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具有哪些審美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11-12

什麼是詩歌?詩歌具有哪些審美特點

詩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學體裁,是以意象為詩情表達的基本結構單位,藉助豐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強烈節奏感和音樂性的語言,高度概括地表現詩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生活的由衷詠歎的文學體裁。它是深緬的思想和飽滿的感情,在創造性想象的過程中交融在一起而顯現出來的一咱精練而富於感染力的藝術。

一、抒情性是詩歌的根本藝術特徵

小說、寓言和童話主要通過人物或動物和故事情節來再現生活的;散文主要是藉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場景來再現生活;戲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矛盾衝突、語言和旁白來再現生活的。而詩歌則是主要通過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說,抒情性是詩歌的語言藝術。有人把抒情性稱為詩歌的靈魂。

詩歌的抒情性,是指詩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過抒情的方式來打動和教育讀者。郭沫若說過一句話:“詩的本職專在抒情。”抒情性構成了詩歌的藝術生命,離開抒情性談詩歌是沒意義的,因為拋開抒情談詩歌,詩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價值。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情感。

有人說,詩歌是用來抒情的。我們不能超越物理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但能超越心理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而這種超越就是要通過詩歌裡面的抒情來完成。現在我們不能經歷杜甫詩人所處的戰亂社會人們的疾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杜甫的《登岳陽樓》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巧妙地傳達了作者與朋友依依不捨、嘆息流淚,說著相聚時的歡樂,分別的無奈,別後會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許現在分別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不但交通方便,聯繫也方便,只要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聯繫上對方,甚至可以通過視頻看見對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當時交通不便,今次分別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離也就是死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歌是李白的一首思鄉詩,他把自己身在他鄉的那份寂寞、思鄉之情用二十個字淋漓盡致一表露出來。當我們離開家鄉的時候也會對著月光念起這首詩,特別是中秋節的時候這首詩尤其流行。這就是詩歌表現出來的藝術靈魂。一首優美動人的之所以千古流傳下來,之所以為千百萬讀者所吸引,儘管有些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與我們相距十分遙遠,

詩歌具有哪些審美特徵

我不擔心“讀不懂”,因為詩歌文本在語言、結構、詩意呈現方式等方面較之其它文學樣式的特殊性,決定了閱讀詩歌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閱讀技巧。

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徵有哪些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髮展過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說是約定俗成的意象群,瞭解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鑑賞古代詩歌、準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類別:哀怨、激憤、嚮往、離愁別恨、懷鄉思親、追古傷今等.要深入瞭解這情感,就要透過詩歌的語言外殼,發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尋擷到詩中的情感載體.如:楊柳——(代表)惜別、菊花——傲視、圓月——思念、落葉——失意、春風——得意、古蹟——懷舊等等.而古詩中的情感載體——意象——解讀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詩詞鑑賞的突破口.

所謂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就古典詩詞而言,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以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對之進行多維解讀,是鑑賞詩歌的鑰匙之一,本文擬就古典詩詞中一些常見的意象進行解讀,供廣大朋友參考.

1、落花

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自然的形式豐富多彩,人類對美的擷取也無窮無盡.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與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產生.我國曆史上優秀詩詞數不勝數,本文我只想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詩詞,來略談一二.

落花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但在我國古詩詞中卻賦予了它們以情感和生命.歸納起來,“落花”意象有這樣幾層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一種優美的意境.

“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寒食》),給人的感覺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各種顏色的花兒在風中輕揚曼舞,美妙極了.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伴隨著風雨之聲,落花片片,滿地繽紛,可以想見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爛漫之趣.

B、一是面對落花,唏噓感嘆:嘆年華易逝,美麗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從中可以看出國破家亡之恨,無可奈何之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李清照《一剪梅》)抒發了濃濃的鬱悶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花落巳葬,己去誰葬,暗含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落花,道盡了心中的綿綿的悲苦.

