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什麼時候吃?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一天之中什麼時間吃中藥最適合

服用中藥應根據不同的病情、病位、病性和藥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一天服用三次一般在早中晚服用為佳.服用時間和方法你可以根據下面的情況選擇: 服藥時間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鐘服藥。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也亦如此,以增強藥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藥後宜仰臥;有頭、口、耳病等,服藥後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藥後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藥性升發,應擇健側臥,如藥性沉降,應擇患側臥。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儘快服藥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藥。 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以儘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服用方法 中藥一般服法是一付湯藥每天分兩次溫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據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幾次,有的又可以煎湯來代替茶飲。具體服用方法介紹如下: 1.溫服:一般藥物均宜溫服,藥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藥物。 2.熱服:凡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3.冷服:在藥液冷卻後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 4.頓服: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藥等。 5.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此外,使用峻烈藥與毒性藥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藥,千萬不要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總之,應根據病情、病位、病性和藥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藥後調護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藥後的調養和護理,其實服藥後的調養和護理也很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藥效,而且關係到病體的康復。 1.飲食宜忌:一是疾病對飲食的宜忌,如水腫病宜少食鹽,消渴病宜忌糖等。另一方面,是藥物對飲食的宜忌,如含地黃的方藥,應忌食蘿蔔;有土茯苓的忌茶葉;服荊芥時宜忌河豚與無鱗魚等。總之,服藥期間忌食肉蛋魚蝦等發物和蔥、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調護:避免情緒大幅波動,因情緒刺激有礙於機體的運化及調整,加重臟腑的負擔。比如憂思傷脾,大怒傷肝,大喜傷心,驚恐傷腎等。 3.特別調護:一般服用治療傷風感冒等解表藥時,服藥後應服用熱粥一碗,以達到服藥後微微出汗為最佳效果。服用瀉下藥後,應注意飲食,不宜進食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

中藥一般什麼時間吃最有效

服用中藥湯劑講究多(方法-時間-調護)

服藥時間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鐘服藥。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也亦如此,以增強藥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藥後宜仰臥;有頭、口、耳病等,服藥後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藥後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藥性升發,應擇健側臥,如藥性沉降,應擇患側臥。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儘快服藥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藥。

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以儘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服用方法

中藥一般服法是一付湯藥每天分兩次溫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據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幾次,有的又可以煎湯來代替茶飲。具體服用方法介紹如下:

1.溫服:一般藥物均宜溫服,藥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藥物。

2.熱服:凡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3.冷服:在藥液冷卻後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

4.頓服: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藥等。

5.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此外,使用峻烈藥與毒性藥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藥,千萬不要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總之,應根據病情、病位、病性和藥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藥後調護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藥後的調養和護理,其實服藥後的調養和護理也很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藥效,而且關係到病體的康復。

1.飲食宜忌:一是疾病對飲食的宜忌,如水腫病宜少食鹽,消渴病宜忌糖等。另一方面,是藥物對飲食的宜忌,如含地黃的方藥,應忌食蘿蔔;有土茯苓的忌茶葉;服荊芥時宜忌河豚與無鱗魚等。總之,服藥期間忌食肉蛋魚蝦等發物和蔥、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調護:避免情緒大幅波動,因情緒刺激有礙於機體的運化及調整,加重臟腑的負擔。比如憂思傷脾,大怒傷肝,大喜傷心,驚恐傷腎等。

3.特別調護:一般服用治療傷風感冒等解表藥時,服藥後應服用熱粥一碗,以達到服藥後微微出汗為最佳效果。服用瀉下藥後,應注意飲食,不宜進食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藥出汗......

