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為什麼叫鳳凰城?
銀川為什麼叫鳳凰城
相傳,好早好早以前,銀川叫鳳凰城。說起鳳凰城來,一些老年人至今還指指點點——東門外高臺寺是鳳凰的頭,頭挨在黃河邊;高臺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隻爪子;西馬營裡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那邊,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那時,寧夏山川,地薄人窮。東有黃河,可河水淺得上不了岸;西有賀蘭山,南有六盤山,可山高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寒流,擋不住騰格里的黃沙滾滾。住在這裡的回族、蒙古族、漢族人民,並不灰心,老是一個勁兒地在土地上辛勤地勞動著。但是,儘管人們把筋都快要苦斷了,把心血都快要熬幹了,還是改變不了窮樣子。人們都憂愁地唱著:這麼大的河來,這麼高的山,寧夏川呀,一眼望不盡荒草灘。這麼大的河來,這麼高的山,寧夏川呀,百姓年年沒吃穿!幸福鳥的事,傳到了寧夏川以後,不論是回民呀,漢民呀,蒙民呀,都急切地天天盼,月月盼,把眼都盼紅啦,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這事被大雁知道了,她被大家盼望鳳凰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不怕辛苦,飛往江南,見了鳳凰,咋長咋短,一五一十地把寧夏百姓的心意都告訴了鳳凰。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後,坐在高山的松林裡商量,最小的七妹說啥也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都知道她是“板上釘釘”的脾氣,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說走就走,山林裡的百鳥都來送行,吹簫的吹簫,彈琴的彈琴,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熱鬧得簡直沒法說。江南的百姓也都趕到長江邊送行,送的禮物可多啦,有的是送給七妹的,有的是送給寧夏各兄弟民族老百姓的。六個姐姐和百靈鳥把七妹送過長江以後,七妹就高興地告別了眾親友,由大雁領路,朝寧夏飛來。七妹駕著一朵紅雲,飛行在藍天裡。一會會子,就飛到六盤山區。七妹在六盤山頂上盤旋了又盤旋,這裡的回民看見了,趕忙道一聲“色倆目”之類的話,都認為藍天裡飄紅雲是吉慶到來了。鳳凰也高興地在六盤山和賀山之間的黃河邊上落了下來。黃河兩岸早已搭滿了帳篷、草棚、蒙古包,口唸“胡達”的回民,驚喜呼喊“老天”的漢民,叨叨不休“不休”佛爺的蒙民,都穿上各色各樣的民族服裝,敲鑼打鼓,早在黃河兩岸等著迎接鳳凰。六盤山、賀蘭山的百鳥,平川、草原上的牛、羊、駱駝、馬也都來了。大家都扯開嗓子唱呀唱呀,越唱越攢勁,連黃河的水也跳著奔著唱起來啦。第二天,天剛麻麻亮,她又飛到這,飛到那,忙得汗都不得顧不上擦。她把帶的禮物都灑在六盤山、賀蘭山和銀川平原上。馬上,銀川平原處處都是花草樹木,五穀莊稼;牛、馬、駱駝、羊,成群結隊地歡奔在草原上;六盤山褪掉了愁雲(容),換上了翠綠翠綠的衣衫;賀蘭山一高興,嘩嘩嘩地連滿頭的白髮都脫掉啦,變成了青山。寧夏山山水水變了樣,人人都感激鳳凰,說是她給大家帶來了幸福,帶來了江南鳳光,人們後來乾脆就把寧夏叫成“塞上江南”。有了渠水,土地吃飽喝足了,莊稼長得格外壯實。從此以後,寧夏山川年年豐收,百姓都高興地跳起來,唱起來: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南邊站著六盤山,年種年收水澆田,寧夏山川變得和江南一樣了。鳳凰心裡盤算:“這裡的回漢蒙民都很勤勞善良,這裡和江南一樣美好,我就留在這裡不回去了。”她就把寧夏當成了自己的家鄉,年年歲歲和大夥兒一塊,勤耕耘著土地,精心喂著牛、馬、駱駝、羊。當時,寧夏西邊遙遠的地方,有個異族部落。有一年,異族部落的頭頭帶領了兵馬,如狼似虎地殺進寧夏山川。他們見莊稼就燒,見人就殺。鳳凰氣極啦,就變成一座城,把寧夏的老百姓都裝在城裡,四面城門一關,敵人咋也打不開,一連打了三個月,敵人沒糧吃,就撤兵逃跑了。以後,只要敵人一來,大家就嘁哩喀喳進了城。敵人走了人們......
