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的內容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4

一帶一路經濟建設主要內容是什麼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中國提出兩個符合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

1、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

2、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

即“一帶一路”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邊境地區作為連接中國與眾多鄰國的門戶和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是“一帶一路”建設向前推進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國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個陸上鄰國解決了邊界問題,未劃定的中印、中不邊界地區也總體保持穩定安寧。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邊境地區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依託。邊境口岸作為通道節點,在中國對外開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顯現。中國開展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網規劃和建設,與東北亞,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國家開通公路通路13條,鐵路8條。此外,油氣管道、跨界橋樑、輸電線路、光纜傳輸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果。這些設施建設,為“一帶一路”打下物質基礎。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現實可行的通道路線是:連接東北亞和歐盟這2個當今世界最發達經濟體區域的以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為主體和中心的日本,韓國——日本海——扎魯比諾港——琿春——吉林——長春——白城——蒙古國——俄羅斯——歐盟的高鐵和高速公路規劃。

2014年8月,習近平出訪蒙古國時,表示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

框架思路 摺疊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鑑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實體經濟建設的來源與主要內容是什麼 5分

沒看懂你的問題。

一般實體經濟是相對虛擬經濟、信用經濟而言的,比如金融業,軟件行業還有一些服務業都可以認為是虛擬經濟。典型的實體經濟,比如 一般的農業、工業企業都可以算作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建設的來源是什麼意思?

經濟建設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三層含義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複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恭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我國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徵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範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

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

什麼是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弧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複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經濟發展包含四種含義:

一.經濟增長。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測量指標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

二.指結構變遷,即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必須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營養、健康、公益事業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嗇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目前中國的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說明如何正確認識和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1)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①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③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③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④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3)正確認識新常態。   ①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②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後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臺階,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現在我們應當適時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臺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協同推進,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成長的煩惱”。   (4)積極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具有長期性,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我們在宏觀調控上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②要為創新拓寬道路;③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④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之,我們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是什麼?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在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繫和比例關係。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繫、比例關係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第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帶來的商機。產業結構一直不盡合理,多年來鋼鐵、煤炭、水泥、紡織存量產能過剩,原因是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甚至逆淘汰,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類企業都現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賴不分的假象暴露無遺,企業分化加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為急於進入的企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這正是國內各個行業、有作為的企業收購兼併或強強聯手(可降低風險)、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

第二,國際市場重新洗牌帶來的商機。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或陷入困境,讓出了繁榮時期很難得到的極大市場空間,使得國際市場進入的門檻大為降低。而國際化的資源重組加快,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基礎行業及其把持企業大為弱化,這些也將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

中國應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徹底結束在國際市場總是消極被動地被別人利用的時代,切實把講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是利用好國際市場”這句話落到實處。一是應當抓住機遇大舉採購原來拒絕轉讓的核心技術,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人才;二是大舉採購儲備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礦石、糧食,並鞏固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權、話語權;三是通過收購兼併跨國工商企業集團,加快在全球布點,建立糧食、原油、礦石等大宗產品的海外資源基地。

與此同時,要構築中國主導的分銷、採購網絡渠道,推出中國企業主導的自主創新品牌,並將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實現國際化延伸,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示,自主採購分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樣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要掌握命脈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潤大頭留住,把生態環境留住,而不再流失。當然,海外投資要認真研究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機說事兒。由於中國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準備不足,大危機帶來的大轉機、大商機,可能會與中國擦肩而過,例如商業資本、能源資源。這些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產業影響力是最大的商機。對紡織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要有信心,國民經濟和民生對紡織行業的高度依賴,這就是影響力。要保持冷靜、保持信心,切忌慌亂和盲目跟風。紡織行業已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微利時代,要利用調整時期加快向以相對指標為主導的內含化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停止內耗、聯手闖關、共圖大局,唱好主角,向主營業務迴歸。

改進流程、縮短流程,實行精準化戰略。以信息化、精確化採購為主導,打造多方當事人參與的供應鏈,從粗放流程向精細化、精確化轉變。企業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實際,切實辦好兩件具體事。這兩件事對企業具有普遍意義,只要當真去做都會有所收穫。

一是流程創新。目前企業流程粗放、跑冒滴漏、週轉緩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要做好“流程創新”這件具體事。即憑藉信息技術,開展精確化採購、降低庫存、科學促銷、加快週轉、降低成本的試驗和調研。

二是細節創新。目前紡織行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注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切實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對此,要做好“細節創新”這件具體事,即認真全天候跟蹤研究所有顧客群購物消費的行為、心理和緣由,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包括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詢問、每一個抱......

相關問題答案
經濟建設的內容是什麼?
聖經的內容是什麼?
楚漢相爭的內容是什麼?
二維碼的內容是什麼?
三個支撐的內容是什麼?
兩會的內容是什麼?
電子郵件的內容是什麼?
三項機制的內容是什麼?
四個必須的內容是什麼?
經濟週期的頂峰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