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什麼滅亡?
為什麼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凶手?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
首先我要申明:一個王朝的滅亡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決定的,即使這個人再厲害。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其次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但是全部都是對的,而且沒有改變社會形態,過於理想化。
其實我們對照一下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明白了,我想大部分人認為他們兩人在我們印象中都是不錯的,但兩人卻是針鋒相對的兩個觀點的代表人物,你能說他們孰對孰錯呢?
北宋是怎麼滅亡的
公元1127年女真大軍南下,由於攻位的皇帝昏庸無能罷免了丞相李鋼,使得金軍洗劫國都東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掠走大量財物和包括欽宗和徽宗在內的3000多皇室成員,北宋就此滅亡
為什麼說王安石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王安石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學家,他自幼聰慧異常,有過目不忘之能,又喜好讀書,因此小小年紀便能下筆成文。稍長之時,便跟隨自己的父親四處遊歷,見慣了底層人民的生活。
後來等他考中狀元,也一直都沒有脫離群眾,他放棄了在京的安逸生活,選擇了外放為官。正是因為他長久的接觸底層人民的生活,才能夠發現國家當時出現的問題。面對這些難以解決,但明顯已經開始動搖國本的問題,王安石並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改革措施,在當時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宋神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王安石的變法措施很感興趣。等到宋神宗繼承皇位,這位年輕地帝王迫切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個國家,使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好,這個時候王安石便進入到神宗眼裡了。
宋神宗單獨召見了王安石,並且同王安石議論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最終他拍案定稿,決定開始實行改革,此次改革由王安石全權負責。於是在熙寧年間,一場由統治者支持,王安石全面領導的改革開始了。
按理來說,王安石的這場改革得到了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全權支持,而改革的實施又是以他這個提出者作為主導的,最後應該是能夠成功的。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王安石的變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並且改革還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許多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結果呢?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宋神宗雖然支持王安石變法,但他不是一位果斷的帝王,當王安石的變法受到世人質疑的時候,宋神宗自己漸漸的也開始對是否應該進行變法進行了懷疑。甚至有些時候,宋神宗對於王安石提出的政策持反對意見。統治者的動搖,對於王安石變法的施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次,守舊派和正直派大臣的全面反對。王安石的此次變法,動搖了勢力龐大的封建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從變法施行的一開始就遭到了他們的反對。這也就算了,隨著變法的逐漸施行,一些問題漸漸的暴露出來。當時的一些正直派大臣,比如司馬光等人,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與農民爭利,因此也開始站在王安石的 對立面。兩股力量的共同反對,為王安石變法帶來巨大的阻力。
第三,王安石變法自身存在的問題。此次變法的主要內容為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這些措施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多數政策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太過超前。這就出現了什麼問題呢?下層官員在實行這些政策的時候,使用強制性的手段,使得當時的人們苦不堪言。王安石“不與民爭利而國富”的軌道偏離,變成了國家於人民爭利。這些情況的出現,不僅使得當時的百姓怨聲載道,對於王安石越發的不滿。同時也使許多正直清白的大臣倒向頑固守舊派,與守舊派一起反對變法的進行。
第四,王安石個人的因素。王安石到了後期的時候,身體病弱,不能將太多的精力放到變法的領導上。後來更是直接辭官歸家,王安石的退出,使得新派勢力大減,政策的實施也逐漸走向夭折。
以上幾點內外因素,最終使得王安石變法沒有出現一個好的結果。
北宋的滅亡,源於靖康之恥。而許多人把靖康之恥出現的根源歸結於王安石身上,認為正是王安石變法的實施,才導致了靖康之恥的出現,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這種說法,具有極大的侷限性。不否認王安石變法,的確帶來了許多不好的方面。比如說新舊黨派之爭的出現,導致國家的內政出現問題,兩派勢力的征戰,互相鬥爭,消耗了宋朝的內需。但是若是將北宋滅亡的原因全部歸咎於王安石,實在太過片面而草率。北宋之所以會滅亡,大半的原因都在於北宋自身實力的弱小,以及周圍國家的不斷強大。實際上北宋的積弱,早在當初宋太......
