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亞種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6

亞種和物種有什麼區別沒有?亞種能不能認為是物種?

地理變種在系統學和進化論的歷史上特別重要。例如,pallas和Esper早在十八世紀就發現地理宗和一般的變種有很大區別並試圖從命名上加以表示。後來這些變種雖然被定名為“亞種”,但是仍然按模式觀點對待。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亞種被認為是分類單位,和形態學種相似,但處於較低階元等級。對亞種的這種模式觀點很晚才被種群思想代替,現在的亞種定義是:“某個種的表型上相似種群的集群,棲息在該物種棲息範圍內的次級地理區,而且在分類學上和該物種的其它種群不同”(Mayr,1969:41)。這是對分類學家很方便的一個單位,但並不是進化單位。 到了19世紀50年代多數開明的動物學家,尤其是研究鳥、魚、蝴蝶、蝸牛的學者,開始認識到不僅種群中沒有兩個個體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數種群彼此之間也在很多性狀的平均值上也有差異。這種新的認識對進化論的影響將在以後討論,但它對種的分類也產生了影響。 當某個種群和原先已經定名的種群在分類學上(一般是指在形態學上)不同時就稱為新亞種。它的命名是在種名之後再加上一個名字,因而亞種的命名就成了三名制。例如白色鶺鴿Motacilla alba的英國宗的命名就是Motacilla alba Var.lugubris.後來將表示變種Var.的字樣刪去,亞種就只用三名製表示,如Motacilla alba lugndris首先將三名制常規化的是Schlegel (1844)。 與此同時,原先在Esper的著作中已出現的傾向已正式成為傳統:“變種”只限用於個別(種群內的)變體,“亞種”限用於地理宗。 “亞種”這術語是否一貫用於地理宗視分類學類別而異。直到現在還有很多植物學家把地理宗稱為變種。在動物學的某些領域中“變種”只用於個別變體;地理宗或者不予考慮(如果差異很小)或者提升到正式種的等級。在這方面植物分類學和動物分類學還遠非一致。 多型種分類單位(polytypic species taxa) 亞種只存在於某些物種中。某些學者認為這樣的一些物種分類單位應當從命名上加以區別並且提出了幾個不同的名稱。壬席(1929)建議用“宗環”(Rassenkreis)這個術語而邁爾(1942)則採用了原先由J.赫胥黎提出並在國際上比較常用的名詞“多型種”。這是目前通用的表示含有多個亞種的種的名稱。 起初以為採用了多型種會要制訂一個新的物種概念。然而一旦從術語上將“階元” 和“分類單位”加以區分之後就明顯地看出多型種不過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分類單位並不需要對生物學物種概念作任何改動。 新系統學確認了多型種分類單位之後使在種這個層次的分類得以大大簡化和澄清。例如在鳥類學中一貫運用多型種使得已確認的物種分類單位的數目從1920年的20,000 減少到目前的9,00O左右。 物種分類學現代化的進程在生物學的各個領域中極不平衡。例如,1930年全部鳥種的95%以上都已描述,此後每年只發現大約三、四個新種。因而分類學上的大部分力量便投入到評價亞種的有效性和劃分多型種上。而在其它類別的生物方面新種的發現仍層出不窮,多型種概念的運用還只剛剛開始。 鳥類學家目前對亞種的處理意見還並不完全一致。19世紀時情況極其混亂,某些學者幾乎完全忽視(除非差異很大)了地理隔離種群,有些學者則將之視為亞種,另一些人則把這些種群當作種。到了1890年分歧意見逐漸縮小並一致同意可以區別的種群應當承認,但是在這些種群中哪些可以叫作亞種、哪些是種的問題上則仍有分歧。在著名的美國鳥類學家Baird,Cones,Ridgway的影響下采取了這樣的一個原則,即將種群變異與親本種群變異相重複的一切種群看作是亞種。這一原則用“中......

地球的(呻吟)是什麼意思

地球在呻吟閱讀 憂天憂天,人類才可自救。 不必援引枯燥的數據,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們只須用肉眼仰望一下頭頂的天空,就應當驚愕地承認: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經被“現代文明”的煙塵複印得渾濁而模糊。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那四種顏色——黃、翠、白、青,為什麼那樣清晰,只是因為那時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莊子筆下的“無”——無塵、無形、無穢。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億噸礦物燃料變成煙塵,留在大氣中,老實說,我們不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還失去了原雲、原霞、原雪、原氣…… 不必諱言,在人類的生存空間中視野中,已無一塊淨土:珠峰的雪樣中含汞含錳,大西洋海底有鉛沉積,南極企鵝體內含苯,北極煙霧在加濃變酸。 6500萬年前,恐龍絕於流星撞擊地球產生的有毒煙塵,今天呢? 今天,地球上每天大約有400萬人患有各種環境病。和“龍‘比肩的物種——“虎”,9個亞種滅絕4個喚黿?0年,亞洲的虎總數就由6萬多隻銳減為2000餘隻,中國境內的虎則由2萬多隻暴減為幾百只。 人類唯一的生存場——地球,已經在呻吟,在呼喚:“我好痛……”

