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神學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19

士林是什麼意思

士林是一個漢語詞語,指文人士大夫階層、知識界。漢語詞語指文人士大夫階層、知識界[intellectual circles]。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

西方哲學的士林哲學是什麼意思

選擇DE。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就哲學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正確的部分。舊哲學中也有可知論。

陰丹士林是什麼意思 在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

在《張飛的眼睛》中“感情這東西不是陰丹士林,它是會褪色的。”

陰丹士林(英文Indanthrene的音譯)是一類人工合成的蒽醌類染料。該系列染料有藍、紅、綠等多個色調,舊時也用“陰丹士林”來弧用此染成的布。其中以陰丹士林藍RS最為著名。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教育的經院學風什麼意思?

你是指是經院哲學吧

大學特別是其中的藝學院為希臘學術的復興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孕育了兩希文明相融合的重大成果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成長過程中,在社會層面上遭遇的是教會組織與世俗政權之間的衝突,在思想層面上遭遇的則是信仰與理性之間的衝突。處在希臘理性文化之汪洋大海之中的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為了申張基督教的獨特性,著力強調信仰高於理性、甚至反乎理性。德爾圖良(Tertullianus,150-230)主張,雅典(理性)和耶路撒冷(信仰)毫不相干。對於“道成肉身”這樣的基督教基本教義,德爾圖良說“正因為荒謬,我才相信”。

但是,在基督教成功傳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基督教護教思想家開始正視信仰與理性的關係問題,並逐漸形成了“婢女論”,即作為異教學術的理性哲學仍然可以為基督教神學所用。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家強調,信仰先於理性、高於理性,沒有信仰就談不上理性。哲學和神學都追求真理,但哲學只能求到低級的真理,沒有信仰的哲學不可能獲得終極真理。哲學如果能夠為神學服務,用來論證神學,為信仰做準備,則仍然是有價值的。總之,理性是信仰的手段(“信仰尋求理解”),信仰是理性的目的。沒有理性的信仰是盲從和迷信,沒有信仰的理性則毫無意義。

奧古斯丁代表了理性和信仰、哲學和神學早期的結合方式,然而這種結合方式隨著11世紀經院哲學的出現,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經院哲學在臺灣譯成“士林哲學”,字面意思是在學院裡流行的哲學,實質內容是用理性的方式對基督教教義進行論證。經院哲學起於安瑟爾謨(Anselmus,1033-1109),托馬斯·阿奎那集其大成,奠定了中世紀後半期基督教神學、哲學的基礎。

經院哲學出現的背景是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全面復興。隨著大翻譯運動的蓬勃開展,希臘科學和哲學經典以及阿拉伯學者的註釋被譯成拉丁文,使歐洲人大開眼界。面對博大精深的異教學術,基督教思想家感到一種新的壓力,重新結合理性與信仰、協調希臘學術與基督教義的任務擺在他們面前。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在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都有原創性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不僅原創,而且具有內在的融貫性,使得他在任何單獨一個學科的思想都受到其它學科相關思想的支持。除非你對他全盤否定,否則單獨否定某一個局部的觀點是很困難的。亞里士多德首先讓伊斯蘭思想家阿威羅伊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稱“亞里士多德的教導是至高的真理,因為他的思想是人類思想的最終表達。”基督教思想家對亞里士多德也是推崇倍至,阿奎那認為“亞里士多德已經達到了人的思想不借助基督教信仰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然而,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希臘思想與聖經在許多方面存在根本的差異。最大的差異可能是,希臘人認為宇宙是永恆存在的,無始無終,而基督教信奉創世思想。這也是最難調和的一個矛盾。亞里士多德從理性出發認為,讓宇宙有一個開端,我們必然會追問這個開端的原因,而這必然會導致無窮後退,不如假定無始無終更加合理。

12世紀的第二個25年,亞里士多德及其阿拉伯註釋作品陸續被譯成拉丁文。到了13世紀,神學家如何與亞里士多德著作相處成為問題。亞里士多德思想在基督教世界的傳播引起了教會巨大的震動。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勢力在巴黎大學迅速集結。1210年,地方教會在巴黎禁止閱讀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著作。1231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批准禁令。但是,教會內部的保守勢力並沒有能夠一手遮天。巴黎大學藝學院和神學院的教師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抵制禁令,直到1255年,禁令解除。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一樣可以自由的研究和注......

