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的什麼道理?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道理?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主要是宣說般若空義的。  《金剛經》主要思想: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並舉菩薩與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相同。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得“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重於利他行。《金剛經》著重菩薩的“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如來的體認:《金剛經》重在大菩薩行,更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的傳統佛教以舍利塔象徵佛,以供養舍利塔示為對佛的信敬懷念。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捨利塔。《金剛經》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以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金剛經》這種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心經》是講什麼道理的?

相由心生,眾人皆有佛相,眾人皆有佛心,所以佛在每個人心裡!

又因--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每個人心裡又什麼都沒有!

有也沒有,才能不因外界事物干擾,保持自己祥和的心態。

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但每個人見解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

----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如何看懂金剛經?

第一章 佛說金剛經的起因

那是在很早的時候,佛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創辦了一所學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學生。每天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著鉢盂去化緣,然後把化緣得到的食品拿回來食用,吃完之後還要打水洗腳(因為印度人是光著腳走路的),然後整理好自己的座位,開始打坐練功。

贊 42009-6-25 01:29 回覆 釋永信比丘 9位粉絲 2樓

第二章 須菩提站起來提問

這時候有一位名叫須菩提長者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只見他鶴髮童顏,長鬚飄飄。他向佛行了一個禮,雙掌合十恭敬地說:“先生,您經常教導我們要看護好看自己的念頭,隨時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那麼,對於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應該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內心的煩惱呢?”

佛說:“這個問題提得好!下面我就來解答你的問題。”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思想

佛接著說:“各位同學,怎樣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沒有煩惱呢?凡是有生命的東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溼氣所生的、化生的,還有那些有思維的、沒有思維的、甚至無所謂有沒有思維但是有感覺的生物。我都要讓他們進入心物同一的境界,解脫生死。

我教化了無數眾生,可是我並不覺得自己就多麼偉大。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自稱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總是有自我、有他人、有眾生、有高低長幼的概念,那說明他沒有在頭腦中消除這些概念的對立,也就是沒有真正地得道。”

第四章 平常心與平等心

佛接著說:“再者,須菩提:對於一個學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認為自己總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憑著自己的好惡去傳道,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世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給自己積累美德的基礎,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播種著福田。”

第五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

佛繼續說:“須菩提,你覺得我說得對嗎?我提一個問題你來回答:‘你現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來佛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先生。你並不是你,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先生所說的‘我’,並不是我所看到的‘我’,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相當於您的照片。”

佛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他接著說:“所有的現象,都只是一種假象,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才算是達到了問題的實質。”

第六章 不要迷信要正信

須菩提接著問:“先生,會不會有很多的人,在聽了您的講演之後,對您所講的道理深信不疑呢?”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麼說。在我死之後的五百年,如果有嚴格按照佛教的規章制度修行的人,他會理解我今天所說的道理,並且由此產生信念和信心。如果真是這樣,說明他與佛有緣,這個人肯定有著極高的悟性。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道德、有福氣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象這樣的人,通過修行,心裡不再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他不會固守一個死道理,不認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認為世界是虛無的、沒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這就是得道的一種體現。為什麼這麼說呢?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出發去認識事物,或者從某種權威的理論出發去認識事物,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種理論,也不能認為世界毫無規律性可言。所以我經常說,你們這些同學啊,要知道我在給你們講某一個道理的時候,就象船伕要用船把你們渡到對岸去,你們不要過了河還把渡你們過河的船背在身上。我所講的道理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何況我在講這些道理時所舉的那些例子呢!”

第七章 事物是發......

請問《金剛經》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啟示一:煩惱將迷失本性。:六祖惠能雲:“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凡夫迷失,處處著境,因而便有煩惱;聖賢不住於相,煩惱了不可得,當下就是菩提。 在現實生活中,錯綜複雜的矛盾讓我們煩惱不已,一旦本性迷失,將可能處處著境,不能自拔而採取不當的處理方式。啟示二:智慧來源於心性。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諸境上心不染著即是無所住。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清淨心本來就在身上,何故到處尋覓?無所住才能覺悟般若佛性。現實生活中,以一顆清淨心看待各種現象,處理各種矛盾,我們將發現,智慧會從我們身上源源不斷的流出,因為你不執著於某一問題,就不會迷失在問題之中。

