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怎麼一個人?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

一支筆有力地抗擊黑暗勢力,一顆心真誠的關愛勞苦大眾。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因此贏得了那麼多人的愛戴。他的精神,他的情懷,是我們人生道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指引著我們為愛前行,時刻關心他人,開創美好未來。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是一個“仁者見人,智者見智”的人.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鬥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鬥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

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魯迅-----赤裸裸的漢奸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強加了一種觀念:魯迅是中華民族之魂!這有1936年魯迅逝 世時身軀上所覆蓋的“民族魂” 旗幟所證。後來讀書,幾乎每個學期都能讀到魯迅先生的大作,比如《祝福》、《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等等,特別是《紀念劉和珍君》裡面,“真的勇士,是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 云云,更加成為年青人激勵自我的名言。再後來,曾經就讀魯迅文學院作家進修班,更加以魯迅為榮;再後來,自己的文章被一些關心的朋友所勸阻:“你的文章有魯迅風格,千萬要小心”時,也愈發沾沾自喜。不知道是不是爸爸所擔心的“讀書越多越反動”還是終於長大了,到了今天,我忽然問自己一個問題:“魯迅是不是漢奸?”

正是從魯迅之死開始,我才開始懷疑魯迅的人格,懷疑他作為中華民族族魂的資格!想想看,魯迅是死在怎樣的時代?1936年末!!!這個時代是什麼概念?一方面,小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從甲午之戰後成為中國頭號仇敵,繼佔領臺灣之後,佔領朝鮮, 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北伐關鍵時刻,日本鬼子公然於濟南割鼻挖眼殘殺中國大使以挑釁和試圖掀起侵略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佔領東三省,無惡不作;1932年“一·二八淞滬事變”派出精銳陸海空師團攻打上海,遇到國民黨19路軍浴血抗戰,上演“八百勇士”記;1933年侵略熱河,策動外蒙分裂……可以說,日寇無日不在夢想吞滅中國,無日不在增兵中國,在1937年全面抗戰打響之前早已經完成了對北京上海華東華中軍事包圍的準備,所以才能在北京“蘆溝橋一槍”之後短短几個月內席捲半個中國。另外一方面,國民黨成功推翻滿清罪惡政權後,兩次失去執政機會,一是孫中山主動妥協,以總統之位換取北洋軍閥統帥袁世凱的倒戈,二是國民黨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勝,黨魁宋教仁在天津被袁世凱刺殺!之後國民黨發動北伐,以軍事的勝利促進政治的統一團結,終於實現形勢上的統一,來面對氣勢洶洶的小日本帝國的殺機。為了在極短時期內達致國家現代化之路,蔣介石先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軍事上,對外引進德國、美國先進軍備,對內採取寬容政策,收編地方軍隊,讓擁兵儲重的地方軍閥進入決策圈,統一在軍事委員會指揮之下,比如李宗仁、白崇禧、閻西山、馮玉祥等等,不管他們是不是反對過中央政府,政府都採取寬容妥協政策,以儘可能團結對外,避免犧牲;在經濟財政金融政策上,從1927年到1937年間,國民黨改兩為元,實施法幣,收回關稅自主權,統一菸酒鹽政,大辦交通建設,建立完整銀行體系,開礦興業,支持國貨,使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年增長率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速度成長,甚至有的年度成長率高達百分之百!至於上海,更加成為國際著名的遠東第一都會,發展速度與國際接軌,甚至有了70年後共產黨才有的股市交易制度。在文藝上,不僅這十年是中國報刊最自由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真正時期,各種思潮湧現、名家繁星羅列。文藝要反映時代變化,表達時代的情緒,於是,在這個時代,我們聽到了屬於真正族魂的歌曲《黃河大合唱》,聽到《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聽到戰士們唱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聽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生活方式上,中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破除陋習,樹立文明衛生之風,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親自發起“新生活運動”、“女權運動”,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教育政策上,國民黨更加不遺餘力,建立起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塑造了具有自由競爭有容乃大風度的名牌大學,是今天的大陸所謂名牌大學們所望塵莫及的!可以說,從北伐之後到抗戰之前的十年,是中國迅速醫治封建創傷民族貧......

