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打人的孩子怎麼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孩子打人該怎麼教育?

小朋友的交往中,打打鬧鬧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有兩種典型的現象,一種是,家長過於敏感和緊張,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衝突,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為演變成家長之間的“較勁”,影響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一種是,確實存在攻擊性比較強的孩子,和小夥伴發生衝突時,習慣用打人、咬人等方式來解決;也有的孩子太容易情緒化,不夠寬容,在正常的磕磕碰碰時就大發脾氣、用暴力表達情緒。針對這兩者現象,我們分別解讀如下

1、首先解讀一些正常的“打人”現象:

(1)3歲以前的孩子“打人”,往往不是故意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往往更習慣用肢體語言。比如想和別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對方注意,就會“打人”。遇到這種情況,“打人”孩子的媽媽不用擔心,“被打”一方的家長也請持寬容的態度。當孩子語言能力逐漸提高,肢體語言的動作就會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寶寶“打人”後,家長不要有過於強烈的反應,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會強化這個做法。在孩子“打人”後不用批評孩子,把孩子抱離,用語言引導孩子,“寶寶那樣做是不是想說......”

(2)別太在意孩子之間的肢體動作

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尤其是男孩子,而現在的都市生活往往把孩子侷限於一個封閉的小環境中一呆就是一天,孩子的精力無處釋放。很多孩子遇到一起時,喜歡打打鬧鬧搞成一團,這其實是天性的一種釋放,是孩子游戲的一種,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小動物在一起嬉戲打鬧;可是卻總有一些家長看不得這樣得現象,生怕磕著碰著受傷了,就會制止孩子。家長們往往更喜歡安靜聽話的孩子,卻把那些力量型的、動作相對“野性”一些的孩子定性為“愛打人”的孩子。這樣是很不妥的。在孩子的交往中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和小衝突,往往並不是問題,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經歷。

2、分析孩子愛打人的兩種原因

平時在孩子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確實有些孩子的攻擊性比較強,情緒容易衝動,不習慣用語言表達感受,稍有不滿就動手。這樣的孩子,往往因為愛打人,在集體生活中不被其他孩子接受,顯得不合群。媽媽們會很著急,改變這樣的局面。那麼,就要先從父母身上、從家庭環境中尋找問題的起因。

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親密的人為模仿對象,如果孩子的父母情緒容易衝動、父母之間存在暴力衝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習慣於打孩子、用暴力解決,而不是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會從中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如果家庭缺少溫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交流,缺少愛的孩子,往往會發展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封閉自己內在的需要,表面上顯得乖巧聽話;還有一種就是富於攻擊性,用暴力去保護自己

對於愛打人的孩子,千萬不能以暴制暴,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多和孩子交流,當孩子感受到被愛之後,內心的安全感逐漸增加,慢慢地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親社會的一面。此外,對於愛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減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這樣也是非常不妥的。愛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參加集體活動,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導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正確的社會交往方法。

孩子愛打人應該怎麼教育

發佈日期:2012-09-17 當孩子打人時,有的父母雖然也對孩子說:“別打人”。但是態度不堅決,而且沒有立即去拉開他;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雖然父母口頭有禁令,但卻沒有真正制止他,於是仍會繼續打下去,久而久之,將形成壞的行為習慣;有的父母在孩子打人時,也確實把孩子拉開了,但卻不做任何的批評教育,最後不了了之,這就沒有讓孩子感覺到打人是不好的行為;有的父母雖進行了說服教育,卻採用了商量的口吻:“寶寶,咱別再打人家了好嗎?”讓孩子感覺到似乎他掌握著是否服從大人教育的主動權,於是以後還會繼續打下去;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是明貶暗褒,嘴上說:“我家小強太愛打人了,和他一樣大的小孩誰都打不過他,說他他也不聽,其叫人沒辦法。”瞼上卻流露出得意之色,孩子最會察言觀色了,他會因此感覺到自己很“英雄”,小朋友打不過,媽媽也沒了辦法,於是就會繼續打人;有的父母在互相開玩笑時,會叫孩子:“寶寶,去打你媽(爸)。”這種玩笑是使孩子愛打人的開端;還有的父母則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當發現孩子打人時,就把孩於叫過來也狠狠地打一頓,這種方法實質上強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識。父母應該絕對禁止孩子有打人行為,特別是在孩子第一次打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嚴格教育孩子。否則,形成壞習慣後會嚴重阻礙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對愛打人的娃娃應採取什麼方式教育

