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划船的東西叫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古代划船用的杆叫什麼

檣擼

中國古代划船叫做什麼

划船出遊一般叫泛舟 去大海里的 叫出海 上面說的賽龍舟是比賽了 也是民俗之一。

古人用什麼工具划船

划船用槳啊

不用槳的話 就全靠浪了

划船古文怎麼說,是什麼櫓,還有什麼槳來著

划船,古文叫駕舟或驅舟。

人力的小船駕駛工具有三種:

1、用竹竿插到水底往前撐,叫撐船。

2、從側面用木製的槳往後劃,叫划船。

3、用一個樣子像槳,但比槳大很多,固定在船尾,靠一個人搖動,類似魚的尾巴,叫搖櫓。‍

古代人划船的人們都叫他什麼

艄公、船伕、船家。

生活愉快。

古代划船的兒童叫什麼?

可以叫蓮娃,出自柳永的望海潮,嬉嬉釣叟蓮娃。望採納

古代撐船的東西文言文怎麼說

乘船的東西叫篙,如果是划船的話就多了,搖櫓,划槳,扯帆,撐篙,前面的是動詞,後面的就是使用的東西了

划船的人叫什麼

船家,船孃,船嫂,漁婆

遊戲裡說划船是什麼意思

划船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賽龍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活動。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含義: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採雜。”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麼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

古代船的性能是看哪些方面

我國古代船舶有很好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快航性。如江蘇沙船由於多桅多篷,篷又高,能充分利用風力,船體吃水又淺,阻力小,所以快航性好。鳥船頭小肚膨,身長體直,由於型線比較好,在速度方面和沙船、唬船差不多一樣快。明清時期各種船型當中具有快航性能的不少,如淮揚課船、江西紅船等內河船,也都具有快航的特點。

第二,抗沉性。我國古代船舶的抗沉性是世界聞名的。唐代的船已用桐油石灰艌縫,使船舶具有很好的抗沉性。有人認為晉代八槽艦就是八個不漏水的艙(水密隔艙),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明,但是當時的確已經具備製造水密隔艙的條件。宋元時期我國船舶的水密隔艙蜚聲中外,許多外國朋友提到中國船,就要稱譽中國船的抗沉性和水密隔艙(一艙兩艙漏水,不至於全船沉沒)。而西方到十八世紀才有水密隔艙。

第三,適航性。我國古代的船舶船型眾多,多能因地制宜。各種不同船型能適應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例如北方沿海多沙灘,我國船工就創造了平底沙船,少擱無礙。不管順風逆風,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至於各水系的內河船,適航性能好的也很多。

第四,穩定性。宋代大龍舟用壓艙鐵八十萬斤才能保持船舶的穩定性。福船分四層,最下層裝士石壓艙。這說明我國船工對於船舶的穩定性一向予以極大的注意。

公元九世紀以前,唐代海鶻船兩舷有浮板,起穩定作用,這是披水板的起源。宋代海鶻船圖每側浮板四到六具,到明代已經簡化為一具。這就是披水板,遮稱橇頭。後來,到明清之際,船底增設了梗水木兩根,有如今天的舭龍筋,起穩定作用。梗水木的出現是一大進步。沙船又備有竹製太平籃,平時懸掛船尾,遇風浪時裝石塊放置水中,使船不搖盪。因此,中國船的安全平穩在當時獲得了世界好評。

船舶動力

充分和靈巧地利用風力,是我國古代船舶技術高度發展的標誌之一。利用人力推進時,從槳、楫發展到櫓是一大進步。俗話說"一櫓三槳",說明櫓的效率是槳的兩倍甚至三倍。用槳划船一半做實功,一半做虛功;而櫓的整個運動過程都是做實功,使船舶推進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秦漢造船遺址,漢代樓船,以及高效率推進工具櫓的出現、船尾舵的出現和風帆的使用,說明我國古代造船技術到漢代已經成熟了。

漢魏時期,我國船工就經常把帆轉到一定的角度,它的使用面積是隨風力大小而增減的。

宋人說:"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這說明十三世紀以前我國在使用風力方面,除當頭風以外,其餘七面都可以行船。而西方的帆船,到十六世紀以後才能做到這一點。

至於逆風行船,在我國已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逆風行船的記載首見於沙船。"沙船能調俄使鬥風!"逆風行船必須戧走(斜行),否則不能前進。為了保持正確航向,又必須"調戧"(輪流換向),必須走"之"形航線。逆風行船,披水板、船尾舵和風帆要密切配合。

二桅沙船兩舷各裝披水板一塊,調戧時輪流使用下風一側的披水板。把披水板放落水中,伸到船底之下,以增加船舶橫向移動的阻力,來減少船舶偏航角度。

我國船工曾經創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風帆。例如同是沙船,而風篷不同:內河沙船風篷狹長;外海沙船風篷比較寬而短,大約寬一倍,短三分之一左右。大概因為海風強勁,海船風篷必須降低風壓中心。我國南海帆船的風篷,把下風的邊緣做成折角或曲線形,上部比較小而下部比較寬大,使風壓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風吹翻。

風帆的利用,從初期的單桅單帆說,帆不大,船跑得不快。後來逐步發展到三帆、四帆、五帆、七帆,甚至十二帆。人們並發現帆......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划船的東西叫什麼?
古代用來包東西叫什麼?
古代喝茶的茶具叫什麼?
買了種草的東西叫什麼?
古代喝茶的地方叫什麼?
古代花做的頭飾叫什麼?
刷鍋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噴綵帶的東西叫什麼?
古代門上的拉環叫什麼?
研磨的東西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