北宋末期是怎麼滅亡的
北宋後期,宋徽宗趙佶即位。面對這是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剛即位的宋徽宗先是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荒淫殘暴的本性就露了出來。宋徽宗的腐朽無能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迫使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北宋末年,方臘的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與此同時,北方的強國遼已經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金所消滅,金滅遼後,既而把矛頭直指北宋的統治。公元1125年,金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的協議為名,大舉出兵侵宋。金軍兵分兩路南侵,東路大軍由斡離不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制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公元1126年,金軍又一次攻打北宋,並於第二年掠去徽、欽二帝及大量財物;北宋後宮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給金國,其中大部分被沒入金國官妓院--洗衣院,史稱“靖康之變”。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宋朝為何滅亡
宋朝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經濟總量世界第一,四大文明有三者出於宋,然而兩宋從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曆時三百餘年,存在的非常艱難,終難逃滅亡的命運,引人深思。
“積貧積弱”、“弱宋”等名詞幾乎成了這個王朝的代名詞。一、軍弱。
重文抑武基本國策的推推行。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輕而易舉地從後周世宗的孤兒寡母手裡奪取了政權,開始了宋代的統治。但是,這種奪取政權的方式,趙匡胤並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趙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後周太祖)就是利用這種模式登上帝位的。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統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並作為基本國策予以執行。這些基本國策也為後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響貫穿整個宋代。宋代軍隊數量雖多,但冗兵情況原重,部隊缺乏精良裝備和訓練,戰鬥力不強。
二、政治腐敗。
宋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日趨腐敗,權臣之間爭鬥不休。為此,歐陽修還曾著有《朋黨論》,為朋黨正名。但前期多君子之黨當政,尚能爭論為國,後期多小人之黨,且以朋黨罪人不淺。即使是君子之黨之間的爭論極大地內耗了宋代統治階級本已不足的統治力量。與此同時,也使當權者急功近利,很難逾越黨派之見。而不能通盤考慮,不拘一格的起用賢才。而是恰恰相反,使國事越來越遭。在小人當政時,就更不用說了。宋代名將楊業、岳飛的悲慘結局就是政治腐敗的最好說明。
三、財政空虛。
宋朝雖富,但冗官、冗兵嚴重。宋朝為了分權,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還有大批的官員是通過“蔭功”,即靠父輩或者是祖輩的功勞來直接進入仕途,並且有日益擴大的趨勢。
享樂思想非常盛行。宋太祖一段話就是明證。“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子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直至北宋滅亡後,南宋政府首都遷至首都汴梁。政府權貴紛紛辭樓下殿,輦來新朝,他們攜妃將妾,舉家遷徙,除了大興土木之外,就是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人生如夢的享樂思想。
宋朝雖經濟高度發達,但怎奈政府財政開支更大,巨大的財政開支使得國庫空虛,國力貧弱。
四、因循守舊,不敢改革。
宋代的因循守舊思想特別嚴重,祖宗之法不可變,一直難以逾越舊有的框架,在政治上、軍事上表現地非常突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變法,要富國強兵,但終於全部恢復舊法,功敗垂成。
五、恐戰思想嚴重。
宋朝君主及權貴對戰爭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安於現狀、安定、穩定是他們首要的需求,甚至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一些文人也在極力渲染戰爭的殘酷,如蘇東坡曾描寫了這樣一個戰爭的畫面“至於遠方之民,肝腦塗於白刃,筋骨絕於饋餉。遊離破產,鬻賣男女,薰眼拆臂,自經之狀,陛下必不得而見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諫用兵之疏》)目的無非一個“和”字。宋朝政府為了避戰,不惜每年對外大量進貢,甚至奴顏婢膝,俯首稱臣,真讓人覺得恥辱!
