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難題的現實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李約瑟難題對現實的意義

借鑑與啟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這二十年改革開放的強勁動力,使中國科技迎來了新的春天,各個學科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總的來說,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國內生產總值雖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競爭力卻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學研究和專利指標的國際競爭力分別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經濟競爭力。我國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也比較少。據瑞士洛桑國防管理開發研究院的統計,1997年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學論文索引》上發表的論文數居第12位,僅佔當年世界論文總量的1.6%,相當於美國的6%,英國的19%。世界發表論文最多的200所大學沒有一所是中國內地的。再如,美國現在每年申請國內發明專利20多萬件,日本40多萬件,我國只有1.3萬件。看來,在經濟有了長足進步的今天,我們依然沒有擺脫“李約瑟難題”的困擾。

“李約瑟難題”的解究竟在哪裡?即怎樣甩掉中國科技落後的帽子,或者說怎樣能使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同頻共振?科學發展的實踐反覆證明,人是第一生產力的開拓者,科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國曾開展了一次建國後最大規模的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計算結果顯示,我國公眾理解科學對社會影響的比例為3.3%,瞭解科學研究過程的比例為2.7%,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0.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世界科學報告》資料,每千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日本為 4.7人,美國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2.8人,歐共體12國平均為1.9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為1人,而我國只有0.4人。上面兩組數字對破譯“李約瑟難題”的解頗有幫助,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在人才上佔有數與質量的絕對優勢,科學技術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個科技人才缺乏的國家,也必然會處在科技落後的尷尬境地。

應當看到,科學思想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紮根和探求不夠,是一個非常要害的歷史和社會根源。中國科學家與外國科學家從素質上比,差距並不明顯。美國社會科學家朱克曼曾對31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過分析,發現躋身於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團體,得到過名師指教者頗多,僅英國卡文迪什實驗室就誕生過17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國為何至今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的原因時認為,西方科學有著良好的“求異”傳統,所以他們總是刻意求新。而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視思想“守一”和“齊一”的思想控制,嚴重地影響了科學的萌芽,抑制了人們的創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為21世紀定調的主旋律是科學技術,它能否成為一個民族的興奮點乃至注意力,最該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這就同為“李約瑟難題”的難之處和解之處。

決定科學盛衰的鑰匙在哪裡?“李約瑟難題”及他的解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應該是明確和清醒的,這就是要以戰略性的眼光和任務,把大力培育科學精神賴以生長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養的步伐,切實作為我們偉大而古老的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強手之林的關鍵性鏈條和槓桿性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趕超先進、重塑輝煌,才能迎來日新月異、鳥語花香的科學春天!

如何理解李約瑟悖論的含義以及其現實意義

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利略、托裡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中國文明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令人歎服的文明,中國的科學技術曾在世界文明史之中長期居於領先的地位。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曾領導整個世界。但是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說:“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當西方大踏步建立了近代的科學體系時,中國的科學相形之下卻日愈落後了。西方在17世紀已經確立了近代科學的經典體系。但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對近代科學的經典體系還始終茫然無知。”

問題在於,既然中國文明無論在古代哲學、藝術、科學還是技術上都居於領先地位,那麼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為什麼中國文明沒有延續它的輝煌而在近代中國走入一個相對的低谷?

現實意義:

從科學思維和科學體系的角度對李約瑟問題做出一個嘗試性的解答:古希臘獨特的幾何學式的哲學傳統,給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在思維方式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樣一種幾何學的傳統對未來科學體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未必是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近代科學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受控的實驗方法和平等的構造性的世界觀。兩者與幾何學傳統的結合,與技術發展需求的結合,使得科學產生一種有機的內在結構,在這種內在結構之中,理論、技術、實驗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三種要素相互聯繫又相互促進,從不斷地加速科學的發展。

我們應該承認,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西方文明由於其獨特的優勢引領了整個世界發展的潮流。尤其是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改變了人類發展的道路。