【導讀】寶寶愛打人,這一習慣讓許多的媽媽們都感到很糾結,應該如何來幫助孩子們改正呢?其實說容易也容易,這就要看家長們是否掌握住方法了沒有,以下就來針對不同的小朋友習慣來做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吧!

網友順兒媽:寶寶快17個月了,每當寶寶與家人或鄰居玩得高興時,會突然舉起小手打人家的臉,打得叭叭響,躲都躲不過。

小編支招:寶寶過了1歲,在語言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發出“噠、噠、噠”類似“打”的發音,並且手上有拍打的動作,這是寶寶語言發育必經的一個過程。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了這個動作,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度和做法相當重要。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打臉,都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在地上,雙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嚴肅而平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阿姨不喜歡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鐘,講明誰也不要抱孩子,幾次以後,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消減了。另外,反應快的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當他剛舉起手時就和他做擊掌的動作,嘴裡可以有節奏地說“你拍一,我拍一”,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改了擡手打人的習慣,擡起手來,他的慣性就是要玩那個拍手遊戲!

網友亮亮媽:我家寶寶19個月了,不知為何,出門和其他小朋友玩時總喜歡打人,有時是有人想搶他的玩具,他要自衛;有時是沒事也會“撩”人家。誰都敢打,搞得在小區遊樂場裡“名氣很大”。

小編支招:這個年齡的孩子打人,是因為孩子想試探一下打人會引起什麼後果。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傷心,便也會跟著哭起來。這個時候你就要抓住機會對他說:“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麼傷心,媽媽帶你去向弟弟說對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別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還牙”、也去打別人,而要抓住機會邊安慰邊教育他說:“痛嗎是不是很痛這就是我上次說過的為什麼不可以打人,你要記住!”讓孩子從自己的疼痛中親身體會到打人不好。這樣他以後就會不再去打人了。

網友飛兒媽:我的兒子3歲多了,經常打人、咬人,與小朋友玩時特別愛爭搶玩具,一不注意就打小朋友或咬人家,和我們在一起也喜歡動手打人,批評他,他也懂,也承認錯誤,保證不打人,可要不了幾天就又忘了,實在叫人頭痛。我該怎麼辦?

小編支招: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你可以採用“身體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並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1分鐘後鬆開,並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絕對不要體罰孩子,在孩子長大後誘發他“以暴抗暴”。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把正在任性鬧騰的寶寶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意識到他錯了之後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向寶寶過多解釋為什麼。

網友菁菁媽:孩子剛滿兩歲,卻發現她最近越來越霸道,只要家裡來了客人,媽媽要分神去接待時,她就會哭鬧,粘著媽媽不讓她與客人談話;要是還不行,就會跑過去打客人,搞得媽媽都不敢讓親友到家裡來,也不敢帶著孩子與人就餐,這可怎麼辦?

小編支招:兩歲左右的小孩,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會很在乎媽媽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當發現自己被冷落時,常會產生不安的情緒,哭鬧、摔東西、打人等異常行為便隨之出現。有時孩子打人,並非討厭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媽媽的注意力。為了讓媽媽轉過頭來注意她,攻擊行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換來的是媽媽的一頓責罵,但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可能尚無法將“打人”和“被罵”相聯繫!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間的互動:讓客人聽孩子表演兒歌;觀賞她的積木城堡和塗鴉畫作……讓她感覺到,客人的到來......