印度神學(字數)

概念說明:印度神學Indian theology系以擁有世界第二最多人口之次大陸印度之領土、歷史、國家及人民為基礎所作的神學。在神學上與其處相稱地位者為「中國」、「菲律賓」、「韓國」、及「日本」神學。印度神學系亞洲神學之一部:1)就廣義而言,印度神學包括在印度領土上所建構之所有神學,如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及基督徒神學等。2)就狹義而言,係指在印度內所有之各種基督徒神學,包括以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為中心,較為普世性之神學,或較為傳統之天主教士林神學。3)就最狹義而言,印度神學系印度人民對耶穌基督的啟示作系統的思考,即他們根據印度人對印度實際宗教、文化、及社會政治內涵所作系統的思考。本地化的印度神學如此漸漸地形成。本文所討論者乃此項最狹義之印度神學。 印度教眾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觀念認為梵天是眾神之首,宇宙的構造者和世界的守護者.他被認為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也有的說他是從毗溼奴肚臍上生出的蓮花中誕生的。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體現,但是當其演化為與其他神一樣具有了肉體的時候這個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墮落.

雖然梵天有時被認為是自我創造的,但當他被看作印度教三種組合之一時,他的角色則成了單一的創造者,他早先的萬有之神的身份一般不是轉移到毗溼奴身上就是轉移到溼婆身上。鑑於世界已被創造,另外兩位大神守護者和毀滅者便引起更大的興趣,他們“奪取了”原先屬於焚天的神話,諸如梵天的十種形狀就被當作毗溼奴的化身。那些神話只殘留痕跡,例如在摩奴的創世神話中梵天曾以一條魚的形狀出現。在印度教神話的主體中,梵天常常被描繪成地位比毗溼奴或溼婆低下,或者作為仙人或魔鬼的犧牲品,他們以苦行迫使梵天讓步,因而又出現不得不由毗溼奴或溼婆干預的局面。在形式上梵天與溼婆同等受崇敬。他是智慧之神,據說四吠陀就是從他的頭上生出來的。他的天國據說包括諸神的其他天國與塵世的一切最壯麗的景象。 梵天騎一隻鵝,他被描繪成紅皮膚,穿白袍,有四臂,手持《吠陀》和他的權杖。而他最顯著的特徵是他的四個頭.通常印度教裡的多頭意味著戰爭力量,唯獨梵天這個卻是例外------為了能隨時看到自己創造出的女伴薩拉斯瓦蒂。梵天與這個既是他的女兒又是他的妻子的姑娘結合衍生出人類。(近親婚配幾乎在所有原始神話中都可以看到) 由於梵天創造人類的順序,為印度的種姓製度奠定了根基.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五個等級.種姓製度最初出現的歷史原因是公元前880年開始的民族大混雜,作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發現必須制訂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確保種族的純潔性.因此創造者梵天就不得不擔當種姓製度的始作俑者.

溼婆砍掉了梵天失去了第五個頭(儘管他不得不為此受罰)對此事的起因眾說紛紜,(一說即是由於上面提到的梵天與自己女兒的亂倫遭到溼婆的懲罰)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指出他們之間存在緊張關係.溼婆在低等民眾中得到廣泛信仰的原因之一也在於他時常表現出反婆羅門的傾向.

毗溼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維持的神毗溼奴.掌管世界的繁榮並維護世界.在《吠陀》中,毗溼奴僅僅以“三步”著稱,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諸天的大小。這一行為的意義後來在史詩中被引申為包括其他職能,毗溼奴等同於創造者和最高神。

當毗溼奴的地位逐漸上升以後,開始侵蝕梵天的創世神話.於是每一次毀滅以後的再生過程變為了首先是從沉睡的毗溼奴的肚臍中長出蓮花,梵天出現在蓮花中然後再開始創造工作..

據......

神學院都有哪些專業

專業科目

哲學部分(20學分)

1.入門課程(4學分)

哲學導論 (2 cr., I Semester, I Year)

邏輯學 (2 cr., I Semester, I Year)

2.哲學史(6學分)

中國哲學史 (3 cr., I and II Semester, I Year)

西方哲學史 (3 cr., I and II Semester, I Year)

3.哲學專題(10學分)

宇宙論 (2 cr., I Semester, II Year)

人的哲學 (2 cr., I Semester, II Year)

認識論 (2 cr., I Semester, II Year)

形上學 (2 cr., II Semester, II Year)

自然神學 (2 cr., II Semester, II Year)

聖經部分(24學分)

舊約導論 (2 cr., I Semester, I Year)

歷史書 (2 cr., II Semester, I Year)

新約導論 (2 cr., II Semester, I Year)

對觀福音 (3 cr., I Semester, II Year)

