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文章有哪些觀點?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孟子的散文有哪些主要的藝術特點

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捨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三、珠聯璧合,相映生輝——《〈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較(任聿珍)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為孟子的說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處。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異,從不同角度顯示了孟子說理散文的特點。是故,教學中採用比較法閱讀,可以收到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的效果。具體說來,可用如下“三讀法”教學。

一讀課文,掌握精要,探討文題與論點的關係。

此二章的標題,均是編者根據二章的結論語所擬。二章標題字數相等(皆八字),每章標題都是由兩個結構相同的短語構成,標題都用對比,觀點鮮明。然而,就標題與該文論點的關係而論,二章卻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論證戰爭勝負的條件取決於人心的向背,突出強調“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故,論點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時,戰爭的勝負又由統治者是否得道所決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這一番議論之後所得出的結論,是中心論點的深化,故而編者就把這一結論提煉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為該章的標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章主要強調艱苦奮鬥的生活對人的磨礪作用。標題為文章的“眉目”,這裡以論點為題,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顯豁。

綜上,二章標題並非都是論點,可見與現代語體文中的議論文一樣:有的文題即論點,有的文題只是揭示論題。如此差互比較,自然會獲得一種參差之美。

二讀課文,分析結構,討論二章的論證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當(皆由四段組成),但其結構各有特色。章一開篇提出論點之後,即以戰爭中攻守的得失利弊為論據,有力論證了前文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兩個分論點。據事論理,論證嚴密,且層次清楚。最後,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題。顯然,章一採用了總起分承、最後總結的結構方式。章二與之則恰恰相反,文章一開始就列舉了一系列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為事實論據,然後分析論證,兼之正反對比,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顯而易見,其結構方法為先分後總,論證方法為歸納推理法。可見,二章章法參差多變而析理透闢,議論參通,殊途而同歸。

三讀課文,尋找修辭,體會孟文的語言特色。

孟子這二章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這與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辭格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謂句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

關於孟子的一些文章

《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作者:鍾濤 教研文章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孟子》七篇主要記錄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談話,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該書反映了孔子以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表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千百年後,人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個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個大思想家的鮮活形象。這正是《孟子》千百年來一直具有無窮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遊說諸侯,進行政治活動,宣傳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張,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內容。在此過程中,孟子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孟子初到齊國,齊王以有病為託辭,不親自來諮詢政事,而是派人召見他,孟子也辭以疾,不去朝見。次日卻出吊東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實並沒有病。齊王派人來問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趕快去朝見,孟子仍然不去(《公孫丑下》),堅持非禮之召則不往,表現出傲岸的個性,這說明,戰國時期的士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孟子仕於齊,極力向齊宣王宣傳自己的“仁政”理論,希望齊宣王推行“仁政”,讓黎民百姓不飢不寒,從而實現天下大治。這種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藐視統治者,鄙視權勢富貴,希望能夠消除世亂,救民於水火之中的熱忱,是孟子游說諸侯的動機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閃光點的方面。正是這種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剛正不阿、大膽潑辣的個性特點。書中還記錄了孟子和其他學派的代表人物的論辯。在這些論辯中,孟子攻乎異端,感情畢露,有明晰的說理、逐層的批駁,層層進逼,氣勢逼人,也有偏激的言詞、幽默的諷刺,甚至破口大罵,同樣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剛直的個性。 長於論辯,是《孟子》散文的特徵。孟子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要闡明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立場,批評其他學派,就不得不進行論辯。事實上,好辯不僅是《孟子》的特徵,《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說理文的論辯術,由《墨子》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採用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等邏輯方法。其論辯中的邏輯思辨色彩,對先秦說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墨家重質輕文,《墨子》文章質樸無華,缺乏文采,不夠生動,從而使其論辯文雖邏輯嚴謹,文學意味卻不濃。《孟子》的論辯文,在邏輯上也許不如《墨子》嚴謹,但卻更具有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孟子》中的論辯文,也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地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孟子文章語言有什麼特點

孟子》可謂是儒家經典之一。它不但在思想上有極高的成就,同時,它也是文學史上的一顆不落的恆星。而使之有如此成就的是他語言的特點。

首先,《孟子》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步步深入。不如我們學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說明“實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並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從戰爭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說起,得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結論,推導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點。這樣水到渠成,是文章更加緊密,具有說服力。

其次,《孟子》還善用對比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把“向”和“今”做對比——從前為了道義,連維持生命的飯食都可以不要,可今天看見比飯食貴上百倍不義之財而放棄了道義。這樣一對比,使作者的觀點更加鮮明,立場更加堅定。

還有,“類比”也是《孟子》中比較常見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的開頭,把生比做魚,把義比做更加貴重的熊掌,這樣一類比,義和生哪個更加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能讓《孟子》的思想千古流傳下來的,還是要歸功於書中使用了大量事實論證。不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開篇就有大部分列舉出“困於心,橫於慮而後做”的人實例,第二段有用了一個“內無法家,外無敵國”的國家必然回滅亡的事例,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娓娓道來。

層次分明,步步深入;善用對比和類比;有史實說話,不空將大道理。這些是促使《孟子》被千古傳誦的重要原因,也是古代典籍中少見的特點,這些特點不但使讀者容易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也為我們的寫作指明瞭方向,希望大家能用心品讀。

