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封地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古時候的封地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封地就是“歸你管的地區”。古時王侯和公主都可能有封地,或者叫封邑,算是皇帝給家裡人的福利。

有封地的王室成員往往以封地為號,如劉備的祖宗“中山靖王”劉勝,生前是封地在中山國的中山王,死後諡號“靖”,就叫中山靖王;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出嫁前稱為陽信公主,就是因為封地在陽信,她嫁給平陽侯曹信以後才被改稱為平陽公主。

男人有了封地,可以去那裡當土皇帝,不但可以收稅、加稅減稅,還可以制定法律、任免官員,完全就是國中之國,所以漢朝的藩王會那麼難搞,皇帝會那麼積極削藩……

女人有了封地,雖然不可以實地掌權,但是可以收稅,也可以影響政務;至於影響到什麼程度,就看這個女人的能力有多強。厲害的公主,對封地的掌控不亞於王侯;弱勢的公主,名義上有封地,實際上只能收別人定好的稅,甚至連稅錢都收不到手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請問:古代皇上賞賜給大臣或王親貴族的“封地”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這個封地分兩種狀況,同樣以李世民上次北京城給程咬金做封地吧

1.李世民賞賜給程咬金北京城,只是說程咬金能夠得到北京城百姓向官府所上的稅,皇帝仍然指派官員管理那裡,程咬金只能被動的得到額外的一份俸祿而已,沒有對北京城的管理權。

2李世民直接把北京城給程咬金了,那裡完全歸程咬金管理,程在北京城就是土皇帝,他有任免北京城官員的權利(當然皇帝一般只會賞賜個縣啊郡什麼的)

但是這兩種情況都有幾個共同點,都沒有軍事管理權,也就是說沒有權利組建私軍,而且一般這種賞賜都是世襲的

關於古代中國親王封地的疑問?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封爵制度有所不同,在實封王爵的時代,王是有領地的,他的領地會由嫡長子繼龔,其他兒子爵位會降一級,而他兒子的嫡長子會繼承他兒子的爵位,其他兒子又降一級,一直降到沒有爵位的普通貴族,這樣就保證了爵位不會封得過濫,土地也就是那麼大的土地。而在某些朝代,王只是一個爵位,沒有封地,比如清朝,清朝也是有爵位遞減制度的,並且也不是每個親王的爵位都可以世襲。 對於調動兵馬的問題,在不同的朝代也不同,某些朝代,王並無兵權,不存在調兵問題,某些朝代,王就是邊將,受皇帝節度兵馬,某些朝代,在皇帝的授權下,王有義務協同邊將處理邊務。

古代封地最大有多大?

根據考古發掘,在中國奴隸社會早期,服務對象不同的建築就有了不同,不僅在規模上有差別,還有諸如使用夯土起臺,石灰抹面裝飾等區別。這種差別昭示了日後建築等級制度的發生。到了周代,等級制度已經成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之一,並且以“禮”的形態表現出來。建築則大致在類型、尺寸、數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規定。這些規定,是按照最高統治者的要求確定的,不遵守這些規定,就是挑戰天子的權威。周代建築等級制度的規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動的要求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藉助天的力量的場所,它的一些標誌性構件,如“四阿”,就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別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紅色因其與火、血的關係,自古就是具有特別巫術力量的顏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規定。

戰國是一個“禮法墮地”、“天下無道”的時代,但卻並沒有廢棄周的建築等級制度。從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這時,建築等級制度由禮制形態向亦禮亦法形態轉變,並得到了相應的執行。但是它的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定條款沒有變,而具體建築變化了。比如宗廟,在周需要多幢獨立建築組成,到戰國時代只需一幢主體建築就可以了。二是由於新情況的出現而做出了新的規定。比如,在周代,“闕”只用於天子和諸侯,到漢代一般官員也可以用了,不過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員用一出闕,而天子用三出的。

