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科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科舉這詞語是什麼意思,科字呢,謝謝了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舉進士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封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分科舉人的“分科”什麼意思

科舉考試分為明經和進士。

明經比較容易 進士比較難- -

高中歷史學過的啊啊啊啊 全忘記了現在╭(╯^╰)╮

科舉制度常設的科目是什麼

唐朝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撫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請問,制科是不是還有一種說法叫制舉?

所謂科舉,就是分科取士。考試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就是規定時間裡舉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試,而制科是皇帝臨時設考的科目,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科舉制度重才學而不重門第,把讀書、科考和做官統一起來,由於它基本上是一種公開、公正的競爭激勵機制,所以在一開始不但起到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作用,同時也為讀書人奮發學習提供了一種巨大的驅動力。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換車道的權力,我在慢車道,我有機會我就可以開到合理合法轉到左側那快車道對吧,你就通過讀書考試你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這樣就使這個社會比較穩定。

有人認為唐代的強盛,科舉制是功不可沒的。但是,科舉制在唐代也僅僅只是確立,還有待規範,所以當時真正受重視的是皇帝臨時設立的“制科”。一些才子因為不對考官的口味而不得志,韓愈多次在“制科”考試中失利,一連考了四次,才得到認可。而杜牧的經歷則讓人啼笑皆非。

誰有木馬啊

不要搞破壞呀~~

古人的舉孝廉是什麼意思?

古時舉孝廉,秀才,都是隻被推薦當官入仕

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舉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於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舉孝廉﹐併成為漢代察舉制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漢代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

孝廉舉至中央後﹐按制度並不立即授以實職﹐而是入郎署為郎官﹐承擔宮廷宿衛﹐目的是使之“觀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務。然後經選拔﹐根據品第結果被任命不同的職位,如地方的縣令﹑長﹑相﹐或中央的有關官職。一般情況下,舉孝廉者都能被授與大小不一的官職。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根據尚書令左雄的建議﹐規定應孝廉舉者必須年滿四十歲﹔同時又制定了“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對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試經術﹐文吏出身的則考試箋奏。從此以後﹐歲舉這一途徑就出現了正規的考試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種地方長官的推薦制度﹐開始向中央考試製度過渡。

秀才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與《禮記》所稱「秀士」相近,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

什麼朝代的科舉制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

補充一些,希望對你所幫助,同時,中國自有科考以來,隨著時代的不同,科舉也不同,

科舉考試製度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係,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科舉考試圖》宋

考試內容 隋煬帝時,設置明經、進士二科。學業優敏即明經科,文才秀美即進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舉取士制。於進士科外,增設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非常設科目。還有皇帝特別主持舉行的制科。武則天在位時增設武科。考生來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學校經考試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選送的未在校學習而自學有成就的鄉貢。明經、進士等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明法、明書、明算等科;還要考試各科所習專業課程。考試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宋以後主要試經義。帖經是唐代試士的一種重要項目,各科均須帖經。方法是主試者將經書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紙帖蓋3字,令考生將被遮蓋的字讀或寫出來。墨義是主試者從經書中提出若干問題,令考生就書中原文筆答,不加解說。策問是主試者就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方面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應試者發表意見,作出書面回答。詩賦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重要考試項目。而且直到清末,一直是進士科的考試項目。北宋神宗以後,廢除了帖經和墨義,代之以經義。經義就是以五經中的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寫這種論文有較多發揮思想的餘地,較之帖經、墨義是一種進步。到了元代,明文規定經義考試首先須從四書中出題,答案須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不得任意發揮。明中葉以後,又要求闡發經義的文章採用八股文的形式。於是,經義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的要求。

考試程序 唐代進士科的考試基本上每年都舉行。宋神宗熙寧時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製。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省級考試和中央考試。地方考試稱為院試。考生須先參加縣試和府試,取錄後再參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學道(或稱學政、學臺)所主持的院試。院試錄取者即成為所在地縣學(州學或府學)的生員,即秀才。秀才由學政每年考試一次,叫做歲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學政主持舉行科考。科考成績列為頭、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參加次年在省城舉行的鄉試。鄉試逢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舉人稱為解元。舉人可於第二年進京參加中央舉行的......

唐朝科舉考試的常科中以什麼為最主要

唐時以進士科為主,主要考時政等,唐玄宗時大興詩賦,以詩歌為主要考試內容:其次是明經科,考查方式是帖經,俗話說“五十少進士,三十少明經”

相關問題答案
常科是什麼意思?
治未病科是什麼意思?
套讀本科是什麼意思?
潮汕話科是什麼意思?
發那科是什麼意思?
撒科是什麼意思?
考駕照文科是什麼意思?
商科是什麼意思?
對口專科是什麼意思?
制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