【《孟子》文章特點】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充分反映戰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鬥爭。例如“許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問明許行一切生活資料的來源,以見社會分工的必要;再進而論治天下之不可耕且為,列舉堯、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後斥責陳相背師說而學許行之道為用夷變夏,“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聲色俱厲,氣盛言宜。又如“好辯”一章(《滕文公》下)歷述唐虞三代以來一治一亂之故,而以闢楊、墨的邪說自比於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驅猛獸,孔子作《春秋》。又如“齊桓晉文”一間(《梁惠王》上)問齊宣王之所大欲,“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自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鋪張揚厲,幾乎和縱橫策士抵掌而談的風趣相彷彿。其次是善設機巧,引人入觳,先縱後擒,使人無法躲避。例如上述一章,孟子怪齊王為何“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之後,即緊接“王請度之”。但不待齊王回答,即又進而詰問:“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逼使齊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他用這層層追問、步步逼緊的方法進行論戰,有時竟弄得齊王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在和陳相辯論時,也用同樣的方法逼使陳相不得不承認:“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這樣辯才無礙的學者,是頗有戰國策士之風的。其次是常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例如對梁惠王“民不加多”之問,以戰為喻;對樑襄王“孰能一之”之問,以苗為喻;對齊宣王“不為”與“不能”之問,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及“為長者折枝”為喻等。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簡單的、一般的,而是複雜的、多樣的。舉其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如“牛山之木”一章(《告子》上);有全章用比的,如“晉人有馮婦者”章(《盡心》下);有正意喻意並列的,如“魚,我所欲也”章(《告子》上);有喻言正言疊互的,如“禮與食孰重”章(《告子》下)。而全段全章之比往往近乎寓言故事,如宋人揠苗助長(《公孫丑》上)、齊人乞墦(《離婁》下)。現舉後者為例:

齊人有一妻一丹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其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口間)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食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者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是個寓言式的故事,也是一幕辛辣的諷刺劇。全部內容包括五段情節:一、齊人對妻子的誇口;二、妻子的懷疑和妻妾的商議;三、妻子的追蹤和真相的發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罵;五、“良人”無恥的得意的醜相。故事的每一情節,特別是後三段,描繪得異常生動。當然這是作者有意編造的,用來諷刺那些無恥的鑽營富貴利達的人們,那個齊人的形象就是一般官僚的形象;乞墦的行徑也就是一幕官場的現形。尖銳幽默,可謂已達極點。明人所撰的《東郭記》傳奇和清蒲松齡的《東郭簫鼓兒詞》就是以此為主要題材寫出的封建時代官場的現形記。所以趙岐說:“孟子長於譬喻。”

此外,《孟子》的文章語氣極為逼真,如答公孫丑說:“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公孫丑》上)敘校人欺子產說:“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萬章》上......

《孟子》的散文特色是什麼啊?

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首先是刻畫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書中對只圖享樂,而又妄想稱霸的齊宣王;對平時不行“仁政”,到關鍵的時刻施一點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畫得淋漓盡至。

其次是雄辯,孟子的散文特別顯示了靈活多樣的論辯方法。他針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物身份開展辯論,逗引對方,掌握主動,由遠而近,步步緊逼,層層推理,運用犀利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力量,把自己的觀點闡發得非常透徹,確實有“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氣勢。

其三是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全書運用比喻不下千處。而且每處都給人以“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的感覺。他的比喻多種多樣,方法自如,毫無牽強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來喻,有的用事物來喻;有的用三言兩語,有的是一個小故事。其中以《揠苗助長》、《奕秋誨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挾泰山以超北海》等富於哲理,尤為生動。

至於《孟子》散文富有鼓動性,詼諧風趣,戲劇性的對話等都是被後人所稱道的。

《孟子》散文有什麼藝術特色

長於論辯,是《孟子》散文的特徵。孟子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要闡明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立場,批 評其他學派,就不得不進行論辯。事實上,好辯不僅是《孟子》的特徵,《墨子》、 《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說理文的論辯術,由《墨子》 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採用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等邏輯方法。其論辯 中的邏輯思辨色彩,對先秦說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墨家重質輕文, 《墨子》文章質樸無華,缺乏文采,不夠生動,從而使其論辯文雖邏輯嚴謹,文 學意味卻不濃。《孟子》的論辯文,在邏輯上也許不如《墨子》嚴謹,但卻更具 有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孟子》中的論辯文,也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 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地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 的結論中。

反覆閱讀《寡人之於國也》,思考一下課文表達了孟子怎樣的思想主張?你覺得孟子的思想和觀點在今天還有現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孟子的思想觀點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施行“仁政”,獲得民心,一個國家才不會亂,政府才能穩固,在《寡人至於國也》中第三段孟子提出來“實行仁政”的基本途徑: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吃穿問題。在今天政府也將這種觀點落實到實處,從減免農業稅到實行農業補貼,解決三農問題。

相關問題答案
孟子的文章有哪些觀點?
小學老舍的文章有哪些?
朝花夕拾的文章有哪些?
葉聖陶寫的文章有哪些?
批判性的文章有哪些?
老舍的文章有哪些?
關於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寫得好的文章有哪些?
借物喻人的文章有哪些?
語文句子的類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