寧夏銀川為什麼稱為鳳凰城
銀川是一座具有悠久紶史與美麗風光的古城,有“塞上江南”的譽稱。銀川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市境內有古城池、宮苑、樓閣 、寺院、佛塔、帝陵、長城等多處名勝古蹟。豐富的西夏文化遺蹟、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俗民情使銀川市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銀川又被人們稱為鳳凰城,是祖國西北地區的一顆明珠
對不起 了
我只知道這麼多了
銀川為什麼又叫鳳城?
從前,有隻鳳凰從遙遠的南方飛到了寧夏。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她老遠就看到這裡青山活野,黃河吐翠,地勢平曠,靈氣誘人。於是她地空中飛了幾圈就落了下來,變成一座城池。她面臨黃河背靠青山,安然地蹲在那裡,她的頭變成一個高臺,她的 尾巴變成一座橋,她的翅激變成兩個城關,她的兩條腿變成兩個塔。後來人們都知道到這座城是鳳凰變的,就叫她鳳凰城了。
銀川為什麼又叫鳳城?
真正的鳳城在山西晉城.你們說的那不叫傳說.呵呵 一點文化內涵都沒有。歷史和典故里也沒有寫.根據鳳凰城的傳說 得來的公元1227年,蒙古可汗大軍一把火將西夏王國首都興慶府燒了三個月。有一天,在沖天的火光中飛出了一隻美麗的鳳凰,她用自己的鮮血撲滅了熊熊的烈火,鮮血滴灑的地方,長出了一株株枸杞。從此,銀川被人們稱為“鳳凰城”,枸杞被人們稱為“紅寶石”。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著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為什麼稱銀川為鳳城
鳳凰城的傳說
從前,有隻鳳凰從遙遠的南方飛到了寧夏。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她老遠就看到這裡青山活野,黃河吐翠,地勢平曠,靈氣誘人。於是她地空中飛了幾圈就落了下來,變成一座城池。她面臨黃河背靠青觸,安然地蹲在那裡,她的頭變成一個高臺,她的 尾巴變成一座橋,她的翅膀變成兩個城關,她的兩條腿變成兩個塔。後來人們都知道到這座城是鳳凰變的,就叫她鳳凰城了。
銀川為什麼叫銀川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距今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靈武市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銀川西郊的鎮北堡、賀蘭縣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北羌、薰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遊牧的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民國時期( 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望採納
汴京為什麼稱為鳳凰城
●臨江仙
朱敦儒
直自鳳凰城破後,擘釵破鏡分飛。
天涯海角信音稀。
夢迴遼海北,魂斷玉關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
今春還聽杜鵑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朱敦儒詞作鑑賞
此詞約作于靖康之變後十四年。詞中對離情別緒的抒寫中,寄寓了沉痛的家國淪落之感,是一曲深沉的時代哀歌。作者個人身世中寄託亡國之悲,集中描寫一場巨大的事變對一個普通家庭的毀滅以及當事者這場災難中產生的心靈感受,反映了整個時代的大悲劇,這就大大地開拓了詞境,賦予它廣闊的社會現實意義。
詞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從金兵攻佔汴京寫起。“直自鳳凰城破後”,指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佔。鳳凰城,漢唐長安的美稱,以漢長安城中有鳳凰闕得名(見《三輔黃圖》),這裡借指宋都。“擘釵破鏡分飛”,喻夫妻離散。“擘釵”,出自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而“破鏡”一事,則見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倘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人執其半“以”直自“句起,一上來就暗示汴京失守之前,主人公生活平靜,家庭團聚,十分美滿。但作者又把這一切都推到幕後,只從美好事物的消失寫起,便極大地調動了每一位讀者的想象力,使他們不能自己地去尋味那些沒有寫出來的、與現實形成強烈對照的往事。這就是前輩詞論家所說的”掃處即生“之法,使全詞從開頭便抓住了讀者。