C、還有一種是以落花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間考生俞樾在禮部複試,以此句為詩開頭,寓意希望在人間.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詩人寧可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粉身碎骨,也不願委曲求全同流合汙.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點,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

的事物.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詩人借水的清冷,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斷、永不停歇與愁緒的無始無終、無止無休正好吻合,故詩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十國南唐��李煜《虞美人》),詞人經歷亡國之痛後,嚐盡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東去的“一江春水”抒寫愁恨,讓讀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憤盡瀉如注,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3、“搗衣”和“砧聲”

A、關心家人冷暖,為全家人縫製衣服,是古代婦女的主要職責之一.在進行搗衣這種機械重複......

論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徵

簡述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 語言藝術是指文學這一藝術樣式。文學藝術具有藝術的特殊性,它是“惟一的僅僅運用語言符號來創造藝術意象體系、形成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學概論》第196頁)①語言作為表意符號,是一種聲音與意義結合的系統,理解語言藝術,必須大量讀解具體文學作品。 語言藝術的特徵很多:形象創造與形象感受的想象性;敘事與抒情的兼長性;語言結構與話語情景的多樣性等。 一般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有: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 由於文學藝術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徵,集中體現在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與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具體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可以理解為以下內容。 (1)間接性與廣闊性。文學運用語言來塑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由於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侷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廣闊性。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無論是建築、實用工藝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於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想和想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來,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想象的藝術”。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讀者的想象,同樣可以使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呈現於讀者的心靈。 文學天地的廣闊性,同樣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用語言來表現現實生活,具有廣泛而深入的表現能力,幾乎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最大的自由,具有極大的容量,真可以說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陸機 《文賦》 ),能夠突破客觀時間,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生活。 其次,文學的廣闊性更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種人物複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發展,無疑使文學的天地變得更加廣闊,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通過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飾風度、言行舉止等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可能通過直接抒情或敘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細膩複雜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的主觀情感。文學的情感性越濃烈,越能感染讀者,就越富有藝術魅力。”( 《藝術學概論》第九章 語言藝術) 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情感類文學自然離不開情感性,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等敘事類文學同樣離不開情感性。作為敘事類文學的小說和報告文學等,同樣蘊藏著作家熾熱的感情,只不過在這類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來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深深蘊藏的文學形象之中,通過形象描繪來傳達情感。文學由於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由於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複雜、最豐富、最隱祕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雖然所有文藝作品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作家、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具有一定的思......

何為詩歌的審美意蘊

原創的,給我加上200分~~~~~

應該回答些關於什麼方面的東西?比如語言結構方面的,藝術形象,歷史人文意蘊這些都應該在分析審美意蘊時說一下嗎?

不是的

第一,語言結構方面,如果你分析的這首詩在語言有獨到之處可以加以分析,如沒有略過。

第二,藝術形象,要求有深遠意義的,能喚起人共鳴的,有嗎?回想一下

第三,歷史人文意蘊,這樣的文章現在不太多,不過你可以加以品析。

分析審美意蘊,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如果有,還是提到為好。當然,可以指出不足之處,但不宜過多。還有,要注意一下詞藻,要豐富一下你的詞彙。

好,現在聽我來分析,一步一步來:

什麼是意蘊呢?意蘊就是文學作品裡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比如說作品中滲透的情感,比如說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風骨,表現的人生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

一般來講文學作品都有三個層面,即語言層面、意象層面和意蘊層面。詩歌鑑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面入手。?

語言層面 毫無疑問,詩有很強的直覺性。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範,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跳躍性,才容納了詩歌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裡,構築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詩歌意蘊。這種語言藝術特點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詞與抽象詞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將抽象詞與具象詞搭配,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從而給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體感受的信息。新修訂的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在閱讀練習中選取了詩人卞之琳的詩《斷章》。卞之琳的詩向以含蓄睿智為讀者所喜愛,他常常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世界,以象徵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又蘊含對世界的體驗。《斷章》這首詩,其語言就生動體現了這種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的表面平淡無奇:橋上有風景,於是你在看;你也構成了風景,於是別人也在看你。在無奇中,讓人體會到了畫面所蘊含的豐富的生與死、知與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對性哲理。“功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裝飾”的是夢,這一語言的搭配極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詞與抽象詞的組合,打破了語義的邏輯關係,構成了一種詩意的邏輯,從而大大擴充了詩歌語言的彈性,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內涵,又擴展了詩的表現範圍,加深了詩的理意。類似的還有“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朧”(《記錄》)、“嘔出一個乳白色的‘唉’”(《黃昏》)等。因此,欣賞詩歌,只有抓住詩歌語言的這種特性反覆吟唱,才能深刻領會詩家語高度凝練的特點,從而拎出詩歌中濃縮著的內涵。?

