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概念是有誰最早提出來的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政治家特拉西在其論著《意識形態的要素》中首先提出的,試圖為一切觀 唸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觀念科學” 。 隨後,意識形態發展成為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意識形態一詞可譯為觀念學、思想體系、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等。

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主體地位如何體現 我們經常說,課堂上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個人在教學工作中所得,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要培養學生的評價技巧。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劣狀況,有利於激發評價對象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於取長補短,讓學生進一步在與同伴學習的比較中認識自我。在教學中,我經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範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做的怎樣?”“好在裡?”“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呢?”這樣,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發揮學生互補的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得到發展。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定體現得更好。

教學中從哪些方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改變教學方式,營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環境

“環境造人,環境育人”。 現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基礎上,創造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氛圍,有利於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當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是自上而下地給予,而是“蹲下來”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觀上“分享”他們尚未獲得的經驗與知識,鼓勵、信任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眼神、手勢、姿態以及適當的口語等方式去表達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愛護,要通過這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去建立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賦予學生各種權利,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意識。

現代課堂是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開放、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講究師生的互動,更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權利。

1、要讓學生享有參與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並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中,去發現問題,發現規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要讓學生享有討論權。討論是調動全體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要讓學生享有質疑權。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質疑的勇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並堅持自己正確的想法,帶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

4、要讓學生享有反駁權。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就必須打破因循守舊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敢闖、敢冒、標新立異。

三、通過數學活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質量。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個體的認識起源於活動,活動在個人智力和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個體只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個活動的情景,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決定這個活動的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教學形式,誘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促使學生眼、耳、鼻、舌等多種感官並用,在活動中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數學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

1.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觀察

數學學科雖不同於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等數學活動的過程,都可以讓學生多觀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歸納,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探尋,問題的辨與析,知識的聯繫與建構,都需要學生多思考,並在思考中使學生得到培養和鍛鍊,進而體現主體作用。

3.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討論、多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巧設質疑、精心安排的討論、對問題怎樣解決等,可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相互間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提問、板演等方式,增加學生討論與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

為了確立學生課堂參與的主體意識,我們必須在研究“學”法的基礎上探索“教”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均符合數學學科的認識規律。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很多,類比、數形結合、轉化等等,但......

如何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是學生增長知識、學習科學、瞭解自然、瞭解社會、發展能力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傳授知識,教導學生的主要舞臺,在學生的增長知識瞭解自然社會中佔絕對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的好與差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績,同時也間接影響學生今後走向社會的角色。 我認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自動性、積極性和活潑性,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學習成績的好與差、知識能力掌握的多少直接受課堂教學的影響。學生認識了這種關係,就會產生極強的驅動力,激發一種自動的積極好學的學習慾望,就會由“他律”逐漸轉變為“自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自動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條式的制度來教育學生,扼殺學生的天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傳為輔、學為主”的主導思想,絕不能盲目生硬地將知識灌輸於學生,應將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繫,做到講者有神、聽者有趣的環境,同時更應做到將只有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講,即將“一言堂”變為“多方堂”,這樣既聽取了學生的見解,又調動了學生的自動性、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老師既傳授了自己必需傳授的知識,又瞭解了學生的思想傾向。這樣就會使學生意識到聽課是一種享受,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意境,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動性、積極性,課堂氣氛不由自主地活躍了。我在課堂教學中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是簡單的傳授,要因勢利導,同時還要結合課堂的實際需要和傳授知識兩方面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改變厭學惡學的缺點,課堂教學的氣氛才能得於活躍。 二、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課堂教學應該建立在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的基礎上,確立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課堂教學要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將老師傳授的知識掌握好、運用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教與學的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不僅是在學習知識,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純潔的友誼,更應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深淺,感情的好壞對交流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師與學生近距離的面對面的交流。良好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不僅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友誼,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動性、積極性。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課堂教學機制,培養學生自動好學的優良品德。 課堂教學是一項整體的教育工程。只有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動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因此,每一位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學機制,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發揮自己個性、表達自己見解、提高自己的機會。但在實施過程中,絕不能忽略教師的教育,同時,還必須注意班幹部的帶頭作用。 綜上所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要營造成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活學、樂學。

