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5-01-24

德育管理內容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加強學校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小學德育是基礎教育,它要在德智體諸方面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要為學生步入社會打好做人的基礎。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認真學習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認識,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為了確保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系統。

進行學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組織機構。我們建立了校、處、班三級管理網絡,明確德育管理的職責。由校長、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和班主任組成德育領導小組,從校長到最基層的班,可形成一種垂直的聯繫並溝通教導處、總務處之間的橫向聯繫,這就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從組織系統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聯繫密切,指揮靈活,步調一致,信息暢通,充分發揮德育管理的效能,從組織上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

二、明確責任,調動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發揮德育組織作用必須明確學校各類人員德育工作職責,調動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實。要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首先應調動管理者育人的積極性。學好《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等,統一認識,一致行動,建立和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及工作步驟,使他們既明確自己的責任,又有一定的職權範圍和利益。其次應調動教書育人者的積極性。一是調動班主任教師加強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因為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骨幹力量,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幹。

為調動他們育人的積極性,學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職責、考核細則,以及高於國家標準的班主任津貼,對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評先、評職、晉級等方面優先,如評職指標受限時,確有夠條件的班主任,實行校內低評高聘的政策,並與工資掛勾,大大調動了班主任的積極性,使我校班主任隊伍穩定。二是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學科教師是不容忽視的德育工作者,學校提出要在學科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同本學科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給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各學科德育以知識為載體,能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效果。學校制定了科任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級工作的具體要求,並對他們的工作在評選巴蜀好教師工作中有所體現,同時也把他們此項工作的好壞納入每期末的工作質量評價中。第三,調動服務者育人的積極性。學校的後勤人員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營造校園育人環境方面,需要他們有構思、有設計、有計劃地實施。學校制定了有關服務育人的職責和制度,期末評價將成績顯著的同志評為巴蜀好職工,進行獎勵。 學校在德......

德育課程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德育課程化建設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受傳統教育發展方式的束縛,學校德育功利色彩濃厚,生硬的規範、空洞的說教使德育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投入多產出少,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撓癢,蒼白無力,沒有實效。剛剛頒佈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並特別強調,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九十四中學以科學發展觀和新課改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在已經形成的德育經驗和特色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尋求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為適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確立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構建一系列德育課程結構,探索知與行的統一,完善德育課程構建與實施的思路,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背景下進行了一次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全新嘗試。

一、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實現德育的教育目標

學校在校長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德育目標,本著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的原則,培養九十四中學全面發展,善於溝通,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學生。針對學校德育教育內容涉及領域廣泛,開展形式靈活多樣,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實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實際,九十四中學首先對德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主要通過德育課程的設置來落實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動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納入廣義的德育課程中來,形成課程體系,確**育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予以更大保證,能持久、有效地開展。

二、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的三方面探索

學校在對德育工作課程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層面,行為層面,結合滲透教育,活動課程,使學生上升到自覺地知行統一的層面。

(一)滋養文化環境。創設學校有內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種“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獨特方式,成為內化學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自覺、無意識、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實際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的統一體。

1.校園文化孕育。多年來,九十四中系統梳理優化校園文化,著重構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文化、班訓文化、學風文化等;二是環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樓道文化、餐廳文化、廁所文化等;這些是對學校辦學積澱的深層次挖掘。學校通過教師、學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進思想道德、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教育資源,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培育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文化育人。

2.文化建設課程。學科課程以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徵的活動課程,主要內容有:一是班級特色活動,包括值周班、班徽設計、班級博客等;二是學校節慶活動,包括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

(二)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效率顯著等特點和優勢。這類德育課程主要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包括兩大類,一是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課,二是滲透性德育課程。

1.思想政治課。在新課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課注重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從高中生的思想困惑......

德育的功能

社會性功能指學校德育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對社會發揮何種性質的作用,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個體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發生的影響,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質體現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兩大含義:一是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二是德育作為教育子系統對平行系統的作用 德育對智、體、美諸育的促進功能。就其共性來看主要有三點:1)動機作用;2)方向作用;3)習慣和方法上的支持。

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學會關心”德育模式

“學會關心”是2l世紀的教育哲學。也是一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學會關心”德育模式是一種重在道德學習的德育模式,它以“學會關心”作為基點與核心,是道德教育從“培養論”向“學習論”轉移的過程,或者說,這一過程是道德教育重點由教育、培養逐步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道德教育從以往強制性的教育轉向自主性道德學習,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規律: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教育中授—受關係、人—人關係的轉變。“學會關心”德育模式的操作辦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營造關心性體系,另一方面是指導關心品質學習的具體方式,主要包括品德踐行作業、設崗服務制、道德遊戲、關愛敘事等方式。“學會關心”採取“踐行一體驗一認知”的路線。

