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寒食:是什麼意思?

寒食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於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

2.吃冷的食物...如“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杏仁煮作粥。”...

3.猶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

《歲時雜記》說“寒食:煑豚肉並汁露頓,候其凍取之,謂之姜豉,以薦餅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調以姜豉,故名焉。”還說“寒食以糯米合採蒻葉裹以蒸之。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於其下者。”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寒食是什麼意思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於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則禁火為 周 的舊制。 漢 劉向 《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 介之推 死事無關; 晉 陸翽 《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後世所沿襲。 南朝 樑 宗懍 《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 韓翃 《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吳蘭修 《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 ﹞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 真娘 墓一吊;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 介子 ,年年寒食臥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 《釣臺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正好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太平御覽》卷三十、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清明》。2.吃冷的食物。《後漢書·周舉傳》:“ 太原 一郡,舊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晉 陸翽 《鄴中記》:“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書鈔》卷一四三引 晉 孫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鹹奉 介君 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後一月。”3.猶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歲時廣記·寒食上·凍姜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煑豚肉並汁露頓,候其凍取之,謂之姜豉,以薦餅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調以姜豉,故名焉。”《歲時廣記·寒食上·凍姜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以糯米合採蒻葉裹以蒸之。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於其下者。”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寒食》的意思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釘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裡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 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嫋嫋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參考資料:......

寒食的意思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恭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裡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 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嫋嫋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寒食是什麼意思

寒食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2.吃冷的食物。

3.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

寒食節是什麼意思百度知道,

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

古每逢清明節的前一天,晉中一帶的老百姓家家戶戶不生火,不做飯,這一天吃冷食,當地人把這一天稱作“寒食節”。寒食節,已經延傳了二千多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成了晉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時,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給遺忘了。當派人去請介子推時,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親躲到當時的鄔縣綿山上隱居起來。重耳於是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與願違,介子推至死不出山,與其老母抱著一棵樹死於林中。晉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綿山改為介山,鄔縣改為介休縣,而且把放火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

寒食古詩的意思

【功文】

暮春的長安城裡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裡頌賜新蠟燭,率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寒 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裡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嫋嫋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

寒食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相關問題答案
寒食是什麼意思?
夢見豬吃食是什麼意思?
宵衣旰食是什麼意思?
寒冰是什麼意思?
不遑食是什麼意思?
開倉糧食是什麼意思?
生機飲食是什麼意思?
少進流食是什麼意思?
臺灣扁食是什麼意思?
惡寒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