宗徒大事錄(2 cr., II Semester, II Year)

先知書 (3 cr., I Semester, III Year)

保祿著作 (4 cr., I Semester, III Year)

若望著作 (4 cr., I Semester, IV Year)

智慧文學、聖詠 (2 cr., II Semester, IV Year)

歷史部分(10學分)

初期教會史 (2 cr., I Semester, I Year)

中古教會史 (2 cr., II Semester, I Year)

近、現代教會史 (2 cr., I Semester, II Year)

教父學 (2 cr., II Semester, II Year)

中國傳教史 (2 cr., I Semester, III Year)

神學部分(76學分)

1.信理神學(25學分)

神學導論 (2 cr., I Semester, I Year)

創造與原罪 (2 cr., I Semester, I Year)

基本神學 (3 cr., II Semester, I Year)

恩寵論 (2.cr., I Semester, II Year)

聖事神學 (2 cr., II Semester, II Year)

基督論 (3 cr., II Semester, II Year)

教會學 (3 cr., I Semester, III Year)

傳教學 (2 cr., II Semester, III Year)

神學中的人學 (2 cr., II Semester, III Year)

末世論 (2 cr., I Semester, IV Year)

聖三論 (2 cr., II Semester, IV Year)

2.禮儀(18學分)

禮儀導論 ......

天主教有說在天堂裡是什麼靈體麼

)概念說明:天堂heaven,從廣義的宗教語言來說,可由三個角度來探討:

(1) 天堂是人類最美的境界,也是人類所能想像到的最理想的境界。這些圖像與文化背景大有關係,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天堂就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例如:某一文化(宗教)強調人與人的位際關係、交談、主體、歷史等因素,那麼他們心目中的天堂就是這個歷史圓滿的完成,在這美好的境界中必然有人與人、人與宇宙萬物、人與天主之間的交往共融;另一文化宗教中強調了一體,有一元論(泛神論)的傾向,天堂就會成為人與絕對真如的合而為一,亦即小我流入大我(涅盤、頓悟)的境界。又如在一個缺水的文化背景中,他們所描述的天堂中必定有豐富的水源。……這些圖像都表達出同樣的信念:天堂是一個圓滿、幸福、喜樂及和諧的境界。

(2) 天是宇宙體系的一部份,即穹蒼。在此用法中,可說「天地」已指出所有包含在宇宙中的受造物。

(3) 天是神所在之地,甚至可以代替神。如中國古書上說「天命之謂性」,這裡的「天」即表示是上天最高的主宰。在特殊的基督信仰中,天堂是指一個絕對不可失的境界,其中包涵整個人類,有天主聖三的恩惠,也與天主聖三相互寓居,更是人類依靠天主恩惠所努力達成的結果。

(二)聖經提到天堂時,有用普遍的意思(廣義的宗教用法),也有用特殊的意思(狹義的基督宗教思想):

(1) 舊約把天當作穹蒼,把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分開(創一6),天主稱穹蒼為天。天也是雅威的居所。在那高座上,他掌管宇宙萬物(申廿六15;詠二4;十一4;依六三15)。這些說法主要在強調天主的存在以及他動態性的救恩。因此在舊約晚期,當以民不敢直呼雅威之名時,天就成為天主的代名詞了。

(2) 新約一方面接受了舊約的思想,另一方面則加上耶穌基督和救恩─ 特別是救贖的向度:

1)在福音中,耶穌曾提到天上的父親(瑪五16,45;六1~9)、天國(瑪三3;五10,19~20;七21)。瑪五12;十九21,29;谷十30;路六23指出天堂是人生前善行的報答,這賞報完全來自恩惠(瑪廿1~16),因此對觀福音所發揮的是人與天主的共融。末世的救恩就等於永生,永生就是進入天國,或天主的國。

2)保祿的天堂觀特別重視基督的面目,得前四17曾說:「……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斐一23;格後五8;得前五10;格後十三4 都提到與基督在一起的意思。

3)初期教會對耶穌基督的描述頗多,大體上都指出他被提升天后將帶著權柄自天降來(若三12,31;宗一9~11;瑪廿八18;廿四30)。有關聖神的降來也有同樣的說法(宗二1~2)。人與宇宙萬物為一整體,所以住在天堂就是指宇宙萬物與天主聖三共融的圓滿意境,默示錄稱此意境為新天新地(默廿一1~5)。