念金剛經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金剛經》是佛法中的大乘,悟性低的人是看不明白的,所以,一般的學佛人最好不要深究,因為佛法不是研究出來的,佛法是悟出來的。而悟性,是與自己的根性有直接的關係的,尤其是現在的末法時期。如果自己是一個初步的學佛人,不妨先看看佛法中的小乘佛經《地藏經》,因為小乘是講六道輪迴一類的,還是比較容易看明白的,當然,我這只是一個建議,看到有很多人把《心經》的經文搞成很精美的裝飾品,掛在牆上以顯示自己是一個學佛人,對《心經》的內容卻根本不懂,《心經》本來就是大乘佛法,不是一般人能悟透的,像這一類的經文,如果看起來如同爵蠟,就不如先看看小乘佛法為好,你現在能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就說明你的悟性現在適合看小乘佛法,悟性提高以後再看大乘一類的佛經還是比較好的,祝您能夠精進。

《金剛經說什麼》讀後感

這本書已經讀完很久了,才寫的這篇讀後感,主要是想將《金剛經說什麼》看完之後,互相印證總結下,寫一篇更有深度,更為全面的讀後感。最近斷斷續續的在看《金剛經說什麼》,總感覺看的不是那麼的投入,彷彿可以抓取其中的邏輯,但是又什麼也沒有得到,並且零零碎碎,難以把握全貌,索性不再等待《金剛經說什麼》讀完之後再總結了。

《手持金剛經能斷一切苦》此書,主要的內容還是對《金剛經》進行解釋分析,以幫助理解經義。佛講了很多經,並且都具有一定的聯繫,《金剛經》只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像我這種以前從未接觸過佛經的人,是不太懂《金剛經》裡面的內容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進行系統的學習,也沒有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故而就買了這種幫助理解《金剛經》的書,進行學習瞭解了。但是即使此書是幫助理解《金剛經》的,但是我覺得,我還是沒有自己理解《金剛經》,就是說,此書中的《金剛經》的奧義我沒有掌握。但是我依然從這兩本書中,領悟到一些道理。

首先,讀了這兩本書,對於佛的一些東西,有了直觀的認識,知道了一些宗教的東西,和電視上的、人們口傳的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不得不說,能夠傳播幾百年、上千年的東西,還是有一些道理的。裡面一些觀點確實很吻合現在的一些科學認識,像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什麼包括等,原話我是不會重複了,我理解的意思是這樣,我覺得很有道理,也有很多的觀點,很多的註解讓我覺得甚是牽強,不能理解,但是抱著“證有易證無難”的想法,我還是保留我的不解吧。武則天寫了一首詩,非常不錯,貌似和《金剛經》有一些聯繫,我特意背下來了。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看了這些書,心胸確實大了一些,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深刻了些。其中說到做好事要心無所住,真是很好,否則就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我、人、眾生、壽者彷彿是四個不同的境界層次,我、人、眾生我比較容易理解,壽者我貌似理解不了。有我相,則是做好事老是為了自己,有人相則是做好事為了他人、有眾生相則是做好事為了大眾,但是這些都沒有什麼都不為的做好事的福報大。什麼都不為則什麼都為了,有人、我、眾生、壽者其一,則有其他。但是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人的不同境界。有些人做些事情,我以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們為了什麼那麼做,現在我能理解一些了。說白了,以前看不懂,是因為層次境界胸襟不夠。

通過這些人對《金剛經》的註解,知道了修佛的最終樣子是什麼---“無實亦無虛”。對佛學不懂,其中的很多詞彙不準確,甚至是錯的,也沒辦法,主要是表達自己的理解,確實水平有限。什麼都不為,但是什麼都為了,什麼都為了,什麼都沒有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做好事,善事,心中無所住,就行了,就等自己頓悟的那一刻吧。心靜了,到處都是莊嚴佛土,心不靜,則無一處莊嚴佛土,這種心態甚是重要,強過一百種技能。我覺得有這種心態,則沒有事情是不能做成的。

最後,看點佛經,確實很能提高點逼格。我同事看到我沒事的時候讀這書,感覺驚呆了,一般的人確實很少看這類書。其實,還有好多的好處,但一時想不起來,總結不到,就這樣吧!

《金剛經》有什麼用?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佈施為例,討論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佈施有三要件(三輪):能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佈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金剛經》的內容是什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解釋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乞·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譯文〕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裡。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鉢,進入舍衛國都城化緣。在城內乞食,化緣完後,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鉢,洗完腳,鋪好坐墊就開始打坐。第二品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譯文〕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著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說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佛回答說:好啊好啊,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現在你認真聽著,我來告訴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該像這樣守住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須菩提說:我正在認真聽著,世尊,我很願意聽您再講下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譯文〕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溼之處腐爛生的,其他物質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出了雜念的,我都使它們滅度而入無於涅槃的境界。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實際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這是什麼緣故呢?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譯文〕“換句話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著,無所佈施。也即是說佈施而離開佈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佈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佈施,不要執著於表相的佈施"這是什麼緣故?如果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佈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來有多大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佈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