二、欣賞型德育模式

在道德教育中始終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矛盾,即教師的價值引導與道德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之間、道德“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之間的矛盾。“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如果可以處理成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聽的歌,那麼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這幅畫、這首歌及其內涵的價值。這樣,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具體目標是“道德學習在欣賞中完成”。從邏輯角度看,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表達為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參謀或夥伴式的師生關係;二是德育情境與要素的審美化;三是在“欣賞”中完成價值選擇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在德育過程中存在可以被學生欣賞的審美對象即“德育美”,這是欣賞型德育的前提。德育過程諸要素的審美化是這一模式建構的關鍵。因而,必須進行道德教育活動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師表美的創造和欣賞。

三、對話性德育模式

對話性德育模式的踐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營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勵學生的自我表達;第三,培養學生的質詢意識;第四,建構開放的話語模式。

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德育內容脫離生活世界;第二,強調灌輸說教的德育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第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隔離。對話性德育模式對“對話”的關注,將有助於彌補傳統德育中的缺失,它對於當前德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德育對話強調對話內容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其二,德育對話強調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而非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德育對話是師生之間心理交流的過程,此過程包括一系列環節。為了保障德育對話“通暢”,應注意以下問題:師生在對話中要平等地對待對方;師生雙方有共同的話語和遵守一定的規則;師生對話的態度要真誠;教師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

四、活動道德教育模式

活動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動”,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義或功能的個人外部活動,或影響個人道德意識、道德行為、調節人際關係的外部活動,它至少包括學生主動參與的遊戲、勞動、學生之間的外部協作和其他集體性活動等。此外,“活動”具有其道德發展和道德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第二,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

由於活動德育模式中的“活動”必須是學生自由自主的活動,因而教師將肩負更多的責任。

五、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與以往的運動式德育和塑造型德育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主要表現為:第一,生活型德育是以現時的、自然的、真實的生活為基本途徑對學生實施的德育;第二,生活型德育主張學校德育是對“人”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第三,生活型德育注重轉變和深化學生的品德“情感”。實施生活型德育必須堅持三個根本性原則,即主體性原則、主導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

傳統的德育有哪些內容?

德育內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和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教育;

創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育;

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教育;

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教育。

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

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教育;

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

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交往禮儀以及職業禮儀的教育與訓練;

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保護環境的教育。

4.遵紀守法教育

法律基礎知識教育;

職業紀律和崗位規範教育;

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規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教育;

心理諮詢、輔導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內容外,中等職業學校還要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發展進行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教育。

描述屬於《中學德育綱要》的內容的有哪些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它對堅持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政治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學校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切實保證德育的地位,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學德育工作應認真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遵循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在繼承和發揚德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新情況,賦予德育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內容、新方法。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從基礎教育實際出發,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分層次地確定德育工作的目標和內容,對中學生進行基本思想政治觀點、基本道德、基礎文明行為教育、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的培養。不斷改進德育方法,逐步實現德育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中學德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規定了國家對中學德育工作和中學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各級教育部門對中學德育工作實行科學管理和督導評估的基本標準,也是社會和家庭緊密配合學校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基本依據。

一、 德育目標

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並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

初中階段德育目標:

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學習;初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講科學,不迷信;具有自尊自愛、誠實正直、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高中階段德育目標:

熱愛祖國,具有報效祖國的精神,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初步樹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奮鬥的理想志向和正確的人生觀,具有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憲法、法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開拓進取、堅毅勇敢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內容

(一) 初中階段德育內容要點

1.愛國主義教育

熱愛國家的版圖河山、語言文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驅、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國近代、現代歷史和社會主義新中國偉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國家觀念--尊重國家標誌,維護國家尊嚴、榮譽的教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國防和國家安全及熱愛和平、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尊重、關心他人,集體成員之間團結友愛的教育;愛班級、愛學校、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的教育;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關係的教育。

3.社會主義教育

初步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初步的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學習目的教育;初步的職業理想教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教育;

社會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養;

......

