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武德?

General 更新 2025-01-01

什麼是武德

一、武德基本原則及內容

(一)武德的基本原則

崇德尚武,發揚民族精神,是今天我們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則。武德在發展過程中,從最初維護民族利益的道德觀,到現在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衝破單一、狹隘的道德意識,終於使尚武與尚德緊密結合,構成了中國民族精神的主體。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崇德的反映,通過崇德尚武,最終要發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為社會做出貢獻!

(二)武德的主要內容

武德是習武者的道德規範和道德品質。它包含著以下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武德高——愛國愛民,品德高尚。 為武之道,以德為本。習武首先要重視武德的學習,要有好的思想品質,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

2.武旨正——強身健體,衛國防身。學習武術的宗旨要正確,練武是為了強健身體,掌握武技為人民服務,保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絕非恃藝為非作歹,損害群眾利益。

3.武紀嚴——不鬥凶狠,遵規守紀。有了一定的武術技能,不能逞凶鬥狠,無事生非,應該遵守各項法規制度,做遵紀守法的模範,並能夠主動同壞人壞事做鬥爭。

4.武風良——尊師愛生,互研拳學。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種老師愛護學生,學生尊敬老師,互相尊重,共同研習武術的良好風氣,為武術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5.武禮謙——抱拳行禮,謙和禮貌。無論習武者之間,還是與其他人之間,都應該以禮相待,有禮有節,平易近人,謙虛誠懇,不能出口不遜,得意忘形,敗壞武德。

6.武志堅——意志堅強,百折不撓。武術,是一項內容繁多,技術性較高的運動項目,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這就要求習武者有堅強的意志,不怕困難,立志為武術事業獻身。

7.武學勤——拳不離手,勤學苦練。要學習好武術,就應該拳不離手,堅持不懈地朝演夕練,勤學苦練。歷史上武術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學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好武術。

常 8.武技精——鑽研武技,精益求精。 “藝無止境”,武術博大精深,內涵豐富,非一朝一夕所能窮盡,必須刻苦鑽研,不斷進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藝精湛。

9.武儀端——舉止莊重,容端體正。 習武者應該儀表端正,舉止文雅,表現出氣宇軒昂的精神風貌,不能衣裝不整,體態不端。

10.武境美——環境優美,井然有序。練習武術,要主動保持練習場地、生活環境的衛生,特別是訓練場地、衣物、器件等要擺放整齊,愛護公物,讓習武環境、生活環境優美整潔。

二、武德的基本要求

(一)武術學生武德基本要求

武術學生“十不可”: 不可輕師;不可忘義;不可逞鬥;不可欺人;不可酗酒;不可賭博;不可吸菸;不可戲色;不可炫耀;不可無禮。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zhidao.baidu.com/...r=ala0

什麼是武德?

武德“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裡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祕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鉢”“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衝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什麼是武德?武德包含哪些內容?

傳統武術用諧音“五德”概括了武德五條:一不可好勇鬥狠,二不可恃武欺人,三不可惱羞成怒閥四不可見死不救,五不可四處賣弄。

客觀地說,武德與武功沒什麼關係,就像醫德與醫術沒有關係一樣。但作為一個人,除了要有各種知識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質,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武德標準告訴武士武術應該用在什麼地方,否則武士的一身武功可能害人害己。

學習武德關鍵不在於背下條條框框,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武德訂立的標準來自這樣兩個原則:1,武術是用來傷人的,傷害別人並不代表對自己有利,而冒著遭受怨恨和報復的風險做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是不值得的;2,要搞破壞很容易,而要修復就很難,包括人的身體和感情,所以動手破壞前先冷靜想想以後會不會後悔。 只要理解並牢記這兩條,謹慎出手,就能做一個武德高尚的人。

武代表什麼?武德有是什麼?

“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裡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祕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鉢”“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衝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那麼,武德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主要的是:

1、忠於國家民族

忠於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歷代的仁人志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一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於其間。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義和團眾,均出身於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傑出英雄。

2、仗義濟民

中華民族的另一優良傳統,是仗義濟民。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孔子強調:“君子喻於義。”墨子認定:“萬事莫貴於義。”這些名言,正是其顯示。武林也有類似的話語,如《少林歌訣》的“永為百姓解困苦,普度眾生扶危困”“懲制惡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濟良善。”唐人說的“義非俠不立,俠非......

武德是什麼?_?

武德,有義氣,不挑事,有素質,有熱血,正義感,

武術所說的武德是什麼??!~!

“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裡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祕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鉢”“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衝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那麼,武德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主要的是:

1、忠於國家民族

忠於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歷代的仁人志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一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於其間。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義和團眾,均出身於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傑出英雄。

2、仗義濟民

中華民族的另一優良傳統,是仗義濟民。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孔子強調:“君子喻於義。”墨子認定:“萬事莫貴於義。”這些名言,正是其顯示。武林也有類似的話語,如《少林歌訣》的“永為百姓解困苦,普度眾生扶危困”“懲制惡霸和歹徒......

武術中的“武德”是什麼概念?

“武德”二字 其義為 “尚武崇德” 。習武以強身,修德以強心。逢善不欺,遇惡不怕。 真正功夫練到家有修養的人,就算是跟別人鬧出矛盾,一般也不會出手的。這就是所謂的“忍”。忍 供實也是我們常言所說的武德。

唐朝武德年間是什麼時期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號,也是唐朝的第一個年號。唐朝使用武德這個年號一共8年餘。武德是唐朝建國的年代,在武德初期,中國境內有14多個不同的政權,而武德年結束時,唐朝已經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穩定了其統治。

武術的武德是什麼

武德有良師 苦恆出高手 習武先捱打 笑顏迎人欺 寧可受人打 絕不先打人 持技做歹事 辜負先師心

武德是什麼意思

武德“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裡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祕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鉢”“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衝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武德?
什麼是品德?
什麼是道德困境?
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
什麼是商業道德英語?
什麼是工農武裝割據?
什麼是職業道德規範?
什麼是思想道德修養?
什麼是社會道德?
別喊德瑪西亞是什麼梗 為什麼別喊德瑪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