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訂婚叫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古代訂婚習俗是什麼

我國古代的婚姻禮儀,有“六禮”之規。“六禮”指的是什麼呢?六禮即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通俗講就是分別指求婚、合八字、定婚、送聘金聘禮、擇定婚期、迎娶。這六禮定下了婚姻的基本程序,雖然,經過時間的推移,有了一些改變,但仍為歷代遵行。 清末民初,一般人家陪嫁被絮、對枕、衣著、櫥櫃、箱凳、梳妝檯、桌椅、腳盆、馬桶、蚊帳等物。無論貧富,嫁妝中必有馬桶一隻,內裝紅棗、花生、桂圓、桔子之類,又稱“子孫桶”,以兆出嫁女“早生貴子”。現代廈門居民的婚俗,在農村地區依然沿襲了一部分改頭換面後的舊時習俗。“送嫁妝”是婚俗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十分隆重。女家在嫁女前夕或數日,將陪嫁物品送至男家。婚期前夜或當日清晨,男女雙方要舉行“上頭”的成人禮。在將結婚之時,將兒女的頭髮梳理為成年人的髮式,稱為“上頭”。新娘在“上頭”之前,還須請“好命人”來“挽面”,即用紗線絞去臉上的汗毛。這種現象在廈門一些農村地區依然存在。 舊時習俗,“迎娶”是婚事中的高潮,最為熱鬧。結婚之日,男家張燈結綵、戶內外貼喜聯、窗貼喜字和吉祥圖案,門口張貼大紅雙喜字。迎娶新人的花轎隊伍陣容龐大,還有媒人、吹鼓手等,一路燃放鞭炮。到新娘家後俯媒人要敲門三次,送開門人紅包三次才開門迎客,俗稱“打門娶新娘”。現代迎娶花轎換為小汽車,但敲門三次拿紅包後才開門的習俗城鄉多有沿襲。 舊習俗中的拜堂儀式,即拜“天地、高堂”及“夫妻對拜”的習俗在現代婚禮中依然存在,只是跪拜改成鞠躬了。“鬧洞房”又稱“耍新娘”,舊時民俗認為新婚“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以此增添喜慶氣氛,又有為新人驅邪避凶,使新人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之意。但有時會過於粗俗野蠻。現在鬧洞房的形式文明瞭許多。 婚後第二天,新娘早起向公婆請安“拜茶”。第三天的回孃家“做客”,及當晚回男家,孃家送童子雞(寓意傳宗接代)連頭帶尾的甘蔗(寓意從頭甜到尾)等吉利果品,婚禮至此結束。廈門有些家庭還有這種習俗。 總之,有些傳統婚俗在現代婚禮中依然保留著,只是換了一種新的形式、內容。在一些比較偏遠的鄉村,傳統婚俗則保留得比較完整。參考資料: zyxx.xmedu.cn/...ID=336

古代的“訂婚"習俗都需要做些什麼?

一、大戶人家的“六禮”

舊時(明清時代),大戶人家的婚禮甚為講究,所謂行“六禮”方可完婚,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等。   納采——也叫行聘,是婚禮中的首禮。男方具求婚禮品,送到女家,請求採擇。在此之前,已由媒人撮合好了,只是行個程序,算是正式求婚。   問名——男方具庚柬帖,寫上姓名、出生年、月、日、時,送到女家。女方復以姓名、出生年、月、日、時的“回柬”。此謂問名。   納吉——為正式訂婚禮儀。問名之後,以雙方的庚,》算合宜,定下吉日,男方備定婚禮品送往女家,算作婚姻已定。