怎樣教育愛打人的孩子呢

週末兒科診所接待了齊齊媽媽,齊齊已經2歲多了,只要不高興或者他的要求沒有滿足,就舉手打人。有的時候奶奶在旁邊還笑,這個孩子以後不會受欺負。於是寶寶就更來勁了。齊齊媽媽煩惱,求助專家,該如何教育愛大人的寶寶呢?家庭教育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呢?專家這樣解答如下。    育兒專家解答:寶寶學會打人,責任在大人。因為寶寶自出生以來,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時時、處處在學習,通過他們的感知器官不斷的觀察成人,向成人學習,來獲得各種生活經驗和提高認知水平。家庭是他學習的第一課堂,寶寶的學習方式是模仿,而家庭成員就是他模仿的對象。當孩子看到家中的人有這種動作,或者其他人有這種動作,不管是真的打人還是家中人逗著玩,孩子並不理解,就會學著打人。寶寶的第一個打人的動作發生後,如果家長不去制止,寶寶本人並不好還是壞,下次他還會重複這個動作。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動作好玩,或是被打後大叫,實際上都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經過多次重複,這種行為就會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習慣。你的孩子就屬於這種情況。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  首先家庭的認識要一致,就是必須糾正這個壞習慣,否則會助長寶寶以勢凌人、霸道的惡習。  寶寶打人後不要理他,冷淡他。待寶寶冷靜下來後再告訴他:媽媽因為他打人很不高興,你打了別人,別人是很痛的。  此外,如果寶寶仍不聽從,就要採取懲罰的手段。例如,不允許他去他喜愛的一次遊玩或不給他買他喜歡的玩具。明確地告訴他,就是因為打人,媽媽才這樣做的。告訴他,如果他一個星期不打人,就帶他出去玩。

如何教育愛打架的孩子?

昨天整整一下午的時間都在解決侄兒在學校打架的問題,唉~~真是頭疼!!

侄兒的學校我已經不是一次的光顧了,對於他的學習生活,做為姑姑的我感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仍不能把他這種好鬥,好勝,好戰的脾氣改掉,動不動就打架,而且事後他從不強調理由,總是認為:打就打了愛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結果最後麻煩的事兒還得家長去解決.而他的媽媽(嫂子)自認為能力不行,管不了自己的兒子,所以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而他的父親(哥哥)只要一聽到他在外面打架,回家就是一頓棒揍,根本不去解決孩子思想上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做為孩子的父母不但身教還要言教.對任何一種事情,只要你把道理講明白了,孩子都能理解接受並遵照執行.對於老師也是如此,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了教育是萬萬不能的.

昨天一個付校長給他的處理就是:停學一週,回家反醒.對於這個決定我不敢苟同,但為了配合學校的工作,我還是遵照執行了,因為我也是教師,我理解做教育工作的難,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架,對學校是造成了不良影響,可停學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嗎?而且付校長當時說了好多不應該說的話,我覺得做為教育管理者有失身份.不過,我的孩子錯了,錯了就應該接受教育接受處理.可我現在頭疼的是:停學一週倒是可以,可落下的課怎麼辦?孩子昨天已經誠懇的承認了錯誤,上課時由於和一個同學發生了誤會,倆人打起來了,難道課堂上的教師沒有一點責任?最起碼,她講課的方式應該改變一下了,由於她的講課形式不吸引同學才使整個班級紀律亂套,才使他們由說話變成了打架,難道不是?付校當時這樣說的:家長不是有錢嗎?落下的課請家教補上……在我看來,他說這樣的話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其實找家長到學校不也是要解決他打架,或是解決他思想上的根本問題嗎?既然教師都這樣衝動,孩子哪能遇事不衝動?生氣,不寫了

