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

General 更新 2025-01-19

怎樣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千秋大業,一個人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小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會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掌握社會規範的基本階段,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個社會上,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約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它是什麼?它就是道德。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而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毛澤東曾說:“青少年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可見對未成年人培養教育,事關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目前教育改革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小學生是基礎的基礎,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求知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新的教育改革步伐。思想落後則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所以作為教育者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了進一步搞好新時期的品德教育,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做到“打鐵還要本身硬”,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我們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教師本人品格的高尚有利於對學生言傳身教。 學生純潔得猶如一張白紙、好奇心強,極具模仿力,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神聖的,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模仿力極強而判斷力不強的小學生產生極大影響。小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處在初級階段,對教師的優點或缺點,都會機械的去模仿,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具體做法是:1、作為教師有時可能忽略一些細節,但對與學生來說,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可能是你的每一個眼色,每一句話上,甚至可能連你怎樣工作,怎樣和同事說話,對待學生的態度——所有的一切,只要學生在身邊,他們都會注意的到,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2、在樹立榜樣人物時,要結合他們的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他們的熱情,並引導學生把榜樣同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結合起來,在行動上加以落實。3、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時刻以優秀人物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蹟,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做到愛崗、敬業、勤業和品德高尚。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 二、教師對學生投入“真愛”,有利於學生“心靈”溝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必須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關鍵在於投入“真愛”。只有愛心打動學生,才能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關注學生。多觀察、多發現其特點,諸如好玩、好動、好奇心、喜歡成功、喜歡錶揚和自我表現,部分學生具有自卑封閉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師生關係融洽,與學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教育工作是“良心事業”,只有教師動真情,學生才能動真格;如:平時很怕讀書的小東,在一次讀書朗讀會上,經不住好友的慫恿,走上講臺,小聲而又慢地讀完一首古詩,不知道是誰帶頭鼓掌,頓時教室想起了熱烈的掌聲。就是這次掌聲,給予小東無窮的鼓勵,他不再害羞,從此,他大膽讀書了,勤於舉手回答問題了……因此,只有全面貫徹地深入瞭解學生心靈,才能做到全面調查,才能真正瞭解學生的一切。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抓住學生的思想傾向,分辨出外因或內因,針對原因對症下藥,做到方法正確,措施得當,講究實效,如此才能效果顯著。 三、教師對學生細緻耐心地進行說理,有利於讓學生心悅誠服。 對學生進......

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出現的內心體驗。它是建立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是產生道德信念的基礎,它能夠支配人對事物或行為是採取支持還是反對,是追求還是捨棄,是熱情幫助,還是漠然處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麼道德認識就很難轉變為道德行為。道德情感是一股無形的動力。中學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勝過理智,因此,激發道德情感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道德情感從形式上可以分為三類: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覺的道德情感、倫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認為:

1.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由於現在的青少年學生集體意識較為淡薄,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為此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重視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和條件。陶行知說過:“集體生活是青少年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青少年,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來實現的。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集體的事情主動參與意識、主人翁的意識,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積極為集體出力,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關心集體的活動,如:開展品德好差生“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帶動品德行為不良學生的轉變;還可以定期召開一些主題班隊會,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班會的內容、活動方式以及自己參與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集體活動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善於調動大家為集體出主意,為集體出力,為集體的問題分憂,另外,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負有適於他們的具體責任,這樣就能夠進而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成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並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與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健康向上、團結友愛、活潑和諧的集體中分不開的,從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可以較好的處理好它們的關係,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2.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每個學生在他即將走進一所學校時,腦海中就在想象、勾劃未見面的老師的模樣和自己今後的奮鬥目標。從他第一次見到老師開始,就把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就連老師的每一次裝扮,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的學生甚至在觀察的同時也會細心的模仿。教師自然就成了學生的榜樣。“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當一個教師的品行、風度、學識、人格和工作精神達到甚至超出了學生原有的想象時,學生對該教師的敬重、信服之心油然而生,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不僅是學生的楷模,更為日後師生間的相互溝通奠定了基礎。反之,當一個教師的種種形象達不到學生所想象的標準時,學生對該教師的信譽度隨即降低。教師在學生面前失去成信,那麼學生在該教師面前將會表現得更放肆、自負。這樣,今後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師生之間就很難達成共識,容易給思想教育帶來障礙,不僅難以達到滿意的思想教育效果,甚至還會使師生關係由淡薄逐步變得緊張,甚至形成對立。

3.增強學生榮譽感

一個團結、勤奮、向上的班集體,必須具有嚴肅而又活潑的班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在每一節班、團會課中,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幫助學生樹立......

如何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通過孩子們身上的故事就地說法(國學經典),或者通過歷史故事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社會生活常識﹑法律、

法規常識﹑學生日

常行為規範或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

通過幾年來的教育實踐,

談一

談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加強自身的修養,以德育人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如何去育人。

革命家、

教育家徐特立

說過:

“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養一定的人格,為一

定的社會服務。

”我認為教師只有加強自身修養以德育人,才能做好

德育工作。

(一)

、為人師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為人師表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中,要運用文明語言,動之

以情、曉之以理,成為學生的模範和表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我們要為孩子豎起榜樣,

以自己美好的心靈和言行影響孩子們的身心

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為人師表是教師在平時展現在學生面前所留下

的良好形象,如:看道操場上的塑料袋、食品袋、碎紙,拾起來放到

垃圾箱裡;為學生整理學習用品;天熱時問一聲熱不熱,天冷是問一

聲冷不冷。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

從而對他們起到

潛移默化的良好品德薰陶。

(二)

、用愛心進行愛的教育

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的核心內涵是一個“愛”字,即愛祖國、愛

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懂得愛,

教育學生會愛。

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首先要把自己作為

是學生的第二父母,

讓學生在離開家庭和父母時,

在教師面前體現出

父愛和母愛,即愛所有的學生,不管其家境如何,也不管學生是聰明

的還是遲滯的,

教師要把自己誠摯的愛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心田。

家庭

困難的、父母離異的、孤兒、學習差的學生更......