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知易行難。簡單說,就是要從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角度選擇教學方式,安排教學內容、教學角度,儘可能讓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在其中主要起學習學習的激發、引導者、啟發、評價的作用。

如何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新課改倡導以構建"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是新課改的關鍵。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方式,積極研究教學中突出的問題與對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科學處理教與學的關係,以學生為主體。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和給予的思想影響,學生只有通過觀察、思考、練習和應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將所學的知識得以運用、更新、改造,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學生個體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轉變觀念,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教育教學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教師的主導作用成為"決定的作用",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壓抑了學生的智慧和才能,

如何在課堂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1、要進行主體性教學,就要轉變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第一,要樹立主體性學生觀,確立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主體性教學思想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應百分之百被體現,教師的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在教學實踐操作中,必須突出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展示。第三,要進行主體性教學,就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對課本,對教師講的內容,都要通過思考、質疑、消化、吸收這個過程,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2、要進行主體性教學,就要轉變自身的角色。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注重自身角色的轉變。第一,教師是主體性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制訂好教學目標,提高對教育對象的認識,認真鑽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好教學程序。第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從教學活動的開始到教學活動的結束,教師總是要充分組織教學活動的各個因素,必須把主體性的學生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積極、能動的主體性因素,並協調多種因素之間的關係,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三,教師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導者,在活動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採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講授、示範、指導,促使學生內化和運用知識,並對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佈置一定的作業,讓學生自主、能動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境、狀態、方式、結果,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學習的困惑和質疑,矯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向著有利於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標實現的方向發展。3、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程反對過於強調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三種學習方式的進行都離不開自由、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的營造。自由,是指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民主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創造一種自由寬鬆的民主氣氛,利用融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的心理氣氛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和諧是指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之間關係,師生達到交流、互動,安全是指允許我們的學生犯錯誤。教師要擔負起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的責任。從教學一開始導入就藉助於現代化視聽手段,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精心的設計,創設教學情境,使課堂變得寬鬆、愉悅,激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這就為繼之而後主體能動性良好表現創造了條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了民主、平等、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學習,使學生樂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個觀點,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

如何在課程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要服務和服從於主體,都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自覺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於教育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只有激活主體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門的潛能發揮出來,才能逐漸形成主體積極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歡求異、獨立性強、自信心強的創造個性。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一、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指導和組織下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成為學習目標的追求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參與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設計、指導等都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要求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探究解決,都要由學生自主完成。整堂課不再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而是學生積極熱烈地討論、操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二、

改善師生關係,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然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存在著壓抑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學生能動性和自主性,不尊重學生人格等違背教育思想的現象和做法。如:在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不允許學生隨便提出問題,學生整堂課都要做得很端正,學生被剝奪了自由,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要想更好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在課堂上營造一種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一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學生和教師成為朋友的關係。教師上課就象在“拉家常”,學生想說就說,可以站起來說,也可以做著說。在課堂上學生的心理不受壓抑,不受束縛,把上課當成一種快樂,這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成績提高了,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各種能力。三、

課堂上做到“三解放”

首先,要解放學生的大腦。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就會嘗試到克服困難的滿足與愉快,因而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並誘發出一種內驅力。在課堂上,有些學生做得很端正,表面非常的老實,但不善於動腦,不去積極思維,甚至有的同學開小差,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往往埋怨學生。我認為,教師應該認真地查找自己的原因,在備課上下工夫,通過多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導入新課要新穎,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賦予啟發性,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其次,要解放學生的雙手。即要鼓勵學生敢於動手,善於動手,慣於動腦的人,不願意動手,且看不起動手,結果是手腦脫節,貽害無窮,學生在動手的基礎上動腦,才能培養出獨特思維。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時,讓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動手用“割、拼、補”的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多種方法來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整個推導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嘗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不僅輕鬆地學到了知識,而且活躍了思維,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

再次,要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要鼓勵學生敢說、善說,即敢於、善於提問。在聽課中,要善於質疑,善於發現問題,不斷探求知識的真諦,勇敢地向教師提出疑問,大膽地說“不”,無論在講課過程中,還是講完課後,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義,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質疑解惑的過程。由於學生年齡小,可能會提出一些教師想不到......