魯迅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魯迅是個懂得並熱愛生活的人

1、魯迅很需要愛情,他1902年出國留學,1906年的時候,他的母親假病危騙他回來成親,妻子是朱安,後來在1923年,他在課堂上遇見許廣平,這時他比許廣平大18歲。1925年10月21日,與許廣平確立關係,1926年,兩人南下,1927年,兩人同居。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將他的遺物全部捐獻,還定期給朱安匯錢。

2、魯迅很嬌慣孩子,他很慣兒子周海英,曾經有客人說他太慣孩子,他便作了一首詩:

答客誚

無情未必真豪傑,

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

回眸時看小於菟。

3、魯迅的生活細節,他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1932年~1936年之間就換了80個筆名,他的人生觀是活著,因為只有活著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對於一些事情,他表面敷衍,背後清醒。這是一種很實際的人生態度,如果為了反抗,被人殺害,那又何談革命,只有活著,才有一切。

4、自古聖賢皆寂寞,魯迅是個寂寞而且知道感恩的人。他的《阿長與山海經》,就是承載著他對阿長的感激之情,他的《藤野先生》也表達著對藤野的敬意、留戀和想念。有的人學習魯迅的文章,片面的以為魯迅只會批判,一談到魯迅,就和他犀利的文字聯繫到一起。其實,魯迅再偉大,他也是個人,也是個有童年有愛的人,也是個父親,其實他的感情可以很細膩,他的作品也可以讀出溫情。

5、如果從文學巨匠的角度來看,來分析他的小說,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了:

冷漠:他的小說經常提到缺乏“誠”與“愛”,和“看”與“被看”,小說經常諷刺“看客”。

奴性

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欺軟怕硬、以醜驕人、麻木健忘

立人:知恥近乎勇

zhidao.baidu.com/...tion_4

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先說說魯迅的優點:

一、魯迅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

魯迅的勤奮,我想不用我細說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魯迅的散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魯迅講過關於上學遲到的故事,後來他在桌子上刻了個“早”字,當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魯迅寫作的勤奮也是出了名的。為了工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點燃一支菸便又來了工作激情。

二、魯迅是一個性格非常剛強的人

小時候的魯迅就十分的要強,事事總想走在別人的前面。魯迅成年後,他的性格變得更加剛強,從他的文章中,從他面對敵人的迫害不懼怕中,從他與批評他的人的針鋒相對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在魯迅病重期間,他寫個一篇關於自己身後事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說,“讓他們記恨去,我一個都不原諒!”這句話就是魯迅剛強性格的絕好體現。

三、魯迅是一個正義的、富有民族氣節的、憂國憂民的人

魯迅的一生是處在亂世中的一生,國家的動盪,民族的敗落。深深的影響著魯迅。為了追尋人生的價值,魯迅到日本去留學,民族的恥辱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決定棄醫從文,也許是上天註定,也許是性格使然。從文的魯迅找到了改變人們靈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華和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棄醫從文,魯迅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論是《阿Q正傳》還是《祝福》、還是《傷逝》無不充滿了對普通勞苦大眾的愛與關懷。

試問,如果一個寫作者,心中沒有愛與關懷,沒有對勞苦大眾的一種赤誠的心。又怎麼能夠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呢?

四、魯迅是一個寂寞的、孤獨的、哀傷的、富有才情的文人

魯迅的故鄉是在紹興,自古以來,紹興就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可能是和江南的環境有關係吧。

這裡的文人多情敏感、才思敏捷。魯迅在紹興魯鎮,那裡的文化氣息也十分的濃厚。魯迅從小就在這裡生活,自然耳濡目染,身上的文人氣質不招自來。

在魯迅的《故鄉》中,我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一個失意憂傷的文人的存在。作者說要找一種全新的生活,要走一條沒有路的路。這是多麼憂傷的希冀啊!

魯迅的寂寞、孤獨、哀傷、在他的散文、雜文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五、魯迅是一個甘於清貧、不貪圖榮華富貴的有氣節的人

縱觀魯迅的一生,是孤獨寂寞的一生。魯迅的輝煌從1919年算起,到1936年去世總共就十幾年的時間。

魯迅的大半生是在漂泊、孤獨中渡過的。另外,魯迅的婚姻也不是很幸福。有時候他就是一個苦行僧,肉體在精神的支配下默默的服著苦役。

魯迅在物質生活上實在沒法與胡適相比。其實,魯迅並不是沒有享受榮華富貴的能力。只是,魯迅是一個精神獨立的文人。不願為了榮華富貴向人卑躬屈膝。這一點,魯迅就像陶淵明。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在魯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上面,我們說了魯迅的許多優點,當然人無完人,魯迅也有一定的缺點:一是魯迅的性格過於剛烈,心腸較硬。二是魯迅過於敏感、常常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小題大做。

對於魯迅的缺點,筆者只是舉出了一二,也許魯迅還有其他的缺點,限於作者的水平有限只能舉這麼多了。

總而言之,魯迅的優點是多於缺點的,而且,最讓筆者敬佩魯迅的是他有一顆永遠和勞苦大眾在一起的赤子之心。他的一生付出的多,索取的少,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不朽崇高的地方。

然後是魯迅先生長什麼樣:

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髮,吸著菸斗、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他似乎“對一切人都懷有憂慮和敵意”,但實際上,偉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他活著的時候,周圍有許多文學青年願意“親近”他,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然後是長相。黃裡帶白的臉:瘦得讓人擔心:頭上豎......