4)新約也如同其他宗教一般地應用了很豐富的圖像,以描寫人圓滿的全福境界,在舊約傳統背景中(如出廿四9~11;依廿五6),新約運用了宴會來描述天國(瑪八11;路十三29),其中耶穌基督是主人,他邀請那些準備好的人(路十二37);或是君主為自己的兒子擺設婚筵(瑪廿二1~14),這些都表示天主的邀請是一個恩惠。默廿一9~廿二5把筵席的圖像和聖城耶路撒冷相連(聖城在舊約中代表著希望、安全及團結的象徵意義)。至於默廿一~廿二,則引用了許多舊約的思想(如創二4~25;則卅六35;依十一6~7 ;六五25),所以默示錄中也強調了生命樹的果子(默二7)、生命的活水(默廿二1~2)、消滅古蛇(默廿2)、不再有死亡、悲傷、哀號、苦楚(默廿一4),也提到天堂的幸福包括了榮福直觀(beatific vision......

天主教 得大赦是什麼意思?

《天主教教理常1471-1479

十、大赦

教會關於大赦的教義和實行,都跟懺悔聖事的效果緊密相連。

甚麼是大赦?「大赦,是在『罪過已蒙赦免』後,因罪過而當受的暫罰,也在天主前獲得寬赦。按照指定的條件,準備妥當的信友,通過教會的行動,獲得暫罰的赦免。教會是救恩的分施者,藉著自己的權力,分施並應用基督及諸聖的補贖寶庫」。

「大赦可赦免『部分』或『全部』的暫時罪罰,依此可分為『限大赦』和『全大赦』」。大赦,可為生者或死者應用。

罪罰

為明瞭教會有關罪罰的教義和實行,我們應知道罪惡帶來的雙重後果。重罪使我們喪失與天主的共融,因而不能享有永生,故永生的喪失稱為罪的「永罰」。另一方面,所有罪過——即使是小罪——都促使人對受造物形成不健康的依戀,這種依戀不論在現世,抑或在死後,即那稱為在煉獄的狀態中,都必須予以淨化。這種煉淨解除罪惡的「暫罰」。上述兩種罪罰,不應視為天主外加於人的報復,而是源自罪惡本質的後果。出自熱心愛德的皈依,能使罪人完全淨化,以致再沒有任何罪罰存留。

罪惡蒙寬赦,與天主的共融得以恢復,都使罪過的「永罰」獲得赦免。但是,「暫罰」仍然存留著。基督徒應竭力接受這些暫時的罪罰如同恩寵,耐心忍受各樣的痛苦和考驗,當那一日來臨時,安詳地面對死亡。人應透過仁愛的工作、祈禱和各種懺悔行動,努力完全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諸聖的相通

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基督徒在力求淨化自己的罪過、聖化自己時,並不是獨自一個人。「每個天主子女的生命,都在基督內,藉著基督,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與所有其他基督徒弟兄的生命相連繫,彼此活於基督奧體超性的合一共融之內,猶如在一個奧妙的位格內一樣」

在諸聖相通中,「信友,不論是已經到達天鄉的,抑或還在煉獄中做補贖的, 又或仍在現世旅途上的, 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分恆久的愛的連繫,以及豐富地交流著所有美好的事物」。 在這奇妙的交流中,一個人的聖德能使他人受益,遠超過一個人的罪過為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靠諸聖相通的助力,可使那痛悔的罪人,能更早且更有效地淨化罪罰。

我們也稱這些諸聖相通的精神財富為教會的寶庫,它「不是一筆許多世紀以來累積的物質財富,而是基督為把全人類從罪惡中解放出來,併為達成人與天父的共融,在天父面前付出的補贖及其功績的無窮無盡的代價。是在我們的救主基督之內,存有他救贖的豐厚補贖和功績」。

「同樣,榮福童貞瑪利亞和諸聖人在天主前的祈禱和善功也在這寶庫內,此祈禱和善功在天主面前確實有巨大的、無法估量的、歷久彌新的價值。他們追隨基督,藉著他恩寵的力量,聖化自己的生活,完成天父交託他們的使命。這樣,他們達成自己的得救,同時也共同努力為基督奧體的其他肢體的得救作出貢獻」。

藉教會獲得天主的大赦

教會依據她由基督耶穌得來的束縛和釋放的權柄,給予大赦;她為了個別基督徒的裨益伸出援手,併為他們開啟基督和諸聖人功績的寶庫,讓他們從仁慈的天父獲得他們罪過暫罰的赦免。教會不但願意透過大赦幫助基督徒,並且鼓勵基督徒實踐虔誠、補贖和愛德的工作

既然那些處於煉淨過程之中的已亡信友,是諸聖相通的肢體,我們能幫助他們的一種方式,就是為他們獲得大赦,好免除他們罪過的暫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杜牧這兩首詩說明了當時什麼宗教的盛行? 2、 宗教盛行的原因是什麼?

