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散亂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佛教: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此處散亂心怎麼理解?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注:人在塔廟之中,在心散亂的情況下,念一句南無佛,就成就了佛道的善緣了,當時或將來有機會學到佛法,並修行成佛。這裡說的散亂心,與不散亂心怎麼界定?不散亂心又是什麼樣子呢?散亂心:一般凡人的心,通常是好分別、好思惟、好妄想、好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眾生的心形容為「心猿意馬」。就是胡思亂想。不散亂心: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地念佛。或者入於禪定的狀態。

佛教中的度是什麼意思?

六度: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六度(ṣaṭ-pāramitā) 佛教教義 又譯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譯為度;音譯波羅蜜、波羅蜜多;梵漢並譯六波羅蜜(多)。度即渡之意。   《大乘義音》卷十二:“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謂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盤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

1、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

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謂菩薩由修佈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能施與眾生利樂。

2、戒度(屍波羅蜜或屍羅波羅蜜):

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度(羼提波羅蜜):

謂菩薩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飢渴等之大行,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

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度(禪度波羅蜜或禪那波羅蜜):

止觀雙運名禪,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謂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羅蜜):

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痴無知(無明)。

佛教三昧是什麼意思?

止息雜慮,心專注於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佛法中說的“貪”是什麼意思?

貪,就是指:想要得到那些超過自己生活所必須的東西。

比如,你吃一碗飯就可以吃飽,但是你非要吃兩碗飯,那就是貪。

比如,你買10件衣服就足夠穿一年的了,但是你非要買100件衣服,那就是貪。

比如,你一年有10萬元就足夠生活所需了,但是你非要賺100萬、1000萬,那就是貪。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指的就是貪念導致的惡業。並不是你只要沾了“財色名食睡”就會下地獄,如果那樣的話,我們誰都要下地獄了!這句話指的是:貪心太重,就會下地獄!

比如:貪財、好色、求名、貪吃、貪睡,遠遠超出了自己生活所必須,同時也就等於掠奪、侵害別人的生活權利和資源,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就是貪念造成的惡業,貪念越重,惡業越重,導致肉體死亡之後,靈魂下地獄受苦還債!

佛教三昧意思是什麼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妄念,心住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佛教的三昧是什麼意思

譯“三摩地”。意譯“定”、“等持”。即 心無雜念,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 《智度論》七:“善心一處不動,是名三昧。” 佛教以此為作出確定判斷的心理條件,為佛 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也用指事物的奧妙、訣竅。

唸佛三昧有兩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唸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於現身中得唸佛三昧。’又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唸佛三昧。’唸佛三昧經七曰:‘唸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智度論七曰:‘唸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

佛教裡說的定是什麼意思?

(二)定學,指防止心意散亂以求幽靜之法。小乘有四禪定、四無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種大禪、百八三昧、百二十三等。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教授坐禪第四》: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佛家度是什麼意思

度:度與渡同義,如舟船渡人過海的意思。又是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心靜本一在佛教是什麼意思

心靜下來沒有私心雜念的時候,專注到一句佛號,參一句話頭。心繫一處不散亂從而入道,入靜,入三摩地。即是禪定。心靜本一或解,這時侯自性就一塵不染如如不動,得到了正定正受,不為外境所轉,修行進入一個新的層次。應繼續精進。

佛教中的恆時是什意思

恆時應具有三種:身體恆時應有心,

床榻恆時應有身,心中恆時應放鬆。

在一切時中,應當具有這樣三種,第一就是身體中恆時應當具有心,第二就是在床榻或坐墊上恆時應當有身體,第三就是心中恆時應當有放鬆、安祥的狀態。這樣就是安定之相,可以用來修道。相反,假如身體中沒有心,坐墊上也是空空的,心裡也是緊張、急躁,那就可以斷言,這只是一個散亂者,在修法上不會有任何成就,完全是散亂、流轉的惡相,結果必定一事無成,只是浪費人身而已。

身體恆時應有心:

有人會起疑問:我的心從未離開過身體,強調這一條有什麼必要?身體當中無心,那是死人,不是說我。

實際上,一念不在,就是如同死人。雖然身體還在,但是精神已經從六根門頭流出,不是如同死人嗎?比如一個人上網,眼識、耳識、第六意識完全從根門出去,一直在網上游蕩。我們在他旁邊觀察,見到電腦旁邊只是一個肉團,實際精神早已出去,甚至周圍發生之事都不知道。這樣就是身體當中沒有心,正知正念完全喪失。這樣的串習一再堅固的話,後果極為可怕,最後心識完全散逸,無法收攝,會變成一種遊魂狀態,對於家庭、事業和修行,都不可能關心,最終會喪失健全的人格。

所以,心應當收攝,不要讓它從六根門頭放逸出去,要讓它時時安住,這樣才能止住流轉,向內攝心一處,現前清淨的智慧。

《法句經》上有一個生動的比喻,過去有位道人,在河邊樹下修道,十二年中不能除貪,只是心裡憶念六慾,不能得道。佛知道此人可以度化,就化作沙門,在樹下與他共宿。不久,月亮出來了,有一隻烏龜從河裡鑽出,爬到樹下。又有一隻水狗想咬烏龜,烏龜馬上把頭、尾和四隻腳全部縮入殼中。等水狗走得稍遠時,烏龜很快伸出頭尾和四腳,行走而脫險。佛所化的沙門,就此啟發道人說:“我看世人不如此龜,世人不知無常,放縱情識,生死無有其他原因,唯一是以意所造。”即說偈言:“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意思就是,要如烏龜一般收藏自己的六根識,防護自心要象守護城門一樣,以智慧和魔戰,勝利則能遠離過患。

現時環境極為濁惡,如果心不能安住在身體中,那就象烏龜伸出頭尾和四腳一樣,決定會被外境凶惡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會被六塵淹沒。

這個龜狗的比喻非常貼切。在網絡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對遊戲機著迷的人,確實就象心識被網絡、遊戲機咬住一樣,整個人的精神完全鑽入網絡或遊戲裡面出不來,變成一種心識出竅的活死人。所以,身體當中一定要有心,在城市當中更要嚴密護持,否則自己的心被六塵水狗吃掉,還不知道。

床塌恆時應有身:

為什麼身體應恆時安住在坐墊上呢?因為初學者制心能力很差,如果不在一個固定的靜處安住,身體常常在外面走,很容易就會散亂,收不回來。如果身體不能安住,六根隨之而不能收攝,淨念就無法相繼,無法以心深入思維、唸誦、觀想、觀照,日常的修行會受到嚴重破壞。所以,初學者不管好自己的身體,最後就會失壞修行,以一種日夜向外散亂的狀態,根本無法趣入聞思修行,最多隻是一個形象的修行人而已。

為什麼要恆時呢?因為只有堅持才能成功。人的相續成熟,不是三兩天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漸次積累的過程。如果沒有恆心,不能持之以恆,一般人都是半途而廢,一事也無法圓滿,所以成功在於長久堅持。過去,古人在大事未明之前,到處參訪明眼善知識,唯一是為了參究生死大事。今天的人是到處旅遊,這個道場住幾天,那個道場住幾天,說到底和真實修行沒有關係,只是種個善根而已。

噶舉派祖師無等達波瓦曾經說:“作為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墊子。”

古代,長慶禪師用功時坐破七個墊子,最後得到......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散亂的意思?
佛教善信的意思是什麼?
佛教無量的意思?
佛教合掌的意思?
佛教梭哈的意思?
聯結在佛教是什麼意思?
很亂的意思是什麼?
有教無類的意思?
海燕散文的意思?
蓬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