同時,就前後的關係而言,這首句詞又明確交待了次句“擘釵破鏡”的緣由。“擘”與“破”,都是使動詞,這就是說,釵非自擘,鏡也非自破。而“分飛”二字,又遞進一層,暗示著這場離散的程度,併為下文埋下伏筆。從用典上來看,唐玄宗與楊貴妃之“擘釵”,徐德言與樂昌公主之“破鏡”,皆因戰亂所致,作者用來反映主人公靖康之難中的遭遇,可謂妙合無痕。
“天涯海角信音稀”句是對分飛作進一步的闡發。親人離散於天涯海角,無由尋覓。金兵攻下汴京後,許多人拋妻別子,流落江南,這位主人公也是如此。那一江之隔,竟他心中引起天涯海角的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內容是很豐富的。正是金兵的進攻,才生生將親人拆散,而這條江便有了萬水千山的分量。因此,“天涯海角”雖是極言之,卻蘊涵著相當的歷史真實。“信音稀”,實際上是說音訊全無。
“夢迴遼海北,魂斷玉關西”是主人公對親人所之處的揣想。遼海,泛指遼東濱海之地,亦即上句的海角。玉關,即玉門關,今甘肅敦煌縣西北,亦即上句的天涯。這兩句雖都是借遼遠的邊關,表現主人公對親人流落的焦慮,其中卻又有賓主。金兵攻宋是從遼海而來,他們常把所擄的宋朝臣民帶回去為奴。因此,作者的重點是指遼海,玉關不過是陪襯而已。此處,作者將樂府詩簡質的交待性描寫,轉化為一種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夢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超越了主體與客體,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展現了主人公愛情的真摯和執著。同時,這兩句也使作品的思想意蘊昇華。因為,現實生活中,主人公回不到北方,更找不到親人的蹤跡,而這一切,他都藉助夢境加以實現,實際是對現實的一種變相抗爭。再者,“魂斷”的描寫也有著很深的涵義。作為凝聚度很高的抒情詞,作者不可能對主人公所牽掛的情事作詳細的交待,但是,他卻暗示了主人公對親人處境的深深憂慮。
詞上片寫離別的痛苦,下片則寫對重逢的嚮往。
過片“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承上啟下這裡的星,顯然是指牽牛和織女。那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一年一度的天河會,雖然算不得美滿,可比起自己,卻是強過百倍。對比之......
庫爾勒為什麼叫鳳凰城
相傳,好早好早以前,銀川叫鳳凰城。說起鳳凰城來,一些老年人至今還指指點點——東門外高臺寺是鳳凰的頭,頭挨在黃河邊;高臺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隻爪子;西馬營裡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那邊,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那時,寧夏山川,地薄人窮。東有黃河,可河水淺得上不了岸;西有賀蘭山,南有六盤山,可山高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寒流,擋不住騰格里的黃沙滾滾。住在這裡的回族、蒙古族、漢族人民,並不灰心,老是一個勁兒地在土地上辛勤地勞動著。但是,儘管人們把筋都快要苦斷了,把心血都快要熬幹了,還是改變不了窮樣子。人們都憂愁地唱著:這麼大的河來,這麼高的山,寧夏川呀,一眼望不盡荒草灘。這麼大的河來,這麼高的山,寧夏川呀,百姓年年沒吃穿!幸福鳥的事,傳到了寧夏川以後,不論是回民呀,漢民呀,蒙民呀,都急切地天天盼,月月盼,把眼都盼紅啦,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這事被大雁知道了,她被大家盼望鳳凰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不怕辛苦,飛往江南,見了鳳凰,咋長咋短,一五一十地把寧夏百姓的心意都告訴了鳳凰。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後,坐在高山的松林裡商量,最小的七妹說啥也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都知道她是“板上釘釘”的脾氣,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說走就走,山林裡的百鳥都來送行,吹簫的吹簫,彈琴的彈琴,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熱鬧得簡直沒法說。