科學儘管具有強大的能量,然而並不是萬能的。隨著科學在現代的傳播和發展,許多問題浮現出來,比如環境汙染、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軍備競爭、高科技犯罪;核武器的誕生和大量存在,無核國家、恐怖主義對核力量的覬覦都成為可能影響到整個人類的危機。到了近現代,科學萬能主義的神話不再,科學麵臨更多的質疑,例如非理性主義的興起。另一方面,從科學的本身來看,我們說過,科學體系是建立在簡單假設和抽象概念的基礎上的,這就意味著科學本身並不是完備的。科學從這種高度簡化的假設下出發去解決現實層面的問題,一定會夾雜著很多謬誤。由於科學的巨大影響力,人類文明有沒有可能在這種謬誤中蒙受災難呢?事實上我們已遭遇過無數這樣的災難。

近代科學的出路究竟在哪?這種簡化和分離的科學觀該如何修正?在這一方面,中國傳統的有機自然觀、辯證的自然觀能不能給科學的困境帶來新的轉機?

另一方面,我們能不能從中國傳統科學的思路中尋找一條新的道路來發展科學,建立另外一套更加完備的科學體系呢?這種猜測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中西科學發展在近代以前完全是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的,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影響,中國傳統科學將沿著它自己的道路繼續發展,會不會在某一個時刻找到一種快速發展的方式從而建立起牛頓力學體系之外的科學體系?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中國——或者,確實來說,任何一種其他非西方的文化——可能不可能不經過牛頓體系而另外摸索到一條它自己通向近代科學的道路?……中國有沒有可能在伽利略、牛頓之外,另外產生一套她自己的近代科學的模式?……中國科學文化的獨特傳統應該說是舉世各種歷史文化之中最有希望而又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了。”即使不行,那麼中國傳統能否對未來科學發展提供......

科學技術史上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是什麼?它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李約瑟難題: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中國古代對人類技術發展有很多重要貢獻是沒錯,但僅僅限於技術而已,而科學體系是完全基於希臘羅馬那一套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並沒有成體系的科學系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沒有現代學校體系,官方也不重視,導致很多技術失傳。

而工業革命,電氣革命正是建立在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先行的基礎之上的。

現實意義,就是要重視基礎科學、理論科學,只有基礎科學、理論科學發展才能帶來真正飛躍性的技術革命。

如何理解李約瑟悖論的含義以及其現實意義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約瑟以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傑出貢獻成為權威,並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非常熱烈。

科學史上著名的李瑟約難題是什麼,它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 李約瑟其他文明?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問題其實是: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歐洲經歷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時期,希臘、羅馬的古代典籍也被歐洲中世紀的焚書毀滅,歐洲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復興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文藝等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從馬可·波羅遊記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與研究東方文明.從1643年牛頓誕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然而,1840年的中國卻進入了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前後,英國的機器化生產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產,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制造公司建立,開啟了電氣化時代.從馬可·波羅的誕生到工業革命電氣化的開始,歐洲經歷了約6百年的努力終於徹底超過了中國.

難題表述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李約瑟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 中國的政教分離、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

表徵意義

“李約瑟難題”很耐人尋味,它猶如科學王國一道複雜的“高次方程”擺在了世人面前.眾所周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科學技術上也曾有過令人自豪的燦爛輝煌.除了世人矚目的四大發明外,領先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還有100種之多.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的《中國,文明的國度》一書中曾寫道:“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於中國人.”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劇降為只佔0.4%.中國與西方為什麼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之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如何理解"李約瑟悖論"的涵義,並思考探討這一命題的重大現實意義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曾對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而近代中國科技卻落後於西方的問 題進行過研究論述這一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或“李約瑟悖論”。 李約瑟在 《科學與中 國對世界的影響》 一文中闡述了中國古代大量的科學技術成就之後對學術界長期存在的三種 論點中國無科論制度抑制發明論和中國文明停滯論進行了有力的駁斥。 該文結論部分提出的 三個“悖論”本意就是對這三個似是而非的觀點進行分析與反駁結果使關於中國近代科學 為什麼落後的問題深化了故從積極意義上稱之為“李約瑟悖論”。 這表明李約瑟本人對自己 所提出的問題既在不斷求解又在不斷修正和深化

相關問題答案
李約瑟難題的現實意義?
李約瑟難題的現代意義?
李約瑟難題的意義何在?
民法總則的現實意義?
等待戈多的現實意義?
古代史論文的現實意義?
小國寡民的現實意義?
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
論實事求是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