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定義?

General 更新 2024-11-28

會計學中、成本與費用的定義是什麼

1.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耗費,如材料耗費、薪金支出、折舊費用等。成本通常可分為產品成本和勞務成本。

2.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費用通常可分為營業成本和期間費用。期間費用按其經濟用途可分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三項。

什麼是成本?

什麼是生產成本?

答: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企業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它包括實際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其他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也稱產品製造成本。生產成本是產品總成本費用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包括企業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職工福利費等;製造費用包括企業各個生產單位(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生產單位管理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生產單位房屋建築物和機器設備等的折舊費、原油儲量有償使用費、油田維護費、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修理費、機物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保險費、設計製圖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季節性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以及其他製造費用。

工程施工成本工程施發生的成本。主要是從事建築安裝工程施工企業的成本。包括房屋、建築物的建造工程、各種輸電管道工程、工程地質勘探、礦井開鑿、水利工程等大型建設項目的成本。施工企業生產對象都是不動產,它具有單件性、受氣候條件制約、施工週期長等特點。它的成本計算方法完全取決於施工企業的生產特點。施工企業一般以單位工程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由於其他施工規模大,週期比較長,所以施工企業成本均按月計算,並且在全部工程完工前的各個月份,有必要將已完成預算定額規定的工程部分作為完工工程,視同產成品進行成本計算,而對於已投料施工,但尚未達到預算定額規定的工程部分作為未完工程,視同在產品成本進行計算。施工企業的施工費用應該按月進行歸集與分配,並將成本按一定標準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如果當月工程全部竣工,則除了計算當月完工工程成本以外,還要計算全部工程的決算成本,即全部工程的實際總成本。施工企業成本計算一般設有以下幾個成本項目:(1)人工費,主要指直接從事工程施工的人員的工資、獎金以及福利費;(2)材料費,主要指在施工過程中構成工程實體或有助於工程完工的各種原材料、輔助材料、外購件等;(3)機械使用費,主要指在旗過程中使用租入外單位施工機械的租賃費和使用自有施工機械所發生的機械使用費等;(4)其他直接費用,指施工過程中所發生的材料二次搬運費,臨時設施攤銷費、生產工具用具使用費、場地清理費用等;(5)間接費用,指施工單位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活動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它包括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職工福利費、工資津貼、折舊、修理、低值易耗品、水電費、辦公費、差旅費、勞動保護費等。為了正確計算施工成本,可設置工程施工成本計算賬戶,借方歸集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所有耗費,貸方結轉完工工程的成本。上述五大成本項目中,機械使用費和間接費用可分設兩個賬戶進行歸集,月末採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各個成本計算對象之間進行分配,其他成本費用可直接計入工程施工成本賬戶。

平均成本的定義

平均成本分為行業平均成本和企業平均成本。行業平均成本也稱社會平均成本,是一個行業內,對生產同種產品的所有企業按照加權平均數方法所計算的平均成本。企業平均成本是由企業的總成本除以企業的總產量所得的商數。等於總成本除以產出的單位數。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單位產品所分攤的成本。假設總成本為TC(total cost),總產量為Q(quantity),則平均成本AC=TC/Q。在短期內它等於每單位產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變成本。假如用AC(average cost)、AFC(average fixed cost)、AVC(average variable cost)分別表示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則:AC=AFC+AVC。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實際成本的概念

實際成本(actual cost):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

會計學中、成本與費用的定義是什麼

一、費用的概念及特徵

(一)廣義的費用概念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費用要素的定義是:“費用是指會計期間內經濟利益的減少,其表現形式為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權益減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進行分配等經濟活動引起的所有者權益減少”,“費用的定義包括了損失,也包括那些在企業日常活動中發生的費用”,因而是一個廣義的費用概念。