,中藥什麼時間吃最好,

如須長期服用中藥,服藥時間最好在飯後。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藥時,講究“四氣五味”,常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並參考辛、甘、酸、苦、鹹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當空腹服藥時,寒涼藥或者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但在實際用藥時,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侷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中藥應該什麼時候吃

一般情況下,多數中藥湯劑都是煎好後涼溫服用,服藥與進食間隔時間應在1個小時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服法包括以下幾種: 飯前服多數藥尤其是胃腸道疾病用藥,都宜飯前服用,此時,腸胃可以充分吸收。 飯後服對胃腸道刺激大的藥物、消食藥宜飯後服。睡前服補心安神的中藥,睡前30分鐘至1小時內服用,藥效發揮更好。 空腹服補養藥宜在早晚空腹服,有利藥物吸收,而瀉藥宜在早上空腹服。 涼服與熱服治療熱證的藥,如熱在腸胃,患者可涼服;相反,治療寒證,如外感風寒的藥,宜熱服,而且熱服後應再喝些熱粥,蓋被出汗,以便藥效發揮。 頓服即一次將藥服完,迅速發揮藥效,此服法多用於重症患者。 頻服即不分次數頻頻飲用,多用於咽喉、口腔疾病患者。嘔吐較重者,少量頻服。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

一般中藥在飯後半小時--一小時吃最好。一副藥,煲兩次來喝好。一、中藥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二、中藥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藥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鏽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藥物產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藥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藥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黴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藥平面約1-2釐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藥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後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藥也可在煮沸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5分鐘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滋補頭煎煮30~40分鐘,二煎煮25~3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後下藥應在最後5~10分鐘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釐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 四、關於藥物的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 ②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藥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藥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藥物,如葶藶子;藥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藥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衝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衝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後再煎他藥。 (6)溶......

中成藥什麼時候喝最好

良藥苦口利於病,這說得就是“中藥”,對於長期中藥養生或者中藥治療的人來說,尤其是一些老年朋友,常以中藥來調理身體,什麼時候喝中藥是最好是是大家都想知道了解的。中藥到底是飯前喝還是飯後喝了?值得提醒的是,如須長期服用中藥,服藥時間最好在飯後。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藥時,講究“四氣五味”,常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並參考辛、甘、酸、苦、鹹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當空腹服藥時,寒涼藥或者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但在實際用藥時,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侷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現代中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後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注意事項: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並在胃內壁產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儘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祕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後,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

具體服藥的時間選擇,還應考慮到藥物的性質和作用特點。安神類的應該選擇在睡前約1小時服用;驅蟲藥也應該在睡前服用,利用晚上時間充分殺蟲,次日可將蟲體排出體外。治療瘧疾的藥,應在有規律的發作前2小時服,這樣有利於殺死瘧原蟲,控制瘧疾的症狀發作。

吃中藥最好是在什麼時候?

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藥是治療什麼病,如果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疾病,腸道病等,飯前服,藥性易下達,易被吸 收,療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藥,可使藥性上引; 毒性較大的藥,飯後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藥劑涼後服,如治療大熱病等;熱性藥劑涼後服。如治真寒假熱病,效果好。 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宜涼服。凡平和的藥,補益的藥均宜在溫服,能益氣、增補。凡傷風感冒、解表驅寒的藥,應趁熱大口服下,促使發汗。藥性強烈的小劑量湯藥,應一次服完。應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 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嘔吐病、宜多次頻服,緩緩飲用,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使其見效快。凡滋補藥劑,宜早晨空腹服飲,便於充分吸收。安眠鎮靜藥,宜睡前服。注意:積滯、胸部病患者,藥後仰臥為好;頭、腦、耳 、眼患病者,藥後去枕臥好;左右兩肋病者,服後左右側臥。驅蟲藥,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腸道內蟲更易被殺傷,以便排出體外。

相關問題答案
中藥什麼時候吃?
中國什麼時候吃辣椒?
促排卵藥什麼時候吃?
打蟲藥什麼時候吃合適?
瀉藥什麼時候吃?
中餐什麼時候吃最好?
口服打胎藥什麼時候吃?
婦科藥什麼時候吃?
中午什麼時候吃飯好?
補腎藥什麼時候吃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