少數民族

納徵——即納聘之意,定婚之後,經過一段時間,雙方年齡、時機合宜成婚。男方便具禮品,到女方家告知,準備聘娶了。   請期——納徵後,女方沒意見,男方選定吉日,寫一迎親帖,寫明迎親日、時,請求女方答應。女方回帖同意,即可進行最後一禮。   迎親——即成婚禮。這天,男方到女家迎新娘過門,行交拜合巹禮。   舊時“問名”的“庚柬”(亦稱“庚帖”),即八字帖,是用一小張紅紙。對摺成大信封的樣子。封皮上寫“庚函”二字。   迎親帖,也是寫在一張紅紙上。   結婚的年齡一般在“至20歲之間。富家多為小女婿(10至16歲)娶大媳婦。舊時大戶人家講門當戶對,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方可成婚。

二、一般人家的婚禮

一般人家婚禮。定婚之前,雙方先打聽對方的門戶,包括門第、門風、狐臭、性病,認為門第相當,由媒人從中撮合。待男女雙方家人同意後,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詳載女之生年、月、日、時辰,送到男家。男家請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按男女八字算吉利否,屬相相合否,俗稱“合婚”。合婚妥,報知女家。定婚前還有“相女婿”和“相媳婦”之說。在換庚帖後,男家備酒席,請媒人陪女家父母、親戚來家相親。席間未來的女婿出來拜見。逾數日,女家備酒席,請男家到女家相親,席間未婚媳婦出來拜見。雙方相親後,沒意見,男家送定婚禮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第二步是進行定婚禮,俗稱許口。先由媒人與女方家議定彩禮數目(衣物多少)。男家積極備禮後,擇吉日(許口日),用兩架大食盒,一個食盒裡放綵緞、衣料、禮幣、化妝晶和紅禮單(喜帖)。一個食盒裡放香燭、酒肉、大圓饃(禮饃)、油炸果食、點心、胡桃、大棗、粉條、海帶。每個食盒格里都放得滿當當的。女家驗收無錯,全部收下,將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案前祭祀,放炮慶賀。如果彩禮不齊備,女家不同意,不能燒香放炮。男家人回時,女方有“回頭話”,即將事先做好的襪底、襪子、枕頭、腰帶、新鞋以及札饃(大棗糕),用紅線綁好,放到食盒裡,作為“回禮”。

回族婚嫁風俗

男家欲完婚,就請“先生”(鄉村中搞卜星、占卜類的人)看“好”(即看日子),選定吉日,寫在一片紅紙上,買兩包點心,請媒人給女家送去,並與女方父母商量“行禮”之事。取得女方同意,就寫下行禮日期。有人把行禮也叫“周札”,大約指周代傳下來的禮儀。   男家還是拿兩架食盒,裡面彩禮大體和許口時一樣,不過多為結婚時女方所用的衣物,數量、質量比許口時更多更好。   行禮這天,若女家是“咬嘴人”,就會挑剔禮品多少、好壞,甚至吹毛求疵,這時香不能燒,炮不能放。媒人若能說通女家則罷了,若是懸殊大,媒人只得專程回男家說知,男家如慨然接受,答應增加禮品,女家也就罷了。如男家吝嗇,不答應,媒人得做雙方的工作。說不好,男家食盒當天不能回,有的在女家停放三、五天之久。為爭彩禮,出現糾葛。   一般情況,女家在行禮這天,設豐盛的宴席(八八席——八盤八碗),款待媒人。來客多為女家舅父、姑父等。女方親屬來時,有的送首飾、衣物訂滬斥疚......

古代訂婚的意思是?

婚禮

《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分述如次: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徵: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係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係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閒,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禮”過後,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孃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為一種家慶紀念日,按週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在國外,結婚二十五年做銀婚禮。結婚五十年做金婚禮。這些都是婚禮的追憶儀式了 .