(二)狹義的費用概念(1)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其第6 號概念公告中,將費用定義為:“某一主體在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中,因交付或生產了貨品,提供了勞務,或進行了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資產,或因而承擔的負債(或兩者兼而有之)”;(2)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將費用定義為:“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我國會計制度規定的費用僅指日常活動或主要業務發生的耗費。因而屬於狹義的費用概念。由於費用是與收入相對應的概念,因此收入概念與費用概念必須一致,即如果收入是廣義的概念,則費用也應該是廣義的概念;如果收入是狹義的概念,則費用也應該是狹義的概念,這是配比原則的基本要求。但筆者認為,採用廣義的收入和費用概念,似有不妥。這是由於利得和損失是企業管理當局不能控制的邊緣性、偶發性損益,提供包括利得和損失在內的收入與費用指標,不能說明管理當局的“經管責任”,也不利於管理人員加強對內部責任單位(或人員)的績效考評。因此,收入和費用應使用狹義的概念為妥。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費用是為了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資源耗費。

(三)費用的特徵(1)費用最終會減少企業的資源。這種減少具體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資源的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講,費用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資源流出,可以理解為流出概念。流出資源的具體形式可能是現金,也可能是其它非現金資產,還可能是提供勞務等。伴隨資源的流出產生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在企業資源流出的同時有另一種資源流入(現金或債權等資產)並且流入資源的價值總是大於流出資源的價值(產生毛利);另一種是純流出,即只有資源流出,而沒有資源流入,或流出與流入的因果關係難以確定。(2)費用最終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通常,企業的資金流入(收入)會增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相反資金流出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即形成企業的費用。根據會計恆等式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當企業的資源流出(資產減少)時,如果負債不變,必然會導致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減少;或資產不變而負債增加時,也將會導致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減少,這是企業發生費用的兩種基本形式。但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的資產減少是不應歸入費用的,如償債性資產減少,股利分配導致的資產減少等。(3)費用的發生是企業的主動行為。儘管費用的發生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但它所取得的收入必須或者是發生的耗費,是決定收入的關鍵因素,沒有耗費,就沒有所得,因此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耗費行為,是企業日常活動的基點,是企業積極主動和預期的經營行為,這也是費用和損失的根本區別。雖然損失和費用都是與企業計算淨收益相關的,都是當期收入的減去項目。但從理論上講,收益的計算只能包括費用和收入的配比。損失是企業邊緣性或偶發性的資源減少,它只是一種對收益的純扣減而不屬於企業所付出的努力。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按照費用與收入的關係,可將費用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是指與收入直接相關的耗費,它是為取得收入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其價值從實現的收入中直接得到補償。如,商品銷售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部分其他業務支出(因為其他業務支出包含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兩部分內容,筆者建議,其他業務......

邊際成本的定義是什麼?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儘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簡寫為MC或MPC。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增加一單位的產量(Output)隨即而產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稱為邊際成本。由定義得知邊際成本等於總成本(TC)的變化量(△TC)除以對應的產量上的變化量(△Q):總成本的變化量(Changes in Total Cost)/ 產量變化量(Changes in Output)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

理論上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量(這個總成本包括不變和可變成本)。

運用邊際成本法取得信息,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相關分析和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點,避免操縱短期利潤,有利於短期產量決策。

材料成本的定義??

材料成本,又叫材料採購成本,是指企業從外部購入原材料等所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購入材料支付的買價和採購費用(如材料購入過程中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整理挑選費等)。

什麼叫全成本核算?

全成本管理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專業上準確的理論界定尚需探討,本文暫且不論。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在大概念上它的意義又是確切的:全成本管理是相對於傳統的財務會計成本而提出的,它不但在管理上是擴充和延伸了傳統成本管理對象的範圍,而且是在系統的層面提出了現代企業或經濟組織有關整體運營的成本問題。換句話說,全成本管理是以組織的整體資源、整個過程、系統績效為基礎來研究成本的投入和回報的量化關係,通過資源的投入產出量化體系來解決現代企業中的成本運營控制問題,這應該是管理領域和企業界的重大實踐課題,也是我們值得關注的應用研究問題。

