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理解的學風是什麼?
關於優良學風的古文言
(1)《論語—學而》,有很多值得一看並借鑑的。
(2)《傷仲永》,先天再有天賦,後天不努力也終究一事無成。
(3)《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品質和學習態度。
拙見,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學校(包括中西方)有什麼優點?
書院為樂育人才之地,是我國古代公眾教育制度的一種,類似學校的教育機構。我國最早官辦書院始於唐、盛於宋,自兩宋至元、明、清千年之久,對於歷代文化的發展,確有一定貢獻。古代書院都有教學行政組織、領導班子,有學田作為經費來源,經濟獨立,供學生膳食並按所制定的院規、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進行有序的教學和生活。書院的主持人古稱“掌教”或”主講”,明代稱“山長”,謂其尊同山嶽。 古代書院大約可分為(一)講學的書院(二)廟祀的書院(三)課士的書院三種類型。清代州全省性課士的書院有鰲峰、鳳池、正誼、致用四所,稱為省城四大書院。鰲峰、鳳池兩院,是教育生員和童生:正誼書院主教育舉貢;致用專門研究經史兼教舉貢生員、其對象各有不同。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令“廢除科舉,廣設學堂”;“改書院、辦學堂”的改革措施,從而福州各書院也就逐漸轉為改辦學堂講授新學,書院自此全部消亡。 一 鳳池書院 福州第一中學的前身一鳳池書院,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 )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距今(1997)180年。由於當時文化逐漸發展,士子增多,省會所在地僅有一所全省性的“鰲峰書院”不能滿足讀書人的需求,為了廣育人才,總督汪志伊、鹽法道孫爾準選擇城內風池裡的三牧坊興建書院,初名“聖功書院”有講堂三楹十二間,專門教育生員和童生。書院初設,旋緣經費無著,幾復荒廢。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人鹽法道吳榮光積極籌措,捐俸倡率,經費才有著落。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前督憲、巡撫顏檢批准在案,以所在地為鳳池裡(今東街、東大路,原來狀元許將所居故宅之地得名),遂把“聖功書院”改名“鳳池書院”。此時鹽商薩重山、林世通等捐資,改建門樓官廳,添造橫舍,撰碑文、樹碑石,以垂久遠。道光二年,鹽法道王楚堂捐俸建“仰止樓”五楹,以祀宋儒陳古靈、陳季慈、周公闢產宏中、遊定夫、楊龜山、王信伯、李忠定、林拙齋、羅豫章、李願中、李西山、胡康侯、胡籍溪、胡致堂、胡五峰、劉屏山、劉白水、朱元晦、蔡西山、蔡九峰、黃勉齋、陳北溪、廖子晦、真西山;明儒陳布衣、蔡虛齋、黃石齋共二十八位。並增建講堂,收藏書籍。道光三年間前督憲趙慎畛又倡捐拓展“鳳池”,經營一切,自此鳳池書院規模大備,人文蔚起,多士觀摩,鼎盛一時,實與鰲峰書院並駕齊驅。五年,鹽法道朱桓清、總督趙慎畛、巡撫孫爾準捐俸在離講堂幾步遠的地方建軒,總督趙慎畛題匾取名“佳土軒”。六年,布政使司吳榮光在“佳士軒”之南建“樹人簃”,又增拓學舍多間,捐置書籍二千餘卷。八年,鹽法道竇欲峻捐棒作童生獎學金。由於官府倡導,士、商捐錢的更多,養士額比過去成倍增長。十八年,回縣貢生何恭崇、儒土柯恆喜、舉人何則賢等共捐紋銀820兩。二十年,又共捐錢三幹緡充膏火費。 鳳池書院有講堂十二間,學舍三十餘間。院內一路梅柳夾植,松竹掩映,園林優美。院後還有花塢、荷地。他的左邊有宋代種植的兩株古荔枝樹。院內亭、榭建築多仿蘇州園亭式樣,其中如“翠竹軒”/‘樹人抵’/‘佳士軒”/‘橫經精舍”/‘藤陰書屋”等,構造尤為精美,山長多邀集名流,觴味其中。院中廳、堂、亭、榭懸掛許多楹聯。(清)楊平叔所書楹聯:“他浴文禽,從羅舍夢裡飛來,覽憑苑林翔吉宇/’;“鳳鳴翊鳳,向劉勰筆端流書,遷喬阿閣聽和聲/’有些楹聯則是山長抒發自己情懷,舞文弄墨,和書院毫不相干。例如山長郭柏蔭(字遠堂)原系京官,因丁憂回籍,充任鳳池山長,想不再出外做官,於是撰聯一對,“文酒過從,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衣冠脫略,看投林鳥倦,出帕雲閒/’所以聯中有“菜根味美”和“鳥倦雲閒”等語。但此人官心不死,又一聯說:“薄宦歸來,萬里......