物體的種類是什麼意思

物體的種類是物種(species)

物種定義

物種是分類學的基本單位。物種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體,與其他群體在生殖上相互隔離,並在自然界佔據一個特殊的生態位。

讀音:wu zhong

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分類學曾被稱為系統分類學,但它與系統學很易混淆,系統學是研究生物的分異度(多樣性)以及它們中間的任何一個類群和其他所有類群的各種關係的科學,曾稱為分類系統學。三者的共同目的是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闡明種類之間的關係(或親緣關係),建立自然系統,確定各類群的命名和排序,總結其進化歷史。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利用。分類系統是生物種類的查找系統,可藉以認識和查取有關資料。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分類學在於闡明種類之間的歷史淵源,使建立的分類系統反映進化歷史。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或染色體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採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分類學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1758)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個綱(兩棲綱和蠕蟲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葉,英國植物學者J.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1682)是C.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J.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準。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①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例如Panthera tigris是虎的學名,Bombyx mori是蠶的學名。②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並首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誌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6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J.-B.de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但是,由於他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C.R.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分類階元、命......

什麼叫生物中的種.屬.科.目.綱.門.界. 幫幫忙 !O(∩_∩)O謝謝! 20分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是現代分類的基本格局

分類的7個等級自上而下依次為:

根據生物在分類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關係的親疏遠近

月季與玫瑰為同屬

月季與玫瑰,蘋果,梨為同科

月季與虎耳草為同目

由此可見,

月季與玫瑰的關係要比月季與虎耳草的關係

更親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級是

等級越高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較低等的等級包含的種類就較少,但彼此的機構特徵卻越相似

貓 月季

界——動物界 植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被子植物門

綱——哺乳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食肉目 薔薇目

科——貓科 薔薇科

屬——貓屬 薔薇屬

種——貓 月季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採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生物分類學的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準。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首次將階元系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誌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內容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

人是怎麼進化過來滴($o$)

人的進化論 進化論

目錄 【歷史】 【小進化與大進化】 【適應輻射】 【質疑】 【結論—不科學的創世說】 【3000年後人類進化】 【人類發展方向】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是進化論最為核心的兩句話。

進化論(evolution)在19世紀後用於生物學,專指生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和發展。又稱演化論。evolu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開或把一個卷緊的卷鬆開的意思。

【歷史】 達爾文把以前生物變化思想的發展和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複雜變化的規律。古希臘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世紀)認為生命最初由海中軟泥產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經過蛻變(類似昆蟲幼蟲的蛻皮)而變為陸地生物。 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聖經把世界萬物描寫成上帝的特殊創造物。這就是所謂特創論。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

從15世紀後半葉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在科學界佔統治地位的觀點是不變論。當時這種觀點被I.牛頓和C.v林奈表達為科學的規律:地球由於所謂第一推動力而運轉起來,以後就永遠不變地運動下去,生物種原來是這樣,現在和將來也是這樣。到了18世紀下半葉,I.康德的天體論首先在不變論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隨後,轉變論的自然觀就在自然科學各領域中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的一些生物學家,往往在兩種思想觀點中入門旁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統》一書中刪去了物種不變的詞句;法國生物學家G.-L.de布豐雖然把轉變論帶進了生物學 ,但他一生都在轉變論和不變論之間徘徊。J.-B.de拉馬克在1809年出版的《動物哲學》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生物轉變論觀點,並且始終沒有動搖。

18世紀末~19世紀後期,大多數動植物學家都沒有認真地研究生物進化,而且偏離了古希臘唯物主義傳統,墜入唯心主義。“活力論”雖然承認生物種可以轉變,但把進化原因歸於非物質的內在力量,認為是生物的“內部的力量”即活力驅動著生物的進化,使之越來越複雜完善。但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是一種唯心的臆測。最有名的活力論者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9世紀後期出現的終極目的論或直生論,認為生物進化有一個既定的路線和方向而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

後人把拉馬克對生物進化的看法稱為拉馬克學說或拉馬克主義,其主要觀點是:

①物種是可變的,物種是由變異的個體組成的群體。

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著由簡單到複雜的一系列等級(階梯),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意志力量”驅動著生物由低的等級向較高的等級發展變化。

③生物對環境有巨大的適應能力;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生物的變化,生物會由此改進其適應;環境的多樣化是生物多樣化的根本原因。

④環境的改變會引起動物習性的改變,習性的改變會使某些器官經常使用而得到發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環境影響下所發生的定向變異,即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如果環境朝一定的方向改變,由於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終於使生物發生了進化。

拉馬克學說中的內在意志帶有唯心論色彩;後天獲得性則多屬於表型變異,現代遺傳學已證明它是不能遺傳的。

達爾文的學說

1858年......