宋朝已亡,今者鑑之!古帝國用武力戰爭來征服別國,今天的帝國已經改用金融、經濟戰爭來征服別國了。中國人民勤勞節儉,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間內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卻在金融資本市場上屢屢失手。
揭祕:北宋滅亡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北宋滅亡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在北宋與金國之間本來橫臥著已有二百多年曆史的遼國,龐大的遼帝國長期欺壓遊牧在東北的女真人,也長期欺凌著南方的北宋,強佔了燕雲十六州,英勇的女真族頭領阿骨打忍無可忍,於北宋建立海上之盟,與1125年春,率領女真鐵騎,以銳不可擋之勢,殲滅了遼國大軍,活捉了天祚帝,大遼滅亡。金國盡攬遼國疆土,宋、金遂成鄰邦。
1125年10月,金軍以索叛將張覺為藉口,以斜也為都元帥,粘沒喝與斡離不分任左、右元帥,統兵南下,分別從太原、燕京,攻擊北宋。北宋將士雖頑強抗擊,怎奈長期的政治腐敗使北宋王朝已成一堆枯骨,數十萬大軍在大金南征兵團的攻擊下,一敗塗地,北宋帝國危在旦夕。
金軍左副元帥粘沒喝,國相撒改長子,《金史》贊其內能謀國,外能謀敵,決策制勝,有古將之風也。率左路軍從河陰出發,降朔州,克代州,遂圍太原。北宋數十萬救兵,被粘沒喝於太原城下。右副元帥斡離不,金太祖阿骨打次子,《金史》敘其南下之時,戰勝白河,席捲而南,風行電舉,兵無留難。在白河大破宋軍郭藥師部四萬五千,郭藥師降。燕山府破,北宋的北大門洞開,京師汴京遂危。次年二月,斡離不大破姚平仲四十萬大軍,直趨汴京。金將活女,於榆次遇宋將种師中十萬援軍,活女與突合速合兵八千,大破其軍,並斬殺种師中於殺熊嶺。由於太原軍民拼死抵抗,北宋大軍全力援救,直至九月,太原城破,宋經略使張純孝被擒。十一月,粘沒喝與斡離不會合於汴京城下,次月,汴京陷
從《宋史》記載中我們可看出北宋汴京保衛戰之不利: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破相州。戊辰,破浚周。鹹武軍節度使樑方平師潰。壬申,金人渡江。癸酉,金人犯京師。乙亥,金人攻通津等門,何灌戰死。辛巳,金人陷陽武。知縣蔣興祖死之。乙酉,平陽府將劉嗣初以城叛。
二月丁酉,都統制姚平仲襲金人軍,不克而奔。戊戌,罷李綱以謝金人。辛丑,命宇文虛中、王球使金軍,許割三地。乙卯,陷隆德府,知府、通判、司錄死之。辛酉,樑方平坐棄河津伏誅。
四月甲子,東兵正將佔沆與金人戰,死之。
七月,解潛與金人戰,敗績。劉洽與金人戰,敗績。
八月,庚子,河東察防使張灝與金人戰於文水,敗績。戊申,都統制張思正等夜襲金人於文水,敗之。己酉,復戰,師潰,死者數萬人,思正奔汾州。都統制折可求師潰於子夏山。威勝、隆德、汾、晉、澤、絳民皆渡河南奔,州縣皆空。金人乘勝攻太原。
九月,丙寅,金人陷太原。
十月,丁酉,金人陷真定。庚子,金人陷汾州。丙午,集眾官於尚書省,議割三鎮。丙辰,金人陷平陽府,又陷威勝、隆德、澤州。
十一月,己巳,集百官議三鎮棄守。甲戌,金人至河州,折彥質領十二萬拒之,師潰。丁丑,李回以步騎防河,眾潰而歸。乙酉,斡離不至城下。
閏十一月,癸己,王襄棄西京去。澤州降。河陽降。河東諸郡或降或破殆盡。粘沒喝至城下。丙辰,金兵登城,眾皆披靡。京城陷。
次年二月,降二帝為庶人。
四月,執二帝以歸。
僅一年時間,金人陷城六十餘座,整個北方大部陷入金人之手,北宋遂亡。
以北宋的國力、軍力、人力,在金兵入侵時,怎麼那麼軟弱乏力?是金國過分強大嗎?金國1115年阿骨打稱帝立國,1125年春天滅遼,10月即南下攻宋,1126年閏11月汴京破。十二年間,傾舉國之力,浴血征戰,兵不卸甲,馬不卸鞍,一個十多萬人的邊陲小國,能有多麼強大。使金軍兵力太眾嗎?阿骨打起兵伐遼時,才2000多人。十年伐遼,兵力大增,南下攻宋時,史書雖未記載確切人數,估計不會超過十萬,金人在南征前高級會議上即談到,兵力不必太多,按糧草情況編組。而當時宋軍僅姚平仲所率兵力即有40萬,張思正擁兵1......
宋朝為什麼滅亡,?
其一,宋朝一直是重文輕武,軍事力量較薄弱;
其二,宋朝後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朝政腐敗;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是歷史、社會的必然規律,任何朝代都有滅亡的一天。宋朝自然不會例外。
至於你說的佔領周圍海島等等,中國自古無此習慣,而且那時候,那些海島大都是蠻荒之地,連流放罪犯都去不了,你讓皇帝怎麼去生活?再,宋朝的航海術沒有你想象是那麼厲害,不是想去哪就去哪的。
水軍和陸軍是完全兩碼事。
北宋哪年滅亡?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9帝,167年。
南宋(1127-1279年)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餘勢力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8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