聽金剛經有什麼好處

金剛經的好處 金剛經的作用

讀金剛經的好處:

明朝正德年間有位皮匠叫嚴江,平日喜歡持誦《金剛經》。中年時,常去寺廟擔柴做飯,更加精進修持《金剛經》,聲聲不絕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到了六十多歲,忽然有一個月不吃飯,每天只喝一點水,沒有飢餓的感覺,身體亦無有痛苦。他向別人說:“現在我的身心沒有一點痛苦,非常快樂。”並清楚地講出圓寂的時間。圓寂那天,勸告別人此經不可思議功德,要經常唸誦。之後沐浴更衣,金剛跏趺坐,安祥圓寂了。遺體進行荼毗時,出現了許多舍利子,舌頭猶如金剛石般燒不壞,成為堅固舍利,用手敲時發出鏘鏘的聲音。

獲得人身

《楗椎經》雲:“為示講法時,擊鼓敲楗椎,聞聲獲解脫,何況去聽聞。”甚至旁生聽聞佛法亦獲得極大利益。如世親論師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鴿子時經常聽世親論師背誦般若經,死後獲得人身,轉生王族,依止世親論師終成為班智達。《極樂願文》中講:乃至旁生以上人類以下,凡是聰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聽聞過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來。歷史上記載了極多旁生聽聞佛經,獲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貞觀年,幷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師,平日參禪,喜歡持誦《金剛經》、《妙法蓮華經》。有一對鴿子生活在殿堂的樑柱上,還孵出兩隻小鴿子,法師常用剩飯餵養它們,每天念《金剛經》發願祝禱:“以我誦經的功德力,希望小鴿子脫離痛苦的惡趣,獲得人身。”小鴿子逐漸長大。有一天,它們學起飛時,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嘆,一邊念《金剛經》為他們超度,一邊將屍體埋葬。十天後明度夢見兩個小孩對他說:“我們以宿世的罪業轉為鴿子時,每天聽師父誦《金剛經》,依此功德力,現在獲得人身,在南方距離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謝。”做了這樣希有之夢。

十個月以後,明度按所說的地址尋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對孿生兄弟,咕咕嚕嚕的哭聲就象鴿子在叫,他喊一聲:“鴿兒”兩個嬰兒應聲回頭。一年以後,鴿子的習氣沒有了,開始學習人語。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調化惡劣眾生的殊勝方便法。如今時代,有許多人誤解降伏法的含義,妄圖以嗔恨心誦持猛咒制伏邪魔,這種南轅北轍的修法顯然不合理,若深明教義,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誦《金剛經》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晉朝時,揚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廟,傳說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惡,若有眾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飛禽飛到此地上空便墜落於地,附近的眾生無不畏懼。當時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種種邪魔。他來到亭湖廟,擺設降伏用的法器食子,準備誦咒誅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師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趕到亭湖廟作法,湖神的嗔心入於他的心間,使他的頭裂碎,腦漿四溢,也暴屍於此地。

與兩位密咒師同住一寺的小沙彌,平日專持《金剛經》。聽說師徒二人先後被湖神害死,便決定降伏此非人。師兄弟們都很擔心他會死於非命,勸阻再三,然而沙彌意願已定。他來到亭湖神廟開始誦經,不久見到一個身如山一樣的怪物,眼光如電、青面獠牙、猙獰恐怖,還不時現出種種神變,眾多蝦頭龜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聲,張牙舞爪,聲勢浩蕩地來到小沙彌面前。但是小沙彌卻神色泰然,誦經的聲音越來越大,張牙舞爪的兵卒聽到後無不抱頭鼠竄。此時怪物變得乖乖的,右膝著地,雙手合掌恭恭敬敬聆聽法音。沙彌唸完經,問道:“你是何怪物,長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說:“我是湖神,因前世業力而感召今生惡報。”沙彌疑惑地問:“為何兩位法師都被你殺害,而你在我面前卻如此恭敬呢?”湖神說:“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殺害他們。而您誦經威德力超勝我的魔威,所以恭敬聽經,願懺悔惡業早日獲得人身。”說完向沙彌頂......

相關問題答案
金剛經講的什麼道理?
死神來了講的什麼道理 ?
道德經講的什麼意思?
摸金天師講的什麼東西?
周易易經講的什麼內容?
金剛經說了什麼?
你的名字講了什麼道理?
阿甘正傳講了什麼道理?
愚公移山講了什麼道理?
草房子講了什麼道理?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