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意思是什麼?
儒家是什麼意思啊
儒家“知天文、識旱澇”( 章太炎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它擔“天下教化之先聲”,有“以一號百”的影響力。所設“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於各地積極辦學。亦是維護社會道德、紛亂中凝聚力量的最龐大的文化核心。
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孟子、子夏等逐步發展的教化思想體系。儒者“知天時;知地形;事至而斷,有溫文儒雅的翩翩風采”,深刻體會到文之美、明之亮,眼裡沒有死亡,沒有世界末日。看到的不是毀滅而是輝光、日新。
儒家是一個不斷髮展、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學術流派,堪稱民族脊樑。
中文名:儒家
外文名:the Confucianists
讀音:rú jiā
創始人:孔子
基本教義:忠恕 中庸 德治 仁政等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顏子、王守仁
代表作品:《四書》、《五經》、《十三經》
儒家的道是什麼意思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所應建立的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家為何稱為儒家?
儒家最初指的是喪葬冠婚時的司儀,稱有知識才藝者為“儒”,“儒”字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字義是“雅”、“優”及“和”的意思,從“人”從“需”,指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說服別人,為人所需。
而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
後經孔子逐步發展為內在以仁恕,外在以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以以稱“儒家”,並奉信以孔子為先師。
儒學是什麼意思?
1。 儒學曾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秩序、社會秩序、政治秩序構成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民族國民個體恪守的修身養性、入世立身之道。20世紀的孔子、儒學研究融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於一體,使孔子、儒學的研究在方法及內容新質的建構上擁有了新的意義,基本形成了儒學合理內核與現代社會文明精神整合的積極認知。今天,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文化視野和新的秩序建設,特別是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深層思考。這一情勢中的孔子、儒學所擁有的科學內涵,必然成為新世紀專家、學者熱切關注的重點。雖然時代不同了,但孔子、儒學特別是孔子、儒學本原關於人與社會、自然、自身關係的詢問,以及這一思想體系所致力於營造的人與人統一、人與物統一、人人慎獨的和諧氛圍,對以“利”為追求終極的商品經濟運作所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物關係的隔閡、冷漠,無疑是有益的補充。即使是法制社會發達的今天,倫理道德的個體堅守依然是涉及我們人類生存秩序的永恆主題,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需要。在人類生存發展的進程中,他律與自律永遠是一對矛盾,然而只有文明他律與文明自律的有機統一,才會構成生存環境的秩序和安定。孔子、儒學倫理道德理念的價值、意義,代表了東方古代先賢對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它是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生民對生存認識的智慧結晶,是世界倫理道德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球秩序面臨著新的建設,文化亦在重構之中,人類需要怎樣的生存氛圍,是全球有識之士共同關注的問題。所以,此時的孔子、儒學突破了西方中心論的束縛,以昂揚的姿態邁向世界多元文化對話的舞臺上,並以一種“普世倫理”的資源參與全球倫理道德和全球新秩序的建設中,這決不是簡單的復古或獵奇,而是孔子、儒學本體具有的真理的客觀性仍表現出旺盛的現實活力,是人類理性認知的必然結果。正是基於此種世界文化背景,誕生於21世紀初的《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整理學問,研究問題,傳播學理,弘揚國學,為孔子、儒學研究的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就更加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未來意義.
儒家道的含義是什麼?
儒家道的含義
就是說儒家的中心思想,
還有儒家的主張。
儒家的儒是什麼意思
"儒"為轉註字.其原意為"人需"即"人生存於社會中所必需的學問".先秦的人需思想源自天命論.
天 命 論 是 先 秦 儒 家 的 重 要 思 想 觀 念 。 從 歷 史 上 看 , 天 命 觀 念 起 源 很 早 。 古 人 對 自 然 的 規 律 和 自 己 的 命 運 無 法 把 握 , 因 此 將 它 歸 之 於 天 或 上 帝 的 旨 意 和 命 令 。 殷 代 天 命 觀 念 很 流 行 。 《 尚 書 ‧ 湯 誓 》 說 : “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 《 詩 ‧ 商 頌 》 說 : “ 天 命 玄 鳥 , 降 而 生 商 。 ” 這 些 說 法 都 承 認 “ 天 命 ” 存 在 。 周 代 的 統 治 者 繼 承 了 殷 人 的 天 命 觀 , 認 為 周 天 子 得 天 下 , 乃 天 命 使 然 。 如 《 尚 書 ‧ 康 誥 》 說 : “ 天 乃 大 命 文 王 ” , “ 丕 顯 文 王 , 受 天 有 大 命 ” 等 等 。
與 殷 人 天 命 觀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 周 公 提 出 了 上 帝 或 天 可 能 改 換 人 間 代 理 人 的 觀 點 。 認 為 地 上 的 君 王 只 有 實 行 德 政 , 順 從 民 意 , 上 天 才 會 讓 他 繼 續 統 治 下 去 , 從 而 保 有 天 命 。 因 此 又 提 出 “ 天 命 靡 常 ” 、 “ 天 命 無 親 , 惟 德 是 輔 ” 等 觀 點 , 強 調 了 “ 德 ” 與 “ 民 ” 的 作 用 。 這 雖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歷 史 進 步 意 義 , 但 始 終 未 能 擺 脫 對 天 的 人 格 神 的 信 仰 。
孔 子 繼 承 了 殷 周 以 來 的 天 命 論 思 想 , 但 又 有 變 化 。 有 時 他 把 天 看 作 是 有 意 志 的 主 宰 , 以 為 “ 死 生 有 命 , 富 貴 在 天 ” 、 “ 獲 罪 於 天 , 無 所 禱 也 ” 。 但 很 多 的 時 候 他 又 把 “ 天 ”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天 , 說 : “ 天 何 言 禒 , 四 時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 孔 子 也 談 “ 命 ” 。 他 把 “ 命 ” 理 解 為 包 含 異 己 的 一 種 不 可 知 的 力 量 , 說 “ 道 之 將 行 也 與 , 命 也 ; 道 之 將 廢 也 與 , 命 也 。 ” 這 ? 的 “ 命 ” , 顯 然 是 指 一 種 不 可 認 知 、 不 可 抗 拒 的 必 然 性 。 孔 子 的 態 度 是 先 盡 人 事 而 後 言 天 命 。 他 的 天 命 思 想 奠 定 了 儒 家 天 命 論 的 基 礎 。
孟 子 發 展 了 孔 子 的 天 命 觀 , 講 “ 順 天 命 , 盡 人 事 ” , 既 承 認 天 命 而 又 不 廢 人 的 努 力 。 他 說 : “ 存 其 心 , 養 其 性 , 所 以 事 天 也 ; 夭 壽 不 貳 , 修 身 以 俟 , 所 以 立 命 也 。 ” 這 ? 所 謂 “ 立 命 ” , 即 是 指 人 要 努 力 掌 握 自 己 的 命 運 。 表 現 了 孟 子 積 極 有 為 的 人 生 哲 學 。
荀 子 更 進 一 步 , 提 出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的 命 題 。 這 ? 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