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田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佛田廣種是什麼意思

南無阿彌陀佛,

你好仁者,並未查到有佛田廣種的說法,一般來說是福田廣種,下面發祖師大德相關福田的講解給你,聽祖師大德解答你的問題更正確和圓滿。。

==========================================

淨空法師------世間人所修的,痴福!不是真正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孝親尊師。。。。

1 世間人多求福,什麼是“福田”?有幾個人真正認識福田?世間人所修的,痴福!不是真正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孝親尊師。

2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三種福田。第一個恩田,父母。對父母不孝順,對父母沒有盡到孝養,你的福從哪來?

3 第二個是敬田,三寶。有一些人恭敬三寶,存心不善,他為什麼恭敬?聽說佛門裡一本萬利,所以他來恭敬。

4 他在家不恭敬父母,他跑來恭敬法師,認為什麼?佛門裡種福馬上可以發大財,這是存心錯誤。佛教給我們恭敬是依教奉行,這叫敬。

5 我們對佛拜不拜沒有關係,為什麼?那是形式。天天見到佛,頂禮磕頭,不能把佛的教訓記住,不能依教奉行,一點用處都沒有,將來該墮地獄還是要墮地獄。

6 不能說我在佛面前磕了多少頭,這可以不墮地獄了,沒這個道理。所以形式實在講不是真正重要,真正重要是依教奉行。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真的做到了,這叫恭敬,這叫尊師。

7 第三種悲田,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想想今天世界眾生哪一個不苦?哪一個沒有災難?個個都有。

8 那個財產上億的他還是苦、還是難,為什麼?轉眼之間,他就要輪迴三途,他怎麼不苦?如何救他?“宣妙理,貯功德”,要為他說法,要開導他。

9 什麼是功?什麼是德?功是功夫,德就是你的受用、你的收穫。你今天唸佛是功,心地清淨是德。唸到功夫成片是功,往生不退是德,這叫功德!

10 現在人把功德兩個字也講錯了,認為在佛門裡面捐一點錢,這就叫“做了多少功德”,正是梁武帝那個思想。

11 梁武帝在佛教裡奉獻很多,他問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多不多?達摩祖師給他一盆冷水澆頭:並無功德。

12 什麼叫功德要知道,這不能搞錯。假如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多甚多”。

13 梁武帝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是在六道里面受果報的。

14 佛法所講的是斷慳貪而佈施。以慳貪心在佛門佈施有沒有收穫?有收穫,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報。

15 反正你佈施總歸是有福,果報是三界之內有漏的福報。廣種福田,那是沒錯,不能稱功德。福德還是功德一定要辨別清楚。

16 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可以給別人,我的福報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給你享,你能得到。

17 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我的才藝,無法給人,我的禪定、般若、持戒也無法給人。

18 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

19 佛菩薩教給你修福的方法,佛菩薩並不保證你會得到什麼,誰保證你?自己保證自己,自己要肯去做。

20 佛菩薩只提供理論、提供方法,這個理論與方法決定正確,你自己要去做。所以真正的福田是社會、是眾生,你能夠為社會造福,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你的福報是源源不斷的。

21 福是自己求的,與別人不相關。所以我們能夠記住這個原則,常常照著佛法來修學,可以說自己的願望都能夠達到。

22 佛菩薩教化眾生,示現在六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為一切眾生指出一條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這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

23 佛是一切眾生無上的福田。我們到哪裡去種福?供養佛的福報最大。現在佛不在世,我們想修福,到哪裡去供養?供養出家法師。

24 出家法師固然是有真正的佛弟子,也有妖魔鬼怪,你要是供養錯了,就像種子種到石頭上,種到沙土上,不但不會......

佛家的六甲六畜田蠶指的是什麼

六甲→祈福行人→至 田蠶→五分 六畜→損 尋人→至 公訟→和 移徙→吉 失物→見 疾病→安 山墳→吉也正是船掉中流急,忙於應付兩頭,顧工不顧西的原因交易阻,婚姻合,求財利,自身安,家宅祈保,六畜平,田蠶八分,尋人至,行人遲,六甲生男,山墳利,訟詞宜和,疾病祈福,...

請問善知識 關於佛田

善知識所問很有意思,談一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如果將發菩提心比喻為種子,修行比成澆灌等,成佛比成果實,哪我們從事這一切的地方-真心,就是田.