你對我國古代教育制度有什麼認識
一、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述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幾點認識
1. 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奴隸制教育制度的崩潰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發展。
2. 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漢武帝儒學教育加強了中央集權,隋唐教育和科舉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明清教育則具有強烈的君主專制色彩。
3. 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必然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教育與學風對科技進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會繁榮時期至宋元專業教育的貢獻是較突出的,則應予以肯定。
翔在中國古代什麼意思
1、翔 xiáng 字從羊從羽。“羊”意為“馴順”,“羽”意為“鳥飛”。“羊”與“羽”聯合起來表示“鳥兒順風飛行”、“鳥兒利用風力滑行”。本義:鳥兒展翅順風滑行。
2、同本義。
翔,回飛也。——《說文》 案:“回飛”指鳥兒展翅順風滑行一段距離後離開氣流,再拍動翅膀回飛到原地重新進入氣流滑翔。這如同幼兒園小朋友坐滑梯,滑行的時候不動腳,滑到地面後再動用雙腳走回到滑梯上端,再次滑行。《說文》這樣的解釋不準確,沒有把“雙翅展平、保持不動”表示出來。
鳶鳥醜其飛也翔。——《爾雅·釋鳥》
鳳以之翔。——《淮南子·原道》。注:“大飛不動曰翔。”
雖欲翱翔。——《淮南子·俶真》。注:“直刺不動曰翔。”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論語·鄉黨》
翦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韓愈《調張籍》
又如:翱翔(在空中迴旋地飛);翔回(迴旋飛翔)。亦指行走時張開兩臂,像鳥張開翅膀。
室中不翔,並坐不橫肱。——《禮記·曲禮》
又如:翔趨(古代的一種禮容。上體稍前傾,張臂細步趨行)。
3、悠閒自在地行走。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曹植《樑甫行》
又如:翔步(緩步。比喻可以從緩進行的事);翔翔(安舒的樣子)。
4、飛後停息。
飛不妄集,翔必擇林。——《鸚鵡賦》
沙鷗翔集。——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5、回顧。
後弱則翔。——《考工記·矢人》。注:“回顧也。”
凝聽翔立,若有所伺。——唐·李朝威《柳毅傳》
6、〖物價〗上漲。如:翔起(騰踴;上升);翔泳(猶升沉);翔踴(物價騰貴或暴漲)。
形
1、通“詳”。詳盡。
自宣元后,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里遠近翔實矣。——《漢書·西域傳》
亦治今文學,博洽翔實。——《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
又如:翔集(周詳無遺地採錄收集)。
2、通“祥”。吉利。
豐其屋,天際翔也。——《易·豐》
翔風起,甘露降。——《論衡·是應》
學風建設活動的題目,和文章
快樂的享受快樂,不快樂的學會快樂。傭有學風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學風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學學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使學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學風,通俗地講是學習的風氣。從我們學生的角度講,學風是學生思想作風在業務學習上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精神風貌,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態度、風格、方法和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①]因此,學風包括了學習精神、學習態度、學習品格、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效益、學習環境等各個方面。由此看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直接反映一個人的作風,也直接關係到個人的成才。學風問題不僅涉及到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關係到學生的優良品格形成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各方面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也對人們的價值觀形成了很大的衝擊。當代大學生受到了市場經濟和金錢價值觀的影響,有些學生過多考慮個人利益,在學習上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正確,學習態度功利化,甚至以能不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物質條件為學習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加強學風建設,才能使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形成優良的學習行為。
