性愈強,其偏離群體時產生的焦慮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離。從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看,東方文化更傾向於鼓勵人們的從眾行為,因而也較容易產生對偏離的恐懼。(3)群體凝聚力

它是指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員之間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體中的成員,認同感較強,與群體成員有密切的情感聯繫,有對群體作出貢獻和履行義務的要求。

由群體參照性引發的從眾是真從眾;由於恐懼偏離而引發的從眾是權宜性從眾;而由群體的高凝聚力,個體期待與群體規範一致等引起的從眾行為則是層次上更高的從眾行為。

相關問題答案
從眾原因有兩個?
服從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個人不接電話的原因有哪些 ?
請問喜馬拉雅怎樣登出帳號,因為我有兩個,有時候朋友分不開,我是手機註冊的想登出一個,求答案, ?
唐朝國勢強盛的原因有哪些?要三個原因 ?
兩歲孩子有口臭是什麼原因?有什麼好辦法嗎? 40分?
兒童頭暈的原因有哪些?
寶寶腿麻的原因有哪些?
長不胖的原因有哪些?
體力不支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