意象層面 意象與美育有著不解之緣,具有美的意象的詩,才能給讀者以美感。能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詩歌成功與否的標誌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賦、比、興這三種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極不相關而實際又有聯繫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準確、有效地表現自己,根據這個原則產生的意象才能有驚人的離奇、新鮮和驚人的準確。這也就涉及詩歌所選定的意象與它所象徵的意義之間的融合問題。意象與意義常常不可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之所以催人淚下,是與詩人成功運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組組含義深刻的意象分不開的:“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視覺“老水車”與聽覺“疲憊的歌”相連,詩人用這種蒼涼的意象開頭,一下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極佳的詩歌欣賞狀態,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數百年的歷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讀者面前,開闊而雄渾,蒼茫而深沉。“我......

詩歌的藝術特徵有哪些?

詩歌是一咱歷史悠久的文學體裁,是以意象為詩情表達的基本結構單位,藉助豐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強烈節奏感和音樂性的語言,高度概括地表現詩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生活的由衷詠歎的文學體裁。它是深緬的思想和飽滿的感情,在創造性想象的過程中交融在一起而顯現出來的一咱精練而富於感染力的藝術。

一、抒情性是詩歌的根本藝術特徵

小說、寓言和童話主要通過人物或動物和故事情節來再現生活的;散文主要是藉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場景來再現生活;戲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矛盾衝突、語言和旁白來再現生活的。而詩歌則是主要通過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說,抒情性是詩歌的語言藝術。有人把抒情性稱為詩歌的靈魂。

詩歌的抒情性,是指詩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過抒情的方式來打動和教育讀者。郭沫若說過一句話:“詩的本職專在抒情。”抒情性構成了詩歌的藝術生命,離開抒情性談詩歌是沒意義的,因為拋開抒情談詩歌,詩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價值。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情感。

有人說,詩歌是用來抒情的。我們不能超越物理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但能超越心理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而這種超越就是要通過詩歌裡面的抒情來完成。現在我們不能經歷杜甫詩人所處的戰亂社會人們的疾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杜甫的《登岳陽樓》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巧妙地傳達了作者與朋友依依不捨、嘆息流淚,說著相聚時的歡樂,分別的無奈,別後會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許現在分別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不但交通方便,聯繫也方便,只要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聯繫上對方,甚至可以通過視頻看見對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當時交通不便,今次分別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離也就是死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歌是李白的一首思鄉詩,他把自己身在他鄉的那份寂寞、思鄉之情用二十個字淋漓盡致一表露出來。當我們離開家鄉的時候也會對著月光念起這首詩,特別是中秋節的時候這首詩尤其流行。這就是詩歌表現出來的藝術靈魂。一首優美動人的之所以千古流傳下來,之所以為千百萬讀者所吸引,儘管有些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與我們相距十分遙遠,不復有與詩同時代的體驗,但仍會為其詩所震憾,這就是詩的抒情所體現的美的力量,其內在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飽滿真摯。

二、形象美是詩歌的基本特徵

小說戲劇的主要表現手段是故事情節、人物對話,而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訴諸讀者直觀感覺的形象和聲韻。形象鮮明、聲韻鏗鏘是詩歌的共同特點。

唯物辯證主義認為,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是要通過現象看本質。人腦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為人感知,反映到大腦中,經過思維抽象出結論,這結論是對景物的本質的認識。然而本質的認識是抽象的、靜止的、綜合的,也是無個性的,我們該如何表達它呢?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人們都感到非常沉痛,人們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沉痛?我們可用“心如刀絞”、“哀漠大於心死”等詞語來形象地表達失去周總理的痛苦,詩歌也一樣講求形象。當我們旅遊歸來,告訴朋友那裡的景色優美,但我們單純地說“那裡的景色好美哦!”別人會無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巖一樣美嗎?還是像肇慶的鼎湖山一樣美?我們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話來表達,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這還不夠形象,必須作一番形象的描繪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錢唐湖春行》用優美的語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現在讀者眼前。

詩歌有抒情詩、敘事詩......