7歲愛打人的孩子怎麼教育

搞清楚他為什麼打人,如果別人欺負她,就好好教育他怎麼和別人相處,解決衝突。如果他欺負別人就要好好管教。

教師如何對待愛打架的孩子

可是不到多長時間又開始打人了,令老師很氣憤也很頭疼。孩子出現如此舉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細細思考,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和家庭教育有關。

經瞭解,有好多孩子的爸爸媽媽經常不在家,都是由爺爺奶奶來照顧。老人的教育觀念錯誤的認為打別人是好事,長大了不吃虧!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老人不但沒有制止反而大大的鼓勵與讚美,讓孩子錯誤的認為打人是很快樂的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有的家長對待孩子打人事件,聽之任之,不以為然,漸漸地讓孩子養成愛打人的壞毛病。

二、和孩子的性格有關。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內性,不愛言語,一人獨處,而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好動,性格外性,大方且話多,一會弄這一會弄那,一刻也不停歇。所以在某些場合,自己就是靜不下來,喜歡捉弄自己的同伴,視那為一種玩樂,從中得到快樂,殊不知,那是一種攻擊行為,讓別人疏遠自己。有的孩子就是天生的專橫,認為不管在哪裡,所有的玩具就是我自己的,別人是無權玩的。所以在這種理念指導下,一有小夥伴玩時,就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致使攻擊行為的發生。

三、和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關。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也不是多麼有意識的去侵犯別人。而是年齡小,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在自己的小腦袋裡,還沒有形成是非概念,而是處於一種初探的階段,甚至於好奇佔領上方,短暫的快樂為目的。有的時候,孩子打人自己也含糊不清,不知道為什麼要那樣,只是覺得好奇、好玩而已。孩子年齡小,控制力差,有的時候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無意識的就去攻擊別人了。而有的孩子年齡小,但是模仿力特別的強,當看到大人或者哥哥姐姐發生矛盾時,用武力解決了問題。所以就學著他們的樣子,學會了使用攻擊性行為。

四、和教師的教育有關。

有的老師,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只有憤怒和呵斥,而沒有從根本上教育孩子,只是採取很極端的方式,狠狠地罵一頓孩子,甚至於連打帶罵,讓孩子在痛哭的同時,心裡充滿了憤怒,但對於老師無可奈何,只能採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把心中的怒火在同伴身上發洩。致使攻擊性行為的第二次發生。這樣惡性循環,不但沒有制止打人事件的發生,而且使得打人行為愈演愈烈。

針對這些情況,我採取瞭如下方法:

1、教給家長好的教育方法。

在家中要請家長注意對孩子的攻擊行為作出正確及時的引導與矯正。首先,家長要作好表率,端正教育觀念,儘量要幼兒感受到父母做事時會替他人著想。其次,在幼兒出現攻擊行為時要及時制止,講明道理,要幼兒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感受。最後,家長要對幼兒的改良行為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

2、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導。

在日常生活中,我還經常講一些即興編成的故事,常有人物糾紛的情節,有時乾脆就把靜儀攻擊同伴情形換個名字再現在故事當中,然後我就讓孩子們共同分析誰對誰錯,提問:攻擊他人對嗎?如果你被別人欺負,會有什麼感受呢?每次都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當然靜儀也不例外。往往在故事的結尾我都要不失時機的加上幾句,知道欺負別人不對,有錯就改也是好孩子之類的鼓勵話語。

3、家園共育共同改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很好的利用家長接送孩子和家長開放日的時機,與家長交流,共同探討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做到家園共同努力教育好每一個孩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園配合,宋柯龍變的不欺負別人,心中有他人了,尤其愛勞動,幫助他人。偶爾還會在班裡擔任小班長的角色。媽媽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相關問題答案
愛打人的孩子怎麼教育?
說謊的孩子怎麼教育?
五年級的孩子怎麼教育?
粗心的孩子怎麼教育?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怎麼教育?
頑皮的孩子怎麼教育?
一年級孩子怎麼教育?
對好動的孩子怎樣教育?
有網癮的孩子怎樣教育?
愛哭的孩子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