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

General 更新 2025-01-26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1926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攻讀法學專業,但由於對於學習法律沒有興趣,第二學期轉至麥迪遜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比較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在布蘭迪斯大學任職時,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 <人本主義心理學> >和< <超個人心理學> >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主要著作有:《動機與人格》(1954)、《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 <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 >(1964)、《科學心理學》(1967)、《人性能達的境界》(1970)等。

簡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四項基本原則

1.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自我同一性原則

教育應該使學生尋找內在的同一性,減少或消除學生內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並且幫助學生認識到自我與非我的統一,即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統一。

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啟發性原則

此原則主要是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通過知識教育來培養學生的理性控制、邏輯思維等,更重要的是通過情感交流、優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體現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美育原則

重視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教育。

4.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超越性原則

對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此外,還有對文化的超越,能夠以某種超脫的和客觀的態度對自己出身於其中的文化進行審查,就是要培養一種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價值原則

教育應使學生獲得價值感,應該挖掘、激發學生的內在價值,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的意義。

6.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勢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其學習觀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序教學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

人本主義心理學屬於積極心理學嗎

(一)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繼承

1.繼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積極正面的人性觀。人本主義心理學改變了傳統消極心理學中貶低人性或非人性化的思想研究傾向,打破了原有精神分析理論範式的侷限,正式提出了一種積極地具有人文關懷性質的研究模式;認為社會上的人本性具有善良、自主、能夠對事物進行自我選擇的特徵,並且認同人類自身所具備的自我實現成長髮展傾向。2.對心理學中心理治療觀念的繼承。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方式是當代心理學治療理論中三個主要流派之一,其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實踐基礎,主要著眼於人的進一步成長和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實現,堅持認為人必然具備一定的內在建設思想傾向和在遇到問題時的自我指導能力,重視人在社會中的個體性以及與其他社會成員構建的人際關係,強調通過心理學指導人員對接受指導人員身臨其境的理解和人性關懷,用絕對的耐心消除接受指導者的心理障礙,進而逐步恢復心理健康,使人的精神和人格都得到進一步完善。積極心理學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心理學治療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對已經產生的精神傷害加以治療和研究,也應該關注人優秀精神品質的培養,挖掘人的自身潛能,應該將研究重點放置在為普通人創建健康美好的精神生存空間,推進整個人類社會健康幸福的發展上。二者均重視在心理學治療中強調當事人自身的自助治療,以及當事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治療觀念大致思想相同,具有一定的傳承性。

(二)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新和超越

1.對社會主流心理學研究態度的創新。在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實證主義心理學一直是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方向,人本主義思想也在逐漸的發展變革過程中成為本一種反對實證主義的心理學研究分支,走在主流心理學的對立研究面。但是這種非主流的研究處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也不利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當地社會進行相應的創新。積極心理學研究方向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它以人本主義思想為主要特徵,卻不對主流心理學進行攻擊,而是另闢蹊徑,通過與主流心理學創建良性的共處融合關係,在公開學術研究場合明確指出自身是對社會主流心理學的補充,是一種新的發展,從而真正獲得了主流心理學的認同,融入主流心理學中,並在其中加以創新和變革,逐漸對心理學研究起到主導作用,較之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2.對心理學治療觀念的創新。積極心理學的治療觀念和方式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治療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治療方式存在相當大的一致性,但是在具體實施上卻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可以說如果將人本主義心理治療仍然當做是一種與來訪者在同一個文化層面上的談話,那麼就可以認為積極心理學是用一種更為科學合理的文化對接受心理治療者相關心理問題的細化分析,體現了心理治療的跨文化性質。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來訪者為核心的治療觀念簡單的說就是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移情,並且通過這種移情來完成心理治療雙方的良性溝通。而積極心理學在這方面的創新則體現在反移情上,通過讓被治療者對治療者積極樂觀心態的體會而調動起自身對生活的積極情感和態度,並在這一過程中達成心理治療的共識,這樣被治療者的心理問題就會被治療者的積極心態所取代,從而完成對被治療者的治療並進一步激發被治療者的身心潛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繫,不僅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有所繼承和創新,還在一定程度上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現代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前進動力,二者的協調發展有助於為普通人創建健康的精神生存空間,推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