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的文獻典章保存的比較完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重視。與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宮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與周的“禮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中,宗教意味減弱,開始了向世俗的轉變,更加關注建築體量及其相關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對建築群組的控制,顯示出對建築之間的形態和鄰里關係的重視。

宋元基本沿襲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漢族正統自居,強調儒家禮制,因此甫立國便指定出一套更詳細嚴密的建築等級制度,並不斷修訂、補充。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與一般人之間的區別,明代建築更傾向於世俗化,儘管明初也曾規定不準在一般建築上使用龍鳳、日月等圖案,但若是仔細研究這些圖案會發現,即使是這些圖案,也逐漸由神妙驚奇轉為平易近人,由粗放轉為秀氣,由偉岸轉為婉約,失去了叱吒風雲的氣概。可以認為,這時人們更多地關注於這些圖案的美術價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祕的宗教含義。

清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可以認為是對明代制度的補充。它對建築群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更加關心和確定,建築群體形象更為定形。北京故宮就在這方面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體量、空間關係推敲十分深入。總體說來,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較粗疏到縝密,從重宗教到偏世俗,從多象徵到更注重美術效果的諸多轉變,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古建築的形態、空間的發展變化。而另一方面,這種嚴密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創造力,扼殺了他們靈活創作的積極性,從而使建築總體發展停滯,走入因循守舊之途。這也是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僵化,缺乏創新的原因之一。

2建築等級制度的文化內核——追求善與美的統一

無論是文獻的記載,還是對實物的考證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種建築的內容、形制和標準,都是由“禮”這個基本規範衍生出來的。清代《朝廟宮室考》中說:“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制,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可不考。”可見二者之間的聯繫。那麼,何謂“禮”呢?《禮記·坊記》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宗法禮制左右著人們在住居中的行為和住居空間的營造,是等級居住的核心。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倫理思想是對後世影響最大......

封國和封地有什麼區別

封地包擴封國,應該說封國是封地的最高形式。

封地,有大有小,可以封一亭、一鄉、一縣、一郡,也可以封若干縣和郡。在此基礎上對應著爵位,並允許建立宗廟世襲,就有了封國。

古代有五畝封地的是什麼人

《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揹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解讀】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願,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即減輕徭役、發展農林牧漁生產而使民“不飢不寒”,並在此基礎上興辦教育等具體措施和要求,並強調指出,只有通過解決人民經濟生活的問題而取得人民擁戴,才能稱王於天下。

中國古代各王封地

西周是共有71個諸侯國,絕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諸侯國,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商朝後人微子封於宋等)。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展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山西、河北南部和陝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南淮陰縣

鄭:河南新鄭

魯:山東南部

宋:河南商丘

衛: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靈壽、唐縣

曹:山東定陶縣

吳:長江下游一帶

越:浙江一帶

蔡:河南上蔡縣和新蔡縣一帶

邾(皺):山東皺縣一帶

郜:山東成武縣東南

萊:山東黃縣東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潛山縣北

郇:山西臨綺縣一帶

藤:山東藤縣西南

許:河南許昌縣東

杞:河南杞縣

邶(bèi):河南湯陰南

庸:河南新鄉市南

還有虢、滑、豳、莒、鞏、邠、褒、申、繒、焦、霍、薊、祝、管、虞、芮、成、徐、荊、巴、蜀 等等很多

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諸侯國,到了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經常不斷爆發兼併戰爭,一些國家消失了,還有的一些國家分裂了,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河南東部和山西東南部 趙亥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一說為: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

古代的國公有封地嗎?有的話是什麼情況,比如說唐朝!

國公只是名譽和地位,不一定有封地。但是唐朝的國公是有封地的,唐史裡面講李世民政變上位後,封了一些大將為國公,後面有一句邑各三千戶。邑是古代縣,意思是說給了一個三千戶的封地的稅收是你的。但是不能開府招募官史,更不能說是招募兵馬。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的封地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更衣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才人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家禽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官奴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宇宙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長工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船塢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往往是什麼意思?
古代反義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