佛法說,在八識田中種下今剛種子是什麼意思

八識田指的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這是種子貯藏之所,所以第八識又叫種子識。

所謂種子就是變現萬法的能力,也就是說世界的一切都是種子現行變現出來的。

所謂金剛種子就是成佛的種子,當金剛種子現行,就是證得佛的境界。

我不贊同種下金剛種子的說法。我的觀點是任何人的成佛種子都是本來就具有的,不是後來種下的。

如果成佛的種子是後來種下的,佛法中就不會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能成佛。

佛陀告訴農民佛教是如何種心田的

佛陀持忍辱的牛,與精進的鋤,把智慧的種子播在社會上一切眾生的心田裡。

請問:佛教講的世間十大福田是什麼?

只有八大福田之說

八大福田

佛、聖人、僧三種為敬田;和尚、阿闍梨、父、母等四種為恩田;救濟病人為病田,又稱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稱為‘田’。若人能盡力從事此八種,亦猶農人之力田,則獲秋成之利。

(一)佛田,佛,梵語buddha。音譯佛陀,意譯為覺。謂覺道俱圓,位登極果,世出世間最勝無比。若人能恭敬供養,即能獲一切福,亦能滅一切罪,故稱佛田。

(二)聖人田,謂菩薩、緣覺、聲聞等出離三界,證悟聖道,具足無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勝福,故稱聖人田。

(三)僧田,僧,梵語samgha。音譯僧伽,意譯為和合眾。謂處眾和尚,敬順無諍,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僧田。

(四)和尚田,和尚(梵upadhya ),即教授師。謂出家者,因師教誨之力,生長法身,其恩實重。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和尚田。

(五)阿闍梨田,阿闍梨,梵語acarya。意譯為正行、軌範師。以能糾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師,因依此戒,得生禪定智慧,其恩實重。若人能供養恭敬,即獲福利,故稱阿闍梨田。

(六)父田,父為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長,教誡育養,其恩罔極。為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父田。

(七)母田,謂母始自懷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護持長養,愍念劬勞,其恩罔極。為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母田。

(八)病田,謂見人有病,即當念其苦楚,用心救療,給予湯藥,則能獲福,故稱病田。

《梵網經》卷下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又:

《菩薩戒本疏》卷五所舉八種福田略有區別:

(一)曠路義井,於曠遠道路,穿鑿義井,以濟往來渴乏之人,是為福田。

(二)建造橋樑,用濟往來之人,以免病涉之苦,是為福田。

(三)平治險隘,以免往來顛墜之患,是為福田。

(四)孝養父母,順適親意,以報劬勞之恩,是為福田。

(五)恭敬三寶,是為福田。

(六)給事病人,謂病患之人,眾苦集身,實可悲憫。當給施湯藥及所須之物,使其四大調和,身得安樂,是為福田。

(七)救濟貧窮,謂貧窮之人,所須缺乏,飢餒逼切,無所哀告,當起慈憫之心,隨其所需,皆周給之,是為福田。

(八)設無遮會,無遮,即周遍之義。謂修設普度大會,使一切沉魂滯魄,悉仗三寶慈力,皆得脫離苦趣,而獲超升善道,是為福田。

佛教的禁忌有哪些

中國佛教協會 徐玉成

佛陀臨逝世時教導弟子們,在他去世以後要以戒為師。佛教的戒(禁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僧人和僧團的,另一方面是針對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業的興盛和佛教的根本教義得到弘揚為目的的。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對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中國佛教的禁忌一方面來自於佛教本身的戒律儀規,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國本土傳統民間風俗的影響。皈依佛門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為了發慈悲心,增長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戒。十善實際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細化,分為身、語、意三業的禁忌,其內容包括,身體行為的善(禁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識方面的善(禁忌):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佛教對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為嚴格,這裡僅介紹一部分內容。一、飲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規定出家人飲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葷”和“腥”。“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不過素食的範圍也比較廣,例如:辣椒、生薑、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蕪荽、芹菜、香菇類等都可食用。豆製品、牛奶和乳製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還要求僧人不飲酒、不吸菸。不飲酒也包括不飲一切能麻醉人的飲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麥酒、啤酒等。麻醉神經與分泌系統的各種“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菸雖然不是五戒範圍的內容,但是吸菸是一種精神依賴的不良習慣或嗜好,體現了一種精神的追求和貪慾,同佛教要求的清淨無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菸當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對僧人的要求,這既是僧人威儀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處時,不宜向僧人敬菸;同桌就餐時,不宜將素菜葷叫,不宜對僧人敬酒,勸酒,或者勸吃肉,也不宜提議同僧人乾杯(茶、飲料等)。