搞不明白,人是咋進行遺傳進化的? 10分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類智慧的進化

人類的文明與文化進化,是播種智慧的土地,是養育智慧的江河,是構築智慧的基石,是創造智慧的源泉。

第一節 生物遺傳與生物進化

沒有生物的遺傳,就沒有生物的進化,也就不可能有人類智慧的遺傳與進化。

DNA的指令進化,是對環境所產生的“超突變”效應,產生極大數量的模型,來試圖完成與外來病毒的楔合作用。而這些過程僅僅發生在“信息層”的作用,從未到達抗體的“製造層”。

一、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

分子:是指物質的單元,能夠保持與原物質化學一致性的元素的最小粒子或原子的化學結合的最小粒子。分子分為生物分子與非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由非生物分子構成的,它已經具有生命。

遺傳是人類機體結構、功能進化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進化的基礎。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體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研究,範圍包括遺傳物質本質、遺傳物質的傳遞和遺傳信息的實現3個方面。

⑴遺傳物質本質包括:它的化學本質、它所包含的遺傳信息、它的結構、組織和變化等。

⑵遺傳物質傳遞包括:遺傳物質的複製、染色體的行為、遺傳規律和基因在群體中的數量變遷等。

⑶遺傳信息實現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調控以及個體發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機制等。

遺傳物質:本質是染色體,人類的染色體有46條,大小約為1~2微米,DNA是染色體的主要成份。遺傳物質的傳遞是通過DNA、RNA的複製來實現的,遺傳信息是DNA的信息與程序。

二、分子生物與人類進化

在生物的基因中,記錄了整個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解讀基因,我們就可以搞清楚生物進化的所有歷史。而基因中蘊含的文化,就是基因文化;基因中蘊含的生物改造自身、創造自身的智慧,就是基因智慧。

在人類進化之中,智慧對於進化發揮著主導作用:從人類的基因中,我們可以解讀到基因文化和基因智慧;從生物分子中,我們能夠看到分子智能;從生物細胞中,我們能夠看到細胞智能;從生物組織中,我們能夠看到組織智能;從生物器官中,我們能夠看到器官智能。

如果說,人類進化的早期,是一個智慧形成的進化過程,那麼,當這個智慧形成之後,人類的進化就進入到在智慧引導與控制下的智慧進化時期。它包括:⑴人體自身進化——功能、結構、進化機制的進化;⑵人類文化進化——文化、科技、物質文明、知識、觀念、智慧的進化。

在智慧進化過程中,智慧程序產生了一系列的轉化,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組、程序的自組織、程序的自進化、程序的自控制。正是由於它們的形成,而導致了智慧程序的自形成、自重組、自組織、自進化、自控制進化。

生物學意義的“進化”:是指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質產生的,然後,完全按照自然方法發展這樣一個過程。

生命是一種分子現象,生物分子是構成生命體的、具有生命的最小單位。奇妙的生物分子極為複雜,它是一種有機分子,並且具有生物分子智能。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生物分子就具有了生命現象,它與非生物分子到底有什麼區別?生物分子進化與非生物分子進化又有什麼不同?生物分子智能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人類胚胎髮育過程中,存在著細胞“突變”。我們知道,人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形成的,受精卵只是一個細胞,而胎兒卻有許多種細胞。那麼,應該說,胎兒是由一個受精卵“突變”而來的了?原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受精卵攜帶著人類的遺傳基因——DNA,它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構成的,攜帶著構成人體所有不同類型細胞的全部信息。這個程序,將按照它原有的時間順序、構成方式,逐......

幫忙找一個名人的生平簡介

曾獲八項國際大獎,被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finance.sina.com.cn/...6.html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www.csonline.com.cn/...87.htm)

什麼是進化?

進化

jìnhuà

事物逐漸發展變化,特指生物從較低級、較簡單的狀態向較高級、較複雜的狀態演變

相關問題答案
空間亞種什麼意思?
盜夢空間結局什麼意思?
國際空間站是什麼意思?
空間站是什麼意思?
中間件是什麼意思?
新空毛坯是什麼意思?
凌空的凌是什麼意思?
日照間距是什麼意思?
飛機中間經停什麼意思?
空白表示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