(一) Q分類技術

Q分類技術是由斯特芬森發明的。羅傑斯發現很適合於人本主義的人格模型,就迅速採納了這一技術。心理學家經常編制一些Q分類的材料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其中布洛克編制的加利弗尼亞Q分類卡片被很多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師廣泛使用。

Q分類卡片技術非常適合羅傑斯的理論,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和羅傑斯一樣,都假設患者是最瞭解他們自己的,允許患者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描述自己。一個治療師可以永遠不同意患者對Q分類卡片的放置。例如,一個患者描述自己是具有社會意識的、禮貌的、對他人需要敏感的,但是治療師可能已經比較肯定地發現冒失、缺乏敏感就是她問題的一部分。但是人本主義的治療是要保證,再恰當的治療氛圍中讓患者逐漸以更現實的態度認識自己,並在Q分類卡片中做出相應調整。

當患者從扭曲和否認自己的經歷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他們就能更準確地理解自己是誰,就可以更接受自己。也就可以更清醒地認識到他們問題的根源,這與以前那種認為是有人把他們拖到治療中來的觀點有很大不同。另外,患者開始朝著恰當的方向改變自己,他們也就有可能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他們也可以修正自己的理想自我,使它與現實自我更一致。

從Q分類卡片的相關分析中可以看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非常相似。如果兩類的分支完全一致,就可以得到1.0的完全相關,但是很難想象有人會在每一個方面與他們的理想自我完全一致。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無關的患者就會得到零相關。如果患者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在許多描述上都完全相反,那就是負相關的。很明顯,如果相關係數離1.0越遠,這些人就越不接受自己,也就越不可能成為完善的人。與羅傑斯說的相一致,研究者發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高相關和個人積極的調節有關。還有研究者發現在以人為中心的治療過程中,相關係數可以提高。

(二) 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調查

馬斯洛調查“自我實現的人”是從他對兩位導師——韋特海默和本尼克特的崇敬開始的。他最初並不是為了研究,只是為了理解兩位導師的人格特徵。馬斯洛發現這兩個人身上有許多共同的特徵,這是他極度興奮並且開始尋找具有同樣特徵的人。結果他如願以償地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這樣的人。他尋找那些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人,全力以赴地工作的人,把工作做得最出色的人。他在歷史人物、熟人和學生中挑選這種人物,他最後選擇48人,最他們進行深入研究。在這48人中,有12人是“很有可能的”自我實現者;10人是“部分”的自我實現者;26人是“潛在的或可能的”自我實現者。他所研究的人物中有:貝多芬、愛因斯坦、羅斯福、斯賓諾莎、歌德、詹姆斯、傑弗遜、林肯和弗洛伊德等人。在他的研究中,對有些被試試直接研究的,對另一些被試試一回顧的方式進行研究的。

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大多是中年或較年長的人,或者是心理髮展比較成熟的人。他還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經驗與他的自我實現有密切關係。對兩歲以內兒童的愛的教育特別重要。童年失去了安全、愛和尊重的人是很難自我實現的。他提出教育應該是“有限度的自由”,控制過嚴或過分放縱對“完美人性”的培養,對人的自我實現是不利的。馬斯洛認為絕大多數人只能在愛和歸屬需要與自尊需要之間的某一層次上度過一生,估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才能成為自我實現者。

(三)問卷調查法

1、自我實現問卷

2、自我隱蔽問卷

3、孤獨問卷

人本主義心理學需求層次

人本主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為什麼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特點

人本主義和其他的精神分析、行為學派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研究的是健康人的心理,關注的是人格的積極方面。它強調人需要對自己負責,你可以不這樣做,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就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強調此時此地,也就是說不要過度沉溺在過去,要活在當下,享受當下,重視此刻就在你面前的人,今天是你後半生的第一天;強調個體現象學,就是講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那個人,所以你要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強調人的發展。就是講人應該是進取的,只要沒有阻礙物,人就會朝著令自己滿意的狀態不斷的進取。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強調患者中心療法的羅傑斯,還有提出需要層次理論的馬斯諾。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在提高工作滿意度方面很有效。

