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什麼意思?
論語是什麼意思
論語》今解
論語序說
《論語》一書名的含義為:主要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許多言論論纂起來,其次還包括記錄他們不少的社會實踐活動。
《論語》共分二十篇,每篇的篇名大都由該篇第一章的前幾個字附加順序數來構成,每篇由若干章組成,從表面上看似篇與篇、章與章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但實質上卻為渾然一體。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的思想就被確定為至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極其深遠廣大,他的思想幾乎滲透到了中國歷史的每一個領域。
我國自漢朝以來,由孔子創造的儒家學說就成為一直是在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學說對於我國社會的鞏固、發展和延續起到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深地滲透並影響於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史學、藝術、民俗等等文化思想領域,它規定了我國文化的特質,造就了我們民族的風骨,塑造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面貌。
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經歷了“打倒孔家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無情摧殘,之後又經受了傾一國家與執政黨之力在全國範圍內專門對其展開批判的“批林批孔”運動的蹂躪。從世界歷史看,沒有哪一種個人的思想及文化形態能夠經得住這樣巨大的打擊和破壞,但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並未因此而消亡。從世界歷史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和執政黨會對其祖國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採取如此卑鄙無恥的態度,但是,前中國共產黨這樣做了。
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孔子思想為其變為現實提供了唯一的寶貴价值系統,即“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誠信”社會等等。換言之,只有孔子思想提供的這些寶貴的價值系統才有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別無它途。
我國和世界的無數事實證明,孔子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就是在遙遠的未來,必定還會如此。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如能認真學習世界上最偉大人物孔子的思想,幸能得到其一二、二三之體會,定會獲益匪淺、受用終生,何樂不為呢?
我作“《論語》今解”,目的有二。其一、更好地弘揚孔子思想。其二、讓更多的人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孔子思想,讓他們自己並通過他們自己讓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
我才疏學淺,作“《論語》今解”定會有誤,在此還望明士指教。
“《論語》今解”正文如下: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此章講了三個問題。1、學習問題。2、朋友問題。3、君子問題。表面上看似沒有聯繫,實質上為一體。
關於“習”的一。
習的繁體字是其上部分是一個羽字,下部分是一個白字,結合起來有白羽的意思。我們的習慣是稱鴿子為羽,從這個意義上說,白羽有鴿子的意思。
有過飼養鴿子的經歷或曾仔細觀察過鴿子生活習性的人都會曉得,雛鴿子在學習飛行之前首先是一邊兒密切關注其他鴿子的飛行狀態,一邊兒不停地煽動自己的翅膀,久而久之,雛鴿就會展翅藍天了。
其實,觀察和研究雛鴿學習飛行的整個過程,就是對於孔子創造的學習方法的最好的詮釋。雛鴿子在觀察其他鴿子的飛行狀態時便可稱其為學;雛鴿子不斷煽動自己的翅膀時便可稱其為習。
《論語》學而第一的開頭一段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看過許多人對這段話的解釋和翻譯,基本上都是錯誤的。這種錯誤還不止是今人的錯誤,就是在 古代一些著名的學者如孔穎達,朱熹等的解釋也都是錯誤的。錯誤的很大的原因與我們中國 的傳統解經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有嚴重的關聯-----它就是把一句話在一段中分開解釋,結果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那麼導致的結論肯定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
論語為什麼叫論語?這兩個字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關於這一點,歷史上還是有爭議的。
首先,“論”,讀音陽平,不是去聲。《說文》:“論,議也。”也即議論, 分析和說明事理。另外,有時它也有“訴說”的意思,比如杜甫《詠懷古蹟》:“分明怨恨曲中論。”但在這裡似乎都解不通。有人認為“論”是所謂“相與輯而論纂”(《漢書·藝文志》)之意,然而“論纂”一詞,顯然有生造之嫌,故後世多有不從者。由於《論語》的作者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所以這個題目有尊敬、敬仰的意思是可以肯定的。大約就是“講述、彙編、議論、說明”一類的意思。
其次,關於古代編書體例。似乎除了《論語》極少有所謂抄纂而稱為“論”的著作。餘嘉錫先生曾經指出:“古人著書既多單篇別行,不自編次,則其本多寡不同。加以暴秦焚書,圖籍散亂,老屋壞壁,久無全書。故有以數篇為一本者,有以數十篇為一本者,此有彼無,紛然不一。分之則殘缺,合之則重複。”同時餘先生還指出:“古人著書,其初僅有小題( 指篇題),?並無大題(指書題)。”且“多單篇別行,本無專集,往往隨作數篇,即以行世 。傳其學者,各以所得,為題書名。”意即古人著書時,一開始僅題寫篇名,並無書名。他們寫好的文章多數是以單篇流傳於世,沒有形成集子,而且往往是隨作隨行 (流傳),學生們得到以後才各自為它起個書名。比如在《史記》的《管子列傳》、《莊子列傳》、《商君列傳》、《屈原列傳》及《漢書》的《東方朔傳》中所引他們各自的著述時,都是隻有篇名而無書名。餘嘉錫先生還認為:“古書書名,本非作者所自題。後人既為之編次成書,知其為某家之學,則題其氏若名以為識別;無名氏者,乃約書中之意以為之名。所傳之本多寡不一,編次者亦不一,則其書名不能盡同。劉向校書之時,乃斟酌義例以題其書。”由此亦可見《論語》之由來殊不可解。
當然,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解釋,個人覺得還是班固的說法比較可信。不過,由於時代久遠,即使班固也無法確切知道其中委婉。
論語十則的意思是什麼啊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
論語的患是什麼意思
患:憂慮,擔心.
比如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值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患:憂慮,擔心.
人:指別人.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瞭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之:助詞,無意.
不能:沒有能力(才能)
也:一樣,相等
論語如其仁是什麼意思
跟他一樣仁慈
論語的論是什麼意思倫纂是什麼意思
《論語》的“論”是個通假字,“論”通“侖”(lún)。《說文》:“論者,侖之假借。”“倫、論字皆侖會意。”所以《論語》的“論”應該讀“lún”。侖為何意?“侖”字的繁體字寫作“侖”,它是個會意字,由“亼”和“冊”兩部分構成,《六書正偽.輯韻》雲:“亼”,古集字,“冊”即“簡冊”,就是編串在一起的竹簡。《說文》注:“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可見,“侖”就是“把眾多的竹簡按一定的次序編在一起的意思,引申為編輯、編撰、編篡”的意思。《論語》的“語”讀“yú”,就是“語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