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看過太多關於魯迅的評論,有讚譽的,有批判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無法堵住部分人的“破口大罵”,更不能也不會壓迫大多數人的讚譽美詞,有的只是自己的觀點,對魯迅的那點想法,決不是像以上兩者的那種偏頗的絕對的觀點。向來堅持用馬克思的“兩點論,兩分法”去看待任何事情,不論是魯迅這位文壇大家,還是對待生活的點滴小事,都保持一顆平常的心。

任何研究性的東西,都要從作者本人的作品人手,所以,看別人的論著只是一個借鑑性的東西,不構成自己的基本觀點,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角度和理解深度不一樣。哲學有云: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同樣,魯迅是一個人,一個具有哲學思維的人,他的哲學觀點開始就註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班駁陸離的,看過《文化偏至論》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魯迅先生提出的想法是可取的,是先進的。全文總的說來是對洋務運動和改良主義的批判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具體吸收問題。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文中魯迅所提到的“捂物質而張靈明,重個人而排眾數”的觀點,從這個命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觀點是“非物質”和“重個人”。

用唯物論的觀點來解釋,這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時候是不可取的,盲目的誇大了個人的能力,早已證實是不科學的。當然,那時候比較盛行的是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學”。在這種觀點中,魯迅雖然能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和辨證方法論來觀察自然界,卻做不到用來認識社會歷史現象。他還沒有真正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當然也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以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他是一個非階級的人,他的思想和生命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即使是後來勝利的解放中國的共產黨,所以他不能用階級的觀點分析問題,這是他的侷限性的表現。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沒有長久的君主,也沒有永遠的臣民;有的是光怪陸離的形形種種歷史風雲變化。時代不允許他去站在某個階級的立場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許,他的歸宿不是他自己,不是某個失敗或者成功的政府,也不是我們的人民,他的血液和思想已經延續到整個中華民族了,所以我們更重要的是發掘他的無限高度的民族精神。

談到魯迅的民族精神,我就想到他的“立人”思想,所謂“立人”,立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所有的人,無論是男女老少,鰥寡孤獨,都可能成為立人的對象。在魯迅的文章《墳》中,他所提出的一種“別立新宗”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是他不停的尋找,不斷的探索,去找尋和呼喚“精神界的戰士”。他希望能找到一種終極的思想,這種思想必須是全新的富有價值的,能給二十世紀的中國的發展提供無限的動力。立人的核心和本質是要追求一個“個體的”與“精神的”自由的價值理念。這個理念所能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是能解放自己的方法。我們應該看到,文人畢竟是文人,他們有無限的遐想,他們有完美的思想和理想,他們可以在一個沒有任何經濟條件的情況下,幻想出一個“大同”的世外桃源,或者是一種超前的思想,可惜的是,他們不是政治實踐家,他們對政治太過於陌生和感性,政治的藝術在文人看來,都是卑鄙的伎倆,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文人和政府存在一種“悖論”,罵之恨之,但是,又有一種不離不棄的感情!魯迅似乎逃離了這種不利的境地,變得與眾不同,好酒好菜的招待扭轉不了魯迅的漫罵,是什麼就是什麼,該罵的還是要罵的,這就是魯迅為何被人稱之為“異類的動物”。

上述的只是魯迅精神的大海拾遺,不是全面的歸納和總結,我想,對魯迅精神的認識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的,那種精神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理由,但的確深入到我們的血液深處,影響著一代代“精神領域的後來者”。...

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一句話概括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這樣看 5分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相關問題答案
魯迅是怎麼一個人?
魯班是怎樣一個人?
諸葛亮是怎樣一個人?
孫悟空是怎樣一個人?
馬雲是怎樣一個人?
怎麼算是喜歡一個人?
怎麼才算是珍惜一個人?
怎樣才算是喜歡一個人?
魯迅是什麼朝代的人?
為什麼總是想著一個人關注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