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順是什麼意思?
六十而耳順是什麼意思
“六十而耳順”:
到了六十歲,人變得“中庸”了,什麼話都能聽得下去,也能辯明其事非曲直。耳順”的道理是說,自十五歲開始做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的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的進去,心裡平靜。這個心裡平靜不是心如止水,死氣沉沉,而是很活潑,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到這個境界,當是鎮定自如,波瀾不驚,可以舉重若輕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從心而欲。
出處:《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耳順為阿是什麼意思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六十而耳順,並非常言說的年紀大了,耳朵順了,聽什麼都能接受。
《說文》中提到:“理也,損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順暢了以後,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
詩畫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卻不能眼觀, 於是要用耳朵來傾聽,所謂弦外之音, 說的正是用耳朵聽出潛藏的聲音,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實所想。簡單講就是把察言觀色的工夫發揮到家了。
朋友之間常說:“你只要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講什麼。”
要知道說這話的人完全出自對朋友的瞭解與性格的掌握。而面對一個陌生人,很少有人敢這麼說,如果今天有個人站在你面前,對你說:“你要升官了” 那這個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順的, 你若問他貴庚,興許人家會告訴你:“老朽六十有三。”
這僅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耳順 什麼意思
立志於學習自立於世
不迷惑
懂得天命
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達到隨心所欲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麼意思?
耳順是六十歲的代稱。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六十歲也可稱“花甲”、“杖鄉”(還鄉之年);六十歲以上已可稱“耆年”。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六十而耳順’。”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這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耳順也就成為六十多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意思: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全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什麼人們常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呢?這些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孔子在十五歲那年立志從學,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 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 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這裡想象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瞭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
其實這裡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歲坐牢時想不通自己為什麼這麼衰,
皇帝做了半輩子,如今還要坐牢,不甘心啊,於是潛心研究,
終於悟透一個道理——萬物在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這就是《周易》的本質。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開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漲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壞
業績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針滴答滴答,時間一圈圈跑遠,
皇朝在循環交替,領導在不斷更換,
流行在循環交替,明星在不斷更換,
芯片在循環交替,手機在不斷更換,
到最後我們的生死也是循環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
站在這個層面照理沒什麼會想不通了,
可有人會說:“道理都懂,可做起來難。”
所以還不是真懂,那什麼是真懂?
呵呵,沒有五十年的造化,換不來啊!
不然怎麼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來後世成為階下囚的拿破輪,米絡舍維其,乃至今天的撒達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點功力,
也該落得安心了吧。
說完五十,再說六十
六十而耳順,並非常言說的年紀大了,耳朵順了,聽什麼都能接受。
《說文》中提到:“理也,損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順暢了以後,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
詩畫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卻不能眼觀,
於是要用耳朵來傾聽,所謂弦外之音,
說的正是用耳朵聽出潛藏的聲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實所想
簡單講就是把察言觀色的工夫發揮到家了。
朋友之間常說:“你只要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講什麼。”
要知道說這話的人完全出自對朋友的瞭解與性格的掌握。
而面對一個陌生人,很少有人敢這麼說,
如果今天有個人站在你面前,對你說:“你要升官了”
那這個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順的,
你若問他貴庚,興許人家會告訴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就是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自古只有皇帝敢這麼說,難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為皇?
當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這麼做的前提.
這裡的“矩”即法規,倫理。
整句說的是七十歲做事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則,
這一條放在最後,足見境界之高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同樣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壽到耳順陽關難越什麼意思
耳順,即60歲。陽關,即壽命。
整句話的意思是:活到60歲也就活到頭了。
當然古人壽命較短,七十歲就是古來稀了,現代人七八十歲很普遍。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宏觀視角上孔子思想生成軌跡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解讀
江蘇省儀徵中學 姚國平
摘 要:本文以解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背景,試圖從宏觀視角上對孔子一生以及表象層面思想的動態生成軌跡作一簡要透析,以使普通讀者從一般意義上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關鍵詞: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表象
層面思想,動態生成軌跡,宏觀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不逾矩"這幾句古訓,早已作為一種文化積澱,深深地滲透到東方儒家文化圈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遺傳基因.
這些古訓是孔子晚年總結自己思想歷程所說的,即"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這裡就孔子一生經歷,從宏觀視角上對這些古訓所折射出的孔子表象層面思想的動態生成軌跡作一簡要透析,以饗讀者.
孔子父親叔梁紇是春秋時魯國的低等貴族,任鄹邑宰(鄹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魯國地方官),故孔子被人稱為"鄹人之子"[2].孔子母親姓顏,名徵在,傳說是叔梁紇的第三夫人.據史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所謂"野",是指沒進行正常的禮聘,"野合"即未經媒聘而自由同居.在禮教未嚴的古代,不經媒聘而自由同居是可以的,但這種自由結合,也難免帶來男女關係的隨意性.在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條件下,這種隨意性又會給她們造成不幸.顏徵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關係破裂,帶著尚在襁褓的孔子離開孔家居孃家曲阜.這樣,棄婦,孤兒給孔子的幼年投下了陰影.顏徵在曲阜雖然能得到同族親友的關照,但無高門顯貴可附,主要靠自己謀生餬口.因此孔子年少時雖然有機會參加當地在農閒舉辦的平民學校學習,但多數時間不得不幫母親種稼,種菜,放牧等.孔子後來回憶自己少年生活時,曾感慨地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4],所謂鄙事,即老百姓從事的各種勞動.生活的擔子過早地落在這位貧苦少年身上.更為不幸地是在他十五歲時,顏徵在患了重病,兩年後便離開了人世.這樣,尚未成年的孔子在15歲時便被迫結束了自己的學校學習,並且在沒有任何親人照料的情況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自學.
如前所述,孔子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分兩個階段:15歲以前上平民學校,15歲以後轉入自學.對於孔子來說,平民學校的啟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在那裡,少兒時期的孔子不僅獲得一般文化知識和軍事訓練知識,而且受到傳統禮儀活動的薰陶,為他以後自學打下了基礎.隨著家境日蹙,在無法繼續到學校進行深造的情況下,孔子決心自學.後來他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指他從15歲開始進入自覺的自學階段.其自學的主要內容是《詩》, 《書》,禮,樂等.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自學,孔子學業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在當時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