國畫具有哪些審美特點

筆者無力系統研討這一大課題,只能抒發點滴感觸,旨在拋磚引玉!

一、格律詩詞中的形式美學感觸

詩詞格局的對稱美、對比美與均衡美:定格的字、句與段落(詞的上、下闋),平仄與對仗的對稱與對比,韻腳的和諧一致,都生動地體現了詩詞格局的對稱美、對比美與均衡美。

平仄與對偶句對仗的對比美是不言而喻的。平仄使詩詞吟頌朗朗上口,像歌曲的旋律一樣——具有抑揚頓挫、跌蕩起伏的音韻美感;對仗就詞語類型是對稱的,而詞語涵義則是對比的,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粘句、韻腳的對稱美、均衡美(粘句即絕句中的第二句與第三句,律詩中的第二句與第三句、第四句與第五句、第六句與第七句,其定格的平仄聲調是一致的)。

破格拗句與補救句的突破美與均衡美:當平仄、對仗的格律形式與詞語內容相悖時,則形式服從內容就會出現破格拗句和相應的救句,整體上仍然保持了抑揚頓挫的音韻美。

詩詞內容的對稱美、對比美、均衡美(不言而喻,略)。

平中見奇的對比美、突破美:唐伯虎的平中見奇詩句軼事眾所周知,此不贅述;鮮為人知的是朱元章也有平中見奇詩句的軼事:明朝開國初期,一些文臣搞朝中詩會,以雞叫三聲為題每人賦七言四句詩一首,當然是皇帝開篇,朱元章明白文臣們的心理,所以採用了平中見奇的藝術手法,其第一句是雞叫一聲厥一厥(即翹尾巴),眾文臣不以為然。第二句是雞叫兩聲厥兩厥,一些人忍俊不住掩口而笑,已認定行武出身的皇帝老官沒有文采。第三、四兩句是三聲喚出扶桑日,一躍大明(?)天下白!眾人拍案叫絕!

《紅樓夢》中的薛蟠行酒令也是平中見奇手法的典型例證。短短的四句酒令不僅形象生動地彰顯了對稱美、對比美、均衡美、突破美的美學蘊涵,而且把紈絝子弟的生動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書法、國畫中的形式美學感觸:筆法、間架、章法,疏密、濃淡、骨肉兼備、虛實相間、虛擬的透視空間等等無不體現形式美的豐厚蘊涵(略)。

三、國粹京劇博大精深的美學蘊涵感觸:

相對唯真主義、唯形主義等藝術流派,京劇被譽為唯美主義藝術流派。

唯美主義道出了京劇藝術的本`質屬性,其任何一個藝術程式都是被美化了的——臉譜、頭飾、服裝、道具、唱腔、唸白、表情、一招一式的動作、舞蹈、亮相(定格)的形體造型等等。典型範例莫過於被美化的青衣哭腔——喂依-呀、呀、呀......既表現了人物的悲傷心情,又不損人物的端莊美麗形象。再如關公走麥(?)城的趟馬舞蹈,為表現赤兔馬不同於一般馬的難以駕馭的烈性,又不損關公的威嚴形象,就通過下把武生馬童的觔斗(翻跟頭)、旋子等一系列舞蹈動作加以體現......

簡論詩歌的美學特徵

在文學作品中,詩歌無疑是最具審美性的。蘇雪林說:“詩乃美文之一種。”瑪·布爾頓說:“詩歌是語言最精妙的運用之一。它給人以語言所能提供的最大樂趣。”詩歌不僅本身是美的,它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美。雪萊在《為詩辯護》中說:“詩使萬象化成美麗;它使最美麗的東西愈見其美,它給最醜陋的東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與恐怖、愉快與憂傷、永恆與變幻;它馴服一切不可融和的東西,使它們在它輕柔的羈軛之下結成一體。”人們對詩歌的衷情和喜愛,從根本上講是源於詩美。那麼,詩歌具有一些什麼樣的美學特徵呢?