怎樣理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在學習觀

——從人的成長過程來觀察:個體的成長髮展必須擁有內在力量導致形成的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其著作《動機論》中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其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它們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包含愛與被,歸屬與領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最重要的需要,必須首先得到滿足;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一個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它相對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慮。包括要求社會環境安全、生命財產得到保護,擺脫失業的威脅、生活有保障,病有所醫等;

——3.愛與歸屬的需要

——愛與歸屬的需要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持等,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團體等;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尊重別人和自我尊重兩個方面;

——5. 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需要層次中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需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一個人。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這一理論既反對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驅力或防禦機制,又反對行為把意識看作是行為的副現象。關於人的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大都同意理想主義的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惡是環境影響下的派生現象,因而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提高的,理想社會是可能的。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方面,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學派繼承了19世紀末W·狄爾泰和M·韋特海默的傳統,主張正確對待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反對用原子物理學和動物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類心理,主張以整體論取代還原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觀點:

——1、人的責任

——人們自己最終要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責,這就是人本主義人格理論的基礎,它能說明我們為什麼經常說“我不得不”這句話,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聽老闆的調遣”等。其實,我們不一定非要做這些事。我們甚至可以選擇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時刻,行為只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弗洛依德和行為主義把人說成是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與之相反,他們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動構建者,可以自由地改變自己,如果不能改變,只是因為身體上有侷限。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使來訪者認識到他們有能力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說,有許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時此刻

——生活中總有很多懷舊或無法自拔於過去的人,他們常常追憶往昔的美好時光,或是反覆體驗以往尷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戀。也有一些人總是在計劃將來的日子,而不顧眼前的生活。從一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角度,每天的懷舊或是白日夢使你失去了N分鐘的時間,你本應該享用這N分鐘去呼吸新鮮空氣,去欣賞日落或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根據人本主義的觀點,只有按生活的本來面貌去生活,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時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會常常告誡你“今天是你剩餘生命裡的第一天”;

——3、個體的現象學

——人本 主義心理學認為,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他們鼓勵自己能夠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暫時的困境;

——4、人的成長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讓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滿足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當人們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不會感到滿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滿意或幸福則是永遠地積極地尋求發展,這就是人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有哪些例子?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髮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1.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對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包括一個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它相對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慮。3.愛與歸屬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持等,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團體等。4.尊重需要 (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別人和自我尊重兩個方面。5. 認知的需要6. 審美的需要7.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實現自身潛能。在心理學上,需要層次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他認為可以將其定義為“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定義為“完成天職或稱之為天數、命運或稟性”,定義為“更充分的認識、承認了人的內在天性”,定義為“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馬斯洛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並對歷史上和當時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賓諾莎、貝多芬、歌德、愛因斯坦、林肯、傑弗遜、羅斯福等人進行個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實現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徵。1.對現實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適意的關係2.對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3.行為的自然流露4.以問題為中心5.超然的獨立性:離闢獨居的需要6.自主性:對文化與環境的獨立性;意志;積極的行動者7.體驗的時時常新8.社會感情9.自我實現者的人際關係10.民主的性格結構11.區分手段與目的、善與惡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3.創造力14.對文化適應的對抗 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只有在生活中經常產生高峰體驗,才能順利地達到自我實現。馬斯洛在闡述高峰體驗時認為:“這種體驗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瞬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歡樂至極的感覺。”許多人都聲稱自己在這種體驗中彷彿窺見了終極的真理、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奧祕。人們好像是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緊張奮鬥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地。“這些美好的瞬間來自愛情,和異性的結合,來自審美感覺,來自創造衝動和創造激情,來自意義重大的領悟和發現,來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對孩子的慈愛,來自與大自然的交融……”這種高峰體驗可能發生於父母子女的天倫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業獲得成就或為正義而獻身的時刻,也許在飽覽自然、浪跡山水的那種“天人合一”的剎那。

相關問題答案
人本主義心理學?
機能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
積極心理學有何意義?
人際心理學原理有哪些?
心理學的定義是什麼?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心理學楓葉的象徵意義?
社會心理學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