一個快了樂的人生。。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科舉考試的項目和內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和策論,明清時特重經義。明經科,以五經為主。明法科,以律令為主。明書科,以書法為主。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科舉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口試,帖經,墨義,策論和詩賦。帖經,就是主考官任擇經書中一頁,遮蓋全文,僅留一行,再裁紙為帖,蓋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寫出這三、五字。帖經是唐代科舉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試,均須帖經。墨義。就是從經書中編出若干個問題,要求考生用經書原文回答、策論,就是按策問臨場撰文回答問題。這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後一種考試方法詩賦,即令考生臨場按文題和規定的格律創作詩賦。唐自開耀元年後,規定進士科必須試雜文二篇(一詩一賦),然後試策。科舉考試中的帖經、墨義、詩賦,是考試方法的重大發展,是現在的填空、簡答、論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外語開始學是在洋務運動期間
如何加強自身學風以及改正措施
學風,簡言之就是學習的風氣。毛澤東同志講:“學風不但是學校裡的學風,而且是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我們黨歷來重視加強學風建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都多次強調,把學風作為黨風來抓。我體會,對於審計機關和審計幹部來說,學風問題實質上是個思想、作風和態度問題,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處事方法的集中外化,是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的集中表現,也是我們對待事物、對待同事、對待工作態度的集中反映。所以,加強審計機關學風建設非常重要。
學風上容易出現的幾種不良傾向
當前,我們一些審計幹部,學風還不夠紮實,出現了一些不正確、不健康的傾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表現:
第一,脫離群眾,自以為是。有的人認為自己喝了不少“墨水”,有的還是“洋墨水”,自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羞於與“泥腿子” 打交道。殊不知,這些“泥腿子”正是給了我們身體和靈魂的衣食父母。我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只不過是向光輝燦爛的盛大知識殿堂門檻邁出了半隻腳;我們掌握的這點知識或膚淺認識,在浩瀚廣博的人類文明知識寶庫中也是微不足道的。要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好的成長,都只能是紮根群眾、紮根生活、紮根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第二,脫離實際,削足適履。有的人嘴上天天喊,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但一遇到具體情況,卻不是立足實際,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判斷,而是主觀地否定事實,甚至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去修改事實,就如削足適履,使之符合已有的理念、理論、書本、文件、規定。學習借鑑西方的知識,不是自我菲薄,而是要揭開面紗、除魅去垢,為我所用。
第三,淺嘗輒止,不求真諦。有的人不管是讀書、實踐,都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既不精深也不廣博。還有一些人是應景式的學習,寫應景式的文章,講話也是應景式的講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讀一本書、一篇講話、一個文件、一部法律、一個理論,不求甚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握不到精神實質。有的人讀書真偽不辨,把謬誤當成真理,把真理當成謬誤。還有的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就怎麼信。所以,我們看問題,我們學習,要抓住精神實質,如若淺嘗輒止,不求真諦,怎麼能學到東西呢?現在,有些人見到只要是外國人寫的文章和書,就真偽不辨、“哈腰三尺”。長此以往,我們將向何方?
第四,裝點門面,投機取巧。有的人學習不是真想學、真要學,也不是為解決問題而學、學以致用,而是為學而學,為裝點門面而學,為賣弄而學。有的人既不下功夫又想出名,就東拼西湊、東抄西挪,湊成一個大雜燴,即變為“論文”,毫無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這是難以作為知識來豐富人生,難以作為鑰匙來開啟未來,難以作為理論來指導工作的。
第五,囫圇吞棗,食而不化。中國有句古話,死讀書、讀死書,結果是讀書死。讀書卻不知所云,就是讀死書。對過去的死記硬背、對西方的照抄照搬、對現實的茫然不知、對未來更是迷惑不解,這就是學而不思、學用脫節。書是讀了,還可以背幾句出來,但是不解其意、不明其究、不知其理,這是達不到讀書的目的的。
第六,瞎子摸魚,不循規律。現在是知識極其豐富的時代,我們要會辨別真理,有所選擇,遵循學習的規律,絕不能瞎子摸魚。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好壞怎麼下藥呢?比如鹿茸是補品,但如果大家都來吃鹿茸,吃了過後肯定有的人身體會更好,有的人會馬上流鼻血。這就是規律,學習也是如此。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再去學習。有的人表面上讀書很刻苦、肯鑽研,但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讀書不加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