佛教在個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結婚,不蓄私財等。佛教認為出家僧眾擔負著住持佛法、續佛慧命的重大責任和終身事業,因此必須獨身出家才能成就,積蓄私財是違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這方面的禁忌還包括不自歌舞,不觀看聽取歌舞,不坐臥高級豪華床位,不接受金銀象馬等財寶,不作買賣,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後,戒律還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別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個寺院。因此,與僧人交往時不宜問是否已經結婚之類的話,不宜邀請僧人唱歌、跳舞或參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規戒律的娛樂活動。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進尼眾的寮房,同比丘尼說話時要有另外的人在場,不要主動與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參觀、拜佛,應衣冠整齊等等。女士們到男眾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隨意到僧人關閉的地方去。

對於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裡實行一種剋制的生活,即不塗香裝飾,不觀聽歌舞劇,不坐臥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對出家眾的稱謂,佛教也有一些講究。中國人一般稱呼男出家眾為“和尚”,女出家眾為“尼姑”,或者稱“姑子”,其實這種稱呼是不準確的,特別對尼眾的稱呼更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

其實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叢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稱為“和尚”。此外,沙彌的剃度師也可稱為和尚;比丘的得戒師也稱“戒和尚”。所以,其......

佛家講的心田是指人的哪裡?

佛教講的心,不是胸膛裡這顆肉心,也不是藏在腦子裡,而是無邊無際,無處不在的。虛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佛教記載中的五福田是指哪些?其中一個包括“悲田”。

福田’的梵語為pun!ya-Ks!etra,巴利語為 pun~n~a-kkhetta。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等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為三界內之最勝福田。據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像法決疑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八等載,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稱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報答之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報恩福田);受憐憫之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憐愍福田、貧窮福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size=+0]  又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載,有所求而為者,稱為有作福田,如父母、師長;無所求而為者,稱為無作福田,如諸佛、菩薩等。以上二者稱為二種福田。關於二種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所說之學人田(修行中之聖者),與無學人田(得究極之聖者);以及敬田與恩田,悲田與敬田等多種。另有阿毗曇甘露味論捲上佈施持戒品所說之大德田(相當於敬田)、貧苦田(相當於悲田)、大德貧苦田等三種田。俱舍論卷十八則說趣田(畜生等)、苦田(貧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種田。又智顗於菩薩戒義疏卷下列舉出佛田、聖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闍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種田(八福田)。

[size=+0]  依成實論卷一福田品之說,二十七賢聖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所得禪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捨憂樂,又能斷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並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復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為福田。

[size=+0]  又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具足‘十法行’者稱為真實福田,即:(一)住於空、無相、無願之解脫門而不入法位,(二)見知四諦而不證道果,(三)行八解脫而不捨菩薩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三種智證明而行於三界,(五)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六)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七)常在禪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 (八)不離正道而現入邪道,(九)深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十)入於涅槃而生死不壞不捨。

由前述可知福田說有多種,然以佛及聖弟子為福田者為其根本,據此而稱阿羅漢為應供,其後即有三寶之敬田、貧窮者之悲田等名稱。我國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養惠施。依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啟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論福德乃以悲敬為始,悲則能哀矜苦趣之艱辛,欲願拔濟彼等出離;敬則知佛法難遇,能信仰弘布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小品般若經卷八、新華嚴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論卷四、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十三、無量壽經義疏捲上(慧遠)、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法藏)、釋氏要覽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譯名義集卷四](請參閱《佛學大詞典 》)

[size=+0]

附:【福田】《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田以生長為義,於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于田畝,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記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福田(梵pun!ya-ks!etra,巴pun~n~a-khetta,藏bsod-nams-shin%)】《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謂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佈施、供養等之種子,則能結福德之實,故以田地喻之。如行佈施時,接受佈施者稱為福田。《大智度論》卷四謂佛......

佛教禮節,如何燒香?

寺院一般都有燒紙的爐子,燒多少沒什麼講究。蠟點好後可以放在供桌上,也可以插在蠟臺上。

佛門禮儀

一、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眾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稟事。俗雲:“無事不登三寶殿”。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唸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譁,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託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儘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淨。

(2)如無法修復,紙製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餘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唸,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唸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唸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上供是什麼意思?
佛教雙修是什麼意思?
佛教打七是什麼意思?
佛教入流是什麼意思?
佛教吃葷是什麼意思?
佛教舉士是什麼意思?
佛教渡劫是什麼意思?
佛教涅槃是什麼意思?
佛教四大是什麼意思?
佛教梵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