魏晉時期由於長期戰亂,百姓將幸福寄往來世,而統治者也希望用宗教麻痺百姓,在這樣的情況下佛教空前盛行。而當時雖然信佛的人很多,但也有反對的,而範縝就是代表人物,其《神滅論》尤其著名,這是南朝的情況。而北朝佛教更加盛行,而著名的滅佛人物,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範縝

範縝(約450—515),字子真,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境內)人,六世祖汪,移居江南。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傑出的無神論者。

範縝少孤貧而好學,十多歲時拜名儒沛國劉瓛為師,在其門下數年,布衣草鞋,徒行於路,在車馬貴遊的

範縝

同學面前,毫無愧色。範縝學成後,博通經術,無精“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仕齊為寧蠻主簿,後遷尚書殿中郎,永明中,曾出使北魏。

齊司徒竟陵王蕭子良在京都雞籠山西邸官舍廣延賓客,範縝也預其中。蕭子良以佞佛聞名,邸內除聚集了信佛的文人學士外,還招致名僧,講論佛法。範縝在西邸卻盛稱無佛,否認佛教的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因果報應之說,因而發生爭辯。蕭子良問範縝:“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貧賤?”回答說:“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入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認為人生的富貴貧賤只是偶然的際遇。既而草撰《神滅論》。蕭子良召集僧侶與其辯淪,但都不能屈服他。崇信佛教的士人也著文攻擊範縝。王琰譏諷他說:“嗚乎範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範縝針鋒相對地回答:“嗚乎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蕭子良又想用中書郎官位來拉攏他。範縝大笑說:“使範縝賣論取官,已至令僕矣,何但中書郎邪!”齊明帝建武中,出任宜都太守,所轄的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內有許多神廟,範縝下令禁燬,不許奉祀,後西邸舊友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東向,範縝迎投衍軍。

樑天監元年(502年),範縝為晉安太守,在官清廉。遷尚書左丞,以坐尚書令王亮事謫徙廣州。梁武帝蕭衍佞佛,下詔宣佈佛教為“正道”,而《神滅論》此時卻在範縝親友中廣為流傳。六年,範縝回京師任中書郎,其時反對《神滅論》最力的沈約為中書令。梁武帝發《敕答臣下神滅論》的敕旨,重新挑起論戰。範縝對自己的理論作了更精闢的修訂,成為現傳的《神滅論》。大僧正法雲將蕭衍敕旨大量傳抄給王公朝貴;並寫了《與王公朝貴書》,響應者有臨川王蕭宏等六十四人。蕭琛、曹思文、沈約三人著文反駁《神滅論》。曹思文以儒家的郊祀配天制度證明神之不滅,從而給範縝加上“欺天罔帝”、“傷化敗俗”的罪名。縝並不畏懼,據理反駁。最後,曹思文不得不承認自己“情識愚淺,無以折其鋒銳”。在蕭衍發動圍剿《神滅論》數年後範縝辭世。死後有文集十多卷,絕大多數早已亡佚。

編輯本段

青年時期

範縝出身於士族家庭,為東晉安北將軍範汪的六世孫。南陽範氏進入南朝後開始衰落,幾乎無人有高官顯

範縝

爵。祖父範璩之,劉宋時官至中書郎。父範璩,宋奉朝請,在範縝生下後不久就病故,故範縝自幼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並以孝謹聞名。他刻苦勤學,十幾歲時,聽說名儒大師沛國劉瓛正招收學生講學,就離家投師門下。他學業優異,卓越不群,劉因而十分鍾愛他,親自為二十歲的範縝行加冠禮。劉在當時學術地位很高,門生大多是所謂“車馬貴遊”的權勢子弟,錦衣玉食,狂妄自大。範縝在從學的數年中,經常穿布衣草鞋,上下學都是步行,但卻並未因此自卑自愧。相反,他生性倔強耿直,不肯向權貴低頭,敢於發表“危言高論”,同窗士友都畏他三分,因而他也受到眾人的疏遠和冷落......

相關問題答案
士林神學是什麼意思?
士林神學是什麼?
學士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在職大學是什麼意思?
國學是什麼意思?
士氣高漲是什麼意思?
合作辦學是什麼意思?
蔡依林倒帶是什麼意思?
獻身於醫學是什麼意思?
武林至尊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