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氣有什麼構成?
滿族人的特點
滿族 據一九九八年統計表明,新疆現有滿族1萬8千餘人,他們散居全疆各地。大部分是在清朝被調派到新疆駐防的八旗兵丁的後代,也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內地遷入的。他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和漢族基本相同。大部分從事教育、衛生和機關工作。新疆滿族人通用漢語漢文,很少有人會說滿語滿族是中國主要少數民族之一,新疆的滿族主要集中於烏魯木齊、伊犁、昌吉、哈密、奇台等地,主要與漢族混居。
辛亥革命以前,滿族男子都剃去周圍長髮,束辮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女子頭頂盤髻,佩帶耳環,足著高底花鞋,穿寬大的直筒式旗袍,喜歡用綢緞在袖邊、領邊、衣襟等處飾以各種花邊。現在男子均穿制服和西裝,女子旗袍已演變成為中國婦女的服裝。漢滿男女穿戴服飾趨於一致。
清朝政府從東北地區發往西域屯田戍邊的滿族八旗兵丁的後代,現在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族本稱滿洲,屬東胡的一支,發祥於白山黑水之間,其族源可上溯至周代的肅慎,漢代為挹婁,南北朝時期為勿吉,一直到金、元時期的女真。明代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三大支。
滿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創立者,滿族來到開山南北是清朝西陲開拓事業勝利進展的產物。清代滿族只稱名,不露姓民國以後才將姓提出來,且多為漢姓。由於長期的交往融合,新疆滿族除了忌吃狗肉、忌戴狗皮帽、逢節日婦女穿旗袍之外,其餘生活風俗習慣、衣食住行和漢族已基本相同。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餑餑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因為它便於攜帶並且經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它至今仍是滿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節不同做法有別,春做豆麵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豆麵餑餑,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面,餑餑蘸豆麵,呈金黃色,又粘又香。蘇葉餑餑,是將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將小豆煮爛成豆沙,包人蘇葉中蒸成。蘇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粘糕餑餑,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內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
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春節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醃在罈子裡,以備一年的吃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味。
逢節慶日,滿族人都吃餃子,陰曆除夕年飯必吃手扒肉。滿式糕點獨具風味。如“薩其瑪”就是至今仍受人們歡迎的糕點之一。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瞭解,有意做親,便託媒人給子......
氨氣是分子構成還是原子構成
是由分子構成,因為氨氣為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