以下不是古代“訂婚”習俗的是

國古代的婚姻禮儀,有“六禮”之規。“六禮”指的是什麼呢?六禮即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通俗講就是分別指求婚、合八字、定婚、送聘金聘禮、擇定婚期、迎娶。這六禮定下了婚姻的基本程序

古代皇室訂婚怎麼訂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徵: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古代人怎樣提親

古代漢人婚禮程序講究“六禮”。即:納親(提親)、問名(問對方生辰八字)、納吉(定親)、鈉徵(送彩禮)、請期(確定婚期後先告知女方,徵得同意)、迎親(娶媳婦)。因地域差別,各地又大有不同,但實質大同小異。在磧口一帶,自古流傳下來大致有七個程序:提親、相親、定親、送錢、娶親、成親、拜親。

提親:古時婚嫁,最講究的是“明媒正娶”,任何婚事,都必須要有媒人撮合。當媒人接受一方任務後,即以“門當戶對”為原則,進行物色、挑選,有合適對象後,就兩頭遊說。如雙方根據媒人介紹有意向的話,就進入“提親”程序。提親一般選在上午進行(意喻蒸蒸日上),由媒人引路,男方家父上門提親,女方父母應酬(女兒不得露面)。雙方在交談中相互瞭解、權衡,一般以吃飯與否表達提親結果。如男方對女方不甚滿意,即謝絕進餐,婉言告辭;反之,女方態度則表現為敷衍了事,漫不經心,毫無準備做飯跡象,這時男方一般知趣而辭,意味著提親失敗。如彼此比較滿意,在交談過程中,女方母親會悄悄退開,到廚房做飯,男方則欣然用餐,提親就告成功。

相親:提親過後,女方也要擇日在媒人的引見下登上男方的門,這叫“相親”。女方主要看男方的家境、女婿的模樣及居住環境等。男方則要張羅著炒菜、做飯,飯菜的主食一般是小拉麵,意喻要把這門親事拉住,如女方執意要走,就說明相親不中;反之則說明相親成功。

定親:也稱訂婚。通過提親、相親後,婚事需要明確敲定了,這就有了“定親”。一般定親是要舉行儀式的,定親這天,女方家人眾親戚(俗成“七大姑八大姨”)集中到男方家,說是定親也是認親。男方同樣由家人與本家兄弟等親戚參加。飯菜一般是涼菜、熱菜兩種,主食是油糕(喜事席上不吃蒸饃,意喻帶氣的東西不吉利),席間,雙方互相介紹各自親戚。飯畢後,男方要根據女方不同的身份送些禮物,以示認親。由於以前流傳“嫁女未娶之前不得入男方家門”,所以定親儀式上是見不到嫁女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定親儀式多在飯店舉行,既解決了嫁女不能同往問題,又能讓男方早日見到未來兒媳。

送錢:也即送彩禮。定親過後,男方根據兒女情況卜測良辰吉日,選定婚期。之後,由男方父輩及媒人帶上聘禮到女方家。一是送彩禮;二是通達所定婚期,徵求意見。如無異議,則輪到“娶親”的程序了。

娶親:俗稱“引嫊子”,一般分“大引”、“小引”兩種。

大引:男方備四擡花轎兩乘,新郎坐轎親迎,同去引客三人(多為新郎的叔、舅或姐夫、表哥等);女方則需派送客四人(送客輩分與引客相似),稱之為“三引四送”。娶親隊伍有一班或兩班八音隊開道助興。這種方式多為富貴人家所為。

小引:新郎不親自迎娶,由姐夫或表哥等同輩長者代之,無八音隊與花轎,窮苦人家多選“小引”。但事實上,多數人礙於臉面,多介於“大引、小引”間,自謂“不大不小”。一般多為備花轎一乘,引客二人,八音隊或無或一班,新郎與引客或騎驢或騎馬(多為騎驢)。

娶親當天,新娘裡裡外外要換上新裝,要盤頭。迎親隊伍到之後,孃家人在招待新女婿一行的同時,也開始給出嫁女送飯,前後共送十次,種類不能重複,意喻十全十美。

娶親走時,新娘要換上大紅綢棉衣棉褲,盛夏亦然,意喻紅紅火火,活得厚成。出門時,由伴娘攙扶,其他同輩提拿陪嫁物品送行;男方引客則拿出準備好的紅包(包有數量不等的錢幣)相贈女方送行者。在新娘上轎前,孃家人要陪送一塊新褥子摺疊在花轎裡,讓女兒坐上(意喻孃家人永遠是女兒的厚墩,諧音:後盾),當女兒上轎時,才由嫂子或姐們提著新穿讓新娘換鞋(意喻離別孃家水土)。

成親:當娶親隊伍回到男方大門時,鞭炮、鼓樂齊鳴,女方送客由男方引領到大客接待處款待(一般......