1.語言上凝練、含蓄的美。詩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無論中外詩歌,都講究用詞的反覆推敲,做到舍此無二的地步。詩歌既是最精練的語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達不盡的情意,正是詩的本份。從這一點來說,任何一首詩,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瞭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為其含蓄朦朧,其意蘊便格外豐富,為讀者的鑑賞提供了多樣的可能,古人云:詩無達詁,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2.形象上的繪畫美。詩歌是用意象來表達意義的。古希臘詩人西蒙奈底斯說:“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古人張舜民在《畫埋集》中提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都強調詩歌的意象鮮明突出的特點。詩歌中的景色描寫、情景交融都構成繪畫美。這種繪畫美的獲得靠的是意象的營造,詩歌呈現給讀者視覺看得見的具體形象,並由此在讀者腦海裡形成一個視覺形象,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受。同時意象能引起聯想,而聯想具有誘發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來說,最受人欣賞的詩就是那些大多數人都能在腦海裡看到其意象的詩。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詩的重要特徵,離開情感美的詩不能稱之詩或好詩,最偉大的詩歌一定是富於強烈的情感的詩歌。詩人處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用心裡滾燙的激情熔鑄成錚錚的語言,表現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詩,可以直抒胸臆,壯懷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詩歌的情感可激躍,可平淡;可明顯,可暗含。無論喜怒哀樂,只要真摯、純粹,均可構成詩的情感美,而引起讀者感情上的應和、共鳴,得到美的享受。

4.悅耳的音樂美。優美的韻律和節奏是詩歌美的一個重要結構因素。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音響節奏,包括聲律(平仄、輕重、長短句)和韻律(押韻和韻式等);第二是語義節奏,指詩行的分節、斷句、頓開和字詞的連續等。歷來好詩均可以歌,布爾頓說,詩的本質在於歌,強調的就是詩的音樂美。音樂美滿足了人們的聽覺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這種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詩味,”就是那種使我們感覺到一首詩之成為詩的那種素質。滋味美是用華美的語言形式所表現的情與景相合的詩的藝術境界,是詩歌給我們的一種獨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韻味、食佳餚之可口甘甜。詩歌的風格、氣脈、文采、文質美均是構成詩味的要素。然而詩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裡行間之外,需要敏銳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爾頓說“大多數聰明而多識的頭腦足以產生大量的聯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欣賞詩。”當詩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時候,會有所損失,甚至完全消失。

在中國傳統詩歌和繪畫中"意境"的具有什麼樣的審美特徵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學和繪畫傳統的國度。古典詩詞歌賦更是久負盛名。詩詞與繪畫的結合歷史久遠,歷代以詩作畫的作品浩如煙海,不勝枚舉。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有著較大差異,西方的觀點認為詩詞與繪畫是完全不同的兩門藝術,涇渭分明。詩詞屬文學的範疇,其媒介是語言,而繪畫的媒介則是線條、色彩、畫面。繪畫直觀,可以通過視覺產生觀感和直覺,是空間的藝術構成;而詩詞則是語言的敘述,是意識的感知。但中國傳統繪畫與詩歌又異於西方的畫與詩,其根本差異就在於中國詩與畫以抒情、寫意為目標。中國傳統詩詞與繪畫的意境統一構成中國獨有的詩畫藝術,其內涵可以溝通情感,託物言志,寄託人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與古典詩詞最完美的結合。

相關問題答案
詩歌具有哪些審美特點?
審美理解具有哪些特點?
美甲的工具有哪些?
讚美老師的歌曲有哪些?
汕頭文具有哪些品牌?
電動工具有哪些牌子?
盜墓需要的工具有哪些?
磁性男低音歌手有哪些?
小朋友勞動工具有哪些?
澳門著名歌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