一、大概念

1、研究視角:更加關注流程的成本分佈,而非簡單的產品成本

管理業務(活動)流程的成本,遠比管理產品的成本更重要。

傳統成本思維的研究視角大多都集中在最終產品上,一般的,都是以產品為對象建立管理成本的資料,也是最完整的資料,如:產品的歷史成本、產品的定額成本、做的比較細的企業還有詳盡的零部件成本等,鎖定在產品的層面上展開核算分析、計劃分解、成本控制等。這些在產品經濟時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在現階段,緊緊依靠這些資料信息進行成本管理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由於產品對象核算中所依賴的許多處定的假設因素現在變得不確定了,往往使得以產品對象的成本分析變得沒有意義,或者根本就是扭曲了的成本信息,它對於管理決策而言,因缺乏相關性而失去信息的價值。

如果著眼於整體流程來研究成本投入和產品產出的關係,可以說,一個組織的流程決定了它的成本分佈,同時,也基本決定了在這樣的流程中生產的產品成本結構,改善這個流程,就能使整體的成本得到改變,自然將改變產品的成本。由於成本分佈展現的是全流程價值鏈的成本狀況,能夠使管理者通過全過程的成本投入來相應的建立它與其業績的對照關係,從而在宏觀的基礎上研究微觀環節的改善問題,這也是全成本管理的系統觀理念。

建立流程的成本信息也是實施管理改善的基礎。當我們在談到現代管理中常常碰到的流程改善、流程優化(BPR)問題,在實施操作上,依據是什麼?如果你不能系統的量化流程,何談改善?建立流程的成本分佈是從價值角度全面衡量流程的信息體系,我們考察局部的業務當否改善,也必須把它放到整體中考察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正是在流程成本管理方面,國內企業目前欠缺的很多。在講精細化管理和細化核算時,我曾給許多企業講,我們現在不是“粗”,而是“初”,很初級,我們還沒有按流程核算的基本意識和管理習慣,還沒有形成基本的管理核算的規範,如基於流程業務的預算、基於流程的控制和核算等,需要建立適應流程管理的成本信息系統的基礎架構,而不是在現有基礎上核算時分攤的更細等性質的問題。

從管理上講,控制了流程就控制了成本,控制了流程的成本就控制了產出(產品)的成本。所以,解決整體量化組織的運營成本分佈,是全成本管理的基礎。

2、成本管理關鍵的在於運營,而非簡單的成本削減

管理者獲取成本信息的價值,在於成本運營,而非簡單的成本削減。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說,企業的任務在於創造財富,而不在於去控制成本。成本信息是成本運營的基礎,成本信息提供的應該是對比信息,是投入與產出的對比,是用有效投入實現理想產出之果,成本問題在企業運營中實質上是個權衡“得”、“失”(count the cost)問題,衡量成本的合理性是由產出效果來衡量的,即投入決定著產出。

在運營層面來講成本管理,最重要的是缺乏一個有力的信息平臺支持,管理決策人員大多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傳統成本系統的諸多缺陷,理解為什麼許多先進的企業放棄傳統成本系統,而改變為作業基礎成本法等......

股票中的成本含義

股票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1.顯性成本即看的見的成本,也就是股票買、賣的交易成本。股票買入成本為劵商收取的佣金(現股票買入無印花稅),股票賣出的成本為劵商收取的佣金+印花稅。

耽 2.隱性成本即看不見的成本,也就是資金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資金成本就是股票買入後取得的盈利與把同等資金存入銀行所得利息之間的差額。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就是股票買入後取得的盈、虧所用的時間長、短,也可以把此看成股票交易機會的得失比率。還有就是銀行、證券之間的資金轉帳成本(存取、利差、查詢費、手續費)

相關問題答案
成本的定義?
製造成本的含義?
馬克思對資本的定義?
項目成本的含義?
美的本質的定義?
資本主義的定義?
屬於半固定成本的是?
實踐成果的同義詞?
副詞的定義?
損耗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