古代人對未婚妻的稱呼是?

中國古代其實就沒有未婚妻這一說,未婚廠是指訂婚了而沒有結婚的女人,可是中國古代基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婚是西方國家引入我國的.

古代結婚的禮節是什麼?

古代漢族婚俗

三成事:

應親與求親:男子到了一定年齡後,便由父母張羅求個好親。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後,介紹家裡情況,自己要求的目標,給媒人媒禮,展示自己聘財等物。媒人便去到相應的家去說 介紹男方家怎樣。若女方父母同意後,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親(古代男子女子並不能親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勞)由雙方父母談話介紹兩家情況 男女雙方條件等 若雙方同意 便會互贈訂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會給男方送上一盞茶 男方認為可以的話喝茶後即在桌上放上“茶錢”(多少不限,但須雙數)喝過茶。 就算答應婚事了

訂親:

問名;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沖,雙方便會互贈庚帖,上寫著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齡 等,作訂親的憑據。

納吉:定親後,男方選定黃道吉日來過大禮,過幾天后正式行禮

過大禮: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禮,聘釵,婚書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婦將婚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婦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撤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嫁妝):女方要準備嫁妝在婚禮那天帶過去。嫁妝是女方家身份與財富的象徵。嫁妝包括 銅鏡 各種飾物 金錢財寶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門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則在上較前由母親為其梳洗打扮好 蓋上紅蓋頭

成禮:

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迎親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離開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別。大花轎。六人 八人 十二人擡為佳 新娘到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打開轎門請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也多為女性)將一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 二人之間互牽著紅繩走進禮堂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著門面,新娘一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女童手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

拜堂:婚禮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儀賓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對拜,樂起,禮成

禮後: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見公婆,新郎也要將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新娘 然後 新郎新娘向長輩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為了這家人,婚禮正式結束。

婚後 新郎還要準備謝媒人的錢 叫做謝媒禮 也可以鬧媒人等 表示感謝

古代婚禮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結婚禮服要喜慶 莊重多為大紅色禮服 男子打扮的莊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條紅綢巾或戴大紅花 新娘著紅色吉服 上繡吉祥鳳鸞的圖案 將頭髮盤起來 也就是俗稱的‘上頭’ 化上妝 頭戴鳳冠.

古代漢族訂婚習俗中常用的禮儀動物是

漢族禮儀—訂婚

來源:中國清明網 2014-11-28 11:48:08瀏覽 43次 評論0條 字體: 大 中 小

男女婚嫁的重要習俗。清末、民國時期,媒人穿梭於男女雙方家庭進行說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發紅庚八字(上書女子出生年、月、日、時),然後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將男女雙方的年庚八字一併送算命先生測算,俗稱“合八字”。合則同意這門親事,並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則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後,媒人立即向女方報喜,只要女方無異議,這門親事即基本定下。隨後,男方帶彩禮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則向男方回贈鞋帽,以示聯姻,謂之訂婚。1949年後,封建性的說媒的媒人逐漸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習也逐漸消失。男女雙方婚姻之確定,一般由自行認識和他人介紹相識,然後相互瞭解,構建愛情,確定關係。他人介紹只起橋樑作用,聯姻與否,雙方自主,不許第三者(含父母)包辦或干涉。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訂婚叫什麼?
古代女子叫什麼一個字?
古代星球叫什麼名字?
日本古代小偷叫什麼?
古代的酒叫什麼?
古代內衣叫什麼?
古代衣服叫什麼?
古代杭州叫什麼?
古代管酒叫什麼名字?
古代湖南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