德育考試法律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德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內容。德育的內容應當包括三個主要層次:一是基本道德行為規範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三是較高層次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理想教育等。依據這一層次劃分, 國小學德育內容的重點具體說來應當包括或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個體生活的基礎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歷史上傳承下來為人類社會廣泛接受的道德規範。 德育的基礎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所以諸如公平、正直、誠實、勇敢、仁愛、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等應當成為中小學德育的奠基性內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 們曾經有過極左的思維,用道德的時代性、階級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歷史繼承性和全人類的共性。其結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碼的道德規範的喪失。極端的例子是“文革”時期,打、砸、搶等犯罪行為反而成為合乎道德的“正義”行動。這一歷史教訓在今天的德育實際中決不可以輕易忘記。 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也是學校德育經常性的重要的內容之一。學生無論在學校、家庭和公共場所,都應當遵守文明行為規則。文明行為的內容廣泛,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看起來似乎是日常小事,但卻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內涵的標誌或表現。當然,文明行為不只是一個人的行為的外部表現,重要的是這些外部行為應反映出一個人的內部心靈或性格的特徵。否則,一些人學會了“彬彬有禮”、衣著講究,給人一種很有“教養”的印象,但實際上他仍可能是虛偽、狹隘、自私和粗魯的人。所以文明行為教育應當同個體的精神培育結合起來。 小學生的“學生守則”以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是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及其他道德品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學校要教育學生堅持不懈地嚴格地切實地遵照執行。對小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教育是小學德育內容的重中之重。 2.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 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主法制觀念和其他政治常識的教育等項內容。 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集體主義教育必須要養成學生善於在集體中生活的習慣,使學生能夠關心集體,關心同學,願為集體和同學服務;學生對集體要有責任感與榮譽感;發展同學間的友誼,促進同學間的團結。 國現在的小學生許多人是獨生子女,對他們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是他們健康和幸福成長的重要途徑。 愛國主義是人類一種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人們對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情感,是對祖國在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的正確理解,也是力圖使祖國更富強、更強大,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一種堅定的志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注意的問題主要有:第一,愛國主義教育既有一般的對於祖國的嚮往、愛戀之情,也有對於具體的祖國的熱愛與奉獻的衝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倡導民族奮發精神,煥發兒童和青少年的鬥志,為把祖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強國而不懈努力。其中要特別注意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對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增強作用。第二,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制度是一致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所以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必然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應當努力實現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的內在統一。第三,愛國主義應與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緊密結合。由於科技、經濟的發展,今天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中國的發展進步是世界發展進步的一部分。當今世界的許多問題也只有從全球的大局出發才有可能解決。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是世界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重要......

教育思想具有哪些功能

.  孟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游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料。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為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闡述了教育內容、目標、作用以及任務。同時,對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學習方法提出了深刻見解。  一、教育內容和目標  孟子是以‘仁義’、‘五倫’為基礎的倫理道德,以‘君子’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為教育的標準內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倫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標是培養“明人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應當是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重義輕利,捨生取義。  二、教育作用和任務。  1、“求放心”。即把放縱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2、教育使人區別於禽獸、使賢區別於不肖。“孟子認為有無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獸相區別的重要標誌”。  3、教育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穩定的“社會倫常秩序”,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而“社會倫常秩序”的建立依賴於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歸服的重要途徑。孟子認為統一天下、籠絡民心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力服人,一種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認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贊同。所謂以德服人,關鍵在於得民心,使民心歸服。  5、教育是實現“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1、由博反約、誨人不倦。  教育者必須具備很高的道德修養和淵博知識,孟子說:“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盡心下》)教育者必須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教育者博學多覽,融會貫通知識後能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和傳授大義,由博反約,精思旁通”。“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公孫丑上》)教育者應該具有誨人不倦的基本職業道德。  2、因材施教、教亦多術。  孟子認為,教學方法是多樣的,總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的像及時雨一般潤澤萬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餘韻為後人所自行學習的。他還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意思是,在各種教育方式中,還有一種是不屑於去教誨的,這也是一種教誨,是一種激勵奮發的方式。  3、樹立目標、堅持標準。  孟子主張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孟子說:“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確立其明確的教育目標,就像射箭、工匠“規矩”一樣;“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盡心上》)對學生的要求要有標準,不能降低。  4、循序漸進、啟發思維。  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孟子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又說:"其進銳者,其退速。"進程過於......

相關問題答案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內容?
學校德育的功能有哪些?
大學體育的功能有哪些?
自我意識的功能有哪些?
隕石的功能有哪些?
藍牙耳機的功能有哪些?
會計軟件的功能有哪些?
音樂的功能有哪些?
闡述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包裝的功能有哪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