江南的百姓也都趕到長江邊送行,送的禮物可多啦,有的是送給七妹的,有的是送給寧夏各兄弟民族老百姓的。六個姐姐和百靈鳥把七妹送過長江以後,七妹就高興地告別了眾親友,由大雁領路,朝寧夏飛來。七妹駕著一朵紅雲,飛行在藍天裡。一會會子,就飛到六盤山區。七妹在六盤山頂上盤旋了又盤旋,這裡的回民看見了,趕忙道一聲“色倆目”之類的話,都認為藍天裡飄紅雲是吉慶到來了。鳳凰也高興地在六盤山和賀山之間的黃河邊上落了下來。黃河兩岸早已搭滿了帳篷、草棚、蒙古包,口唸“胡達”的回民,驚喜呼喊“老天”的漢民,叨叨不休“不休”佛爺的蒙民,都穿上各色各樣的民族服裝,敲鑼打鼓,早在黃河兩岸等著迎接鳳凰。六盤山、賀蘭山的百鳥,平川、草原上的牛、羊、駱駝、馬也都來了。大家都扯開嗓子唱呀唱呀,越唱越攢勁,連黃河的水也跳著奔著唱起來啦。第二天,天剛麻麻亮,她又飛到這,飛到那,忙得汗都不得顧不上擦。她把帶的禮物都灑在六盤山、賀蘭山和銀川平原上。馬上,銀川平原處處都是花草樹木,五穀莊稼;牛、馬、駱駝、羊,成群結隊地歡奔在草原上;六盤山褪掉了愁雲(容),換上了翠綠翠綠的衣衫;賀蘭山一高興,嘩嘩嘩地連滿頭的白髮都脫掉啦,變成了青山。寧夏山山水水變了樣,人人都感激鳳凰,說是她給大家帶來了幸福,帶來了江南鳳光,人們後來乾脆就把寧夏叫成“塞上江南”。有了渠水,土地吃飽喝足了,莊稼長得格外壯實。從此以後,寧夏山川年年豐收,百姓都高興地跳起來,唱起來: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南邊站著六盤山,年種年收水澆田,寧夏山川變得和江南一樣了。鳳凰心裡盤算:“這裡的回漢蒙民都很勤勞善良,這裡和江南一樣美好,我就留在這裡不回去了。”她就把寧夏當成了自己的家鄉,年年歲歲和大夥兒一塊,勤耕耘著土地,精心喂著牛、馬、駱駝、羊。當時,寧夏西邊遙遠的地方,有個異族部落。有一年,異族部落的頭頭帶領了兵馬,如狼似虎地殺進寧夏山川。他們見莊稼就燒,見人就殺。鳳凰氣極啦,就變成一座城,把寧夏的老百姓都裝在城裡,四面城門一關,敵人咋也打不開,一連打了三個月,敵人沒糧吃,就撤兵逃跑了。以後,只要敵人一來,大家就嘁哩喀喳進了城。敵人走了人們......
寧夏和銀川地名的由來?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銀川市地處寧夏平原中部,東臨黃河、西屏賀蘭山,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面積為4467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 87.8萬;回族居民佔總人口的 20%左右。
2100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在今銀川東郊有一座管理屯田事業的典農城,漢族人俗稱呂城,附近的黃河渡口叫呂渡,而匈奴、鮮卑等民族則稱它為飲汗城,這就是銀川的前身。五世紀初,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在這裡建成“麗子園”,為遊樂和屯兵的要地。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此地稱懷遠縣。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府遷至銀川,當時的銀川已改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這裡建立了西夏國,而興州已易名為中興府,俗稱東京。從此,這座邊塞小城,一躍而為地跨今寧、陝甘、青、內蒙古遼闊地域的西夏國的軍事政治中心。西夏滅亡後,元朝在這裡建立寧夏府城。這時,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來此定居,逐漸形成了回族聚居區。明清時期銀川被稱為“小南京”,城市商賈雲集,市肆繁榮。康熙年間,滿族旗兵連其家屬萬餘人駐紮寧夏,又於城西建造“新城滿營”,即今日的新城。1947年正式將寧夏省城定名銀川市。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因為民間有鳳凰曾在這裡降落的傳說,所以銀川又稱“鳳凰城”。
銀川市叫什麼城?
銀川又叫鳳城。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銀川叫鳳凰城。說起鳳凰城來,一些老年人至今還指指點點——東門外高臺寺是鳳凰的頭,頭挨在黃河邊;高臺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隻爪子;西馬營裡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那邊,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