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防歷史說明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我國國防歷史說明什麼?

說明國際形勢、我國科技發展歷程、我國的國際地位等等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中國國防的歷史

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因為他們看到了蘊藏在東方這條巨龍所潛在巨大能量,看到了中國和她孕育的人民在古代的輝煌,在90年代創造的奇蹟!中華兒女都在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拼搏著,我們嚮往幸福,我們渴望富足,我們也不會忘記中國在近代所遭受的巨大屈辱和損失,這是我們的痛,也是我們奮鬥的動力!!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導致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從此"天朝大國"的大門頓開,陷入了一個又一個國防危機,中華民族步入了漫漫長夜。開始了一部充滿屈辱、辛酸和悲壯的近代中國的國防史。隨著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越來越深,沿江、沿海到處是被強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和租界,中國的各項交通事業全為列強所壟斷,國內到處可見外國駐軍,整個中國被劃分成幾個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徹徹底底成為有國無防的國度,終日在風雨中飄搖。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後,不幸又遭帝國主義列強支持下的軍閥混戰,社會遭到更大的破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慘痛的災難!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這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主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國土被割讓、大批戰後賠款付出,使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苦難!

歷史是一面鏡子。中國近現代史的沉痛教訓告訴我們,國防以經濟基礎作為後盾,強兵必先富國,兩者應當協調發展。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搞不上去,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因此,我們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歷史還啟示我們,國防服從於政治,服務於政治,國防與政治密切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係到國防能鞏固--政治昌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西陲小國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國防日漸強大,為併吞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唐初建之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於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國家很快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恢復過來,很快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因為政治腐敗導致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後,兩宋乃至於晚清都是如此。

歷史也清楚的告訴我們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縱觀我國幾千年的國防史,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清王朝晚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鬥爭,實行鎮壓的方針,最終造成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組織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充分動員和組織人民,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擊侵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因此為了在偉大的新時期,我們更應該去努力維護我們的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與那些企圖分裂我們偉大祖國的敵人做最堅決的鬥爭!!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是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科技進步是國防強盛的重要力量!國防建設歷來是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競爭的主要領域。 ......

中國國防歷史的結論是什麼

國防不但要與經濟實力相掛鉤,還要看統治者的決心與意志及國家的既定方針。宋朝經濟發達,但是由於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失去了養馬地,結果在於騎兵的交戰中失敗。還有一點就是現在常講的要與時俱進,根據各國的發展情況來制定自己的國防方針。

什麼是國防?中國國防的歷史啟示是什麼

一、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孫子則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強則不可以摧敵,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富國是強兵之本,強兵之急

簡述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經濟實力決定國防力量

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往往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因為它可以從龐大的國民收入獲取更多資源來投入到國防建設上,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力弱,但還要把大量的資源通入到國防裡,透支財政,是國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那這個政府裡倒臺已經不遠了,新中國初期由於八年內戰,國民經濟凋敝,黨面臨著艱鉅的任務,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應對國外反動勢力的顛覆,最終黨英明決斷將國防建設放在首位,鞏固了新生政權,但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侷限。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同時我國國防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武器裝備更加先進。

歷史的車輪還在不停向前滾動,我們不僅要銘記啟示更要在實踐中證明中華民族的力量,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加強國防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

回顧中國國防歷史有哪些啟示

反思歷史 抗戰勝利給我們的三個啟示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飄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正如一位青年評論家所指出的:“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複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啟示之一:落後就要捱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68年前,一箇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藉口,要張.....

簡要回顧中國國防發展史

現代科學強調系統方法,回顧歷史也要用多元化的視角深入思考。新中國建立60年來,可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國防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應是“大國防”的概念,包括國防指導理論、保衛國家的自衛作戰、軍隊現代化、武器裝備和國防工業體系、後備力量建設等方面,研究國防問題也需要有一個全方位的大視野,應有繼承傳統又有所超越的創新思維。通過回溯60年來的崢嶸歲月,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建設規律。

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凱歌行進期。如果說國家經濟建設在1958年就結束了第一個黃金髮展期而陷入了誤區,國防建設的指導在50年代末還難得地保持了相對比較清醒的認識,直至1964年以前還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已經有了經歷二十多年戰火鍛鍊的一支英雄軍隊,國家的工業基礎和國防建設的條件卻極其落後。國家沒有工業化基礎就是一個“軟骨動物”,軍隊的機械化、現代化便無從談起,中國也擺脫不了落後捱打的狀態。

解放初期,中國對外實行“一邊倒”的方針,蘇聯希望中國通過向其訂貨的方式解決武器裝備。毛澤東卻做出了一個有遠見的決策,以全面引進蘇聯先進技術的方式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軍全面配套的軍工廠。1957年夏天,中共中央利用赫魯曉夫因內部矛盾有求於毛澤東表態支持的機會,得到蘇聯提供的核技術援助,從而開始了“兩彈”(導彈、核 彈)事業的起步,從而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中蘇發生爭吵後,赫魯曉夫於1959年停供原 子彈樣品,於1960年撤退專家,至1962年停供米格-21戰鬥機技術資料,此後中國的國防工業完全在自力更生的條件下發展。1964年中國的原 子彈和地對地導彈試驗成功,成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初期取得的最為輝煌的成就。“兩彈一星”取得的跨越性成功,從發展戰略來看主要經驗有兩條:一是開始就瞄準世界最先進水平,有很高的起點;二是集中國內有限的力量在重點領域搞攻關,有所為有所不為。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正確地認定國際形勢已經緩和,在大力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又將全軍數量從1952年的626萬人減少至1958年的237萬人。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國防工業建設初步奠定了基礎,軍隊進行現代化戰爭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強,堪稱為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在曲折和動亂中艱難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免不了經歷曲折,國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從60年代中期起,中國國內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動亂,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同樣出現了一個“馬鞍型”。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國防歷史說明什麼?
企業淨利率低於行業中值說明什麼 ?
底部無量漲停說明什麼?
換手率高低說明什麼?
下跌換手率低說明什麼?
反抽說明什麼意思?
淨利潤的增加說明什麼?
總蛋白低說明什麼?
資本充足率高說明什麼?
五行缺火缺金說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