如何在教與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過程日益智能化的當今社會,教育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表現在基礎教育領域,就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於:面向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這三個基本精神的實質在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新的《國家課程標準》關於“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標準,更是為了實現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實施素質教育。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裡既有理論上的認識問題,也有實際操作上的問題。下面就這兩方面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解讀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主體是指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如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主體性是一個綜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徵是從人本體方面呈現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其中創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為特徵的,它是個人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和最高層次,是人之主體性的靈魂。學生的主體性則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具體表現為“我”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高中教育的主體性是指高中教育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陝西師大張熊飛教授創立的誘思探究教學科學論認為:所謂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把學生作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體、認識客觀規律的主體,不斷完善自我的認知結構並獲得自身主體性實現的主體。這裡所說的認知結構,不僅僅是指頭腦中的知識結構,而且指頭腦中完整的“知識——認知——情意結構”,因為三者往往形影相隨,難以單獨存在。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教學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具備四種主要特徵:第一,能動性。是指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認識客觀世界,並獲得自身主體性的不斷完善。積極能動的反映是人類認識的特性,學生的認識也不例外。教師要善於不斷地創造具有激發性的教學情境,去誘導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能動性的實現。第二,獨立性。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絕不能由別人代替,也無法代替。教學活動中凡屬在教師科學組織下,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動眼、動口,特別是動腦而獨立完成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儘可能創造條件,給予必要的時間和空間,誘導學生獨立探索和研究。第三,創造性。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動方式和新的活動成果的內在需求和意向。創造是人類的本質,是人的主體性的充分表現,學生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境,設置激思的疑問,提供創造的機會和條件,切切實實地開展創造性教學。第四,發展性。是指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的自我,都具備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內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體性不斷實現。這是學生主體地位的最終歸宿。

(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關係

根據現代教育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課堂教學是由五個要素構成的系統結構,即:教學目的與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生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和教學效果。各要素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構成了課堂教學的矛盾運動。其間,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是教師和學生。他們之間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決定著課堂教學的......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河實驗小學雷學進摘要: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小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徵,具體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選擇性。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1、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的主體性;2、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體性;3、活動參與促進學生的主體性;4、激勵評價促進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主體性 能動性 主體性意識 學習品質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小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徵,具體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選擇性。自主性:首先表現在小學生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地感知教材、學習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書本上的科學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並能夠運用於實踐;其次,還能夠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對象,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並利用內、外兩方面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積極向老師質疑、請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討,以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學習目標。能動性:首先表現在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並以此作為自己今後學習的努力方向;其次,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和情意結構去主動同化外界的教育影響,對它們進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更新、舊知識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結構的建構與改造。創造性: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其創造性不限於首創前所未有的新知識、新見解,而應包括以下更多的內涵:在學習上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有豐富的想像力,喜歡出新點子和解難題;愛標新立異和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善於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喜歡小發明、小製作、小設計等。選擇性:突出表現在對學習對象(客體)、學習方式、互助學習夥伴、評價方式的選擇上。

基於對學生主體性的理解,在課堂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1、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的主體性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教師只有愛每一個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才願意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況且,小學階段的學生由於年齡小,依賴性強,他們非常渴望老師像父母一樣愛他們,關心他們;也非常想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生們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聽他的課,就喜歡聽他的話。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愛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蹲下身子和學生交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當發現孩子認真聽講、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種問題時,我就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這時學生們笑得非常甜,師生情感濃濃,學生學的非常輕鬆,認真傾聽,這個好習慣,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有了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我的課堂就成了和學生共有的課堂,我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分子,學生是課堂中真正的主人。這樣給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培養一片沃土。

2、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主體性

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主體意識。學習興趣是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一種選擇性態度,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是鼓舞和推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個能動的過程。例如:我開了一堂公開教學課《購物策略》,教材創設了商店促銷商品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三種常見的優惠策略。對這一來源於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有學生的......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如何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如何確立人生目標?
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
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
如何管理學生課堂紀律?
如何教小學生硬筆書法?
如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如何管理學生宿舍?
如何給小學生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