如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花費時間和精力講道理,擺事實。內容太多了。

班主任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引起重視。當然,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引起重視,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與認識的層面,而應該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班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關鍵場所,因此班主任老師要利用好班會時間,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那麼班主任老師應該怎樣才能充分的利用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班主任想要利用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並想要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本人認為班主任老師首先應該對整個學期的班會時間進行設計。很多班主任都認為,班會是處理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在班會上集中時間對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批評,實際上教師如果能夠轉變思維,不僅能夠使學生出現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還能夠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師在學期之始,可以對本學期每週班會的主題進行規劃,第一週可以對學生進行以“親情”為主題的班會,第二週可以對學生進行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這樣通過班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學生進行薰陶較之於班主任在班會上對學生進行批評,更能夠使學生改正錯誤。因此,班主任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班會時間。

二、班主任要以自身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

德育在於薰陶學生的思想情感,只有學生的思想情感及言行舉止向好的方面發生轉變,才真正達到了德育的目的。在實際的教學中,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一些有特點的途徑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然而班主任老師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班主任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負責,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生活等多個方面引起重視,以便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到學習中來。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也使得班主任較之於其他任課教師,對學生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不管處於哪一階段的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班主任老師的行為舉止直接影響到學生。如果班主任老師言行得體,舉止大方,無形中就達到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使學生的行為舉止也更加得體。為了通過班主任自身更好的影響學生,需要班主任老師注重提升自身的修養,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為學生做好表率。

三、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班主任既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的重任,同時也是學生的任課教師,因此,班主任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還要對課堂教學引起重視,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管班主任老師講授哪一門學科,都能夠通過學科教學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目的,那麼在實際的教學中,班主任老師該如何通過知識點的講解,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目的呢?本人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將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過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夠使學生在收穫知識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感悟,進而使學生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除了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滲透,發揮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獨立性外,也是有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班主任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為學生留出更多進行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通過個人的努力去獲取知識,在學生通過個人努力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會有更多的感悟,進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班主任能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途徑有很多種,除了班主任提高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意識......

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過程中實施獎勵與懲罰

阿城實驗小學 朱錫慧實驗和經驗都表明,表揚與批評對學生的學習和品行都有明顯的強化作用。 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上進心,消除學生的不良行為。但是,如果教師不懂得表揚與批評的心理學原則,濫用此法,不僅會失去這一方法應有的積極作用,甚至還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因此,闡明表揚與批評的心理學原則,對教育工作者正確而有效地施教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性原則使用表揚與批評的目的,是要學生髮揚優點,克服缺點,辨明是非,分清善惡,從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但在現實中,有的教師背離發展性原則,不是從教育和發展的高度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而是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還有教師把學生當作“氣容器”,借批評發洩自己的怨氣。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從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前提出發進行表揚和批評,尤其在批評學生時,更要注意發展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這是指表揚和批評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誇大,不縮小,一是一,二是二。不論是對學生的肯定還是否定,都要力求客觀公正、恰如其分,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情況。過分的表揚會使學生滋長驕傲自滿情緒,只見其優點,不見其缺點;只能聽正面意見,不能聽反面意見,長期下去就會影響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表揚過多就會失去其效用,即使教師表揚的學生確實表現不錯,結果也會使大家反而覺得乏味;重複、頻繁的表揚還可能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被表揚的學生反而成了眾矢之的,過於被孤立的境地。 最近兩年,中小學大力提倡激勵教育,賞識教育,無批評式教育,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懲罰”越來越不被認可,惟恐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個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有違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如果學生通過教育最終成為體魄強健,心理健康,知識淵博,具有創造能力的人,那麼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實現了。在迷個成長的過程中,學生們難免犯錯誤,特別是中小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自控力不強,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犯了錯誤 是很正常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感到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的教育。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長和老師紛紛“賞識教育”。其實,賞識教育並不能包治百病。另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雖然常聽到父母教育他們要互相幫助,但這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要概念,並沒有真正的行動。試想,如果用“賞識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現都優異的“好孩子”,過度地誇獎和賞識他們,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誇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物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種表面上的誇獎。過分“賞識”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錯誤,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實施“懲罰”,嚴格管教,是必要的。

如何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功,起關鍵作用的是智力因素及正在引起全球學術界和讀者廣泛關注的情緒智能因素。在心理學中,智力程度、情緒能力水平的高低被稱為智商(IQ)和情商(EQ)。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對於群居生靈——人類,僅僅強調IQ和EQ對人生的影響是遠遠不夠的,道德智商(MQ)也是一個人建功立業、為人敬仰的根本因素。

MQ所反映的是一個的人格與品行,關注“給予”與“付出”,是一種精神高度指數。如果把IQ和EQ分別比做兩條腿,那麼MQ則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腦袋與兩條腿相協調才能構成穩定的人生支點。

MQ不是人生來就具備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培養形成的,那麼應如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呢?要進行道德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作用。

一、加強學科滲透,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

學生在校時間的80%是在課堂上,因此,課堂是德育滲透的主陣地。所有的任課教師都應充分利用這一陣地,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1.思想政治課以心理品質教育為主線,通過教材內容的傳授和教師對學生生活事例的分析引導,使學生懂得心理品質修養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主動培養自我要求、自我約束的能力和習慣,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2.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應根據本學科特點,通過語言、形象分析與欣賞等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接受美的薰陶和感染,從而實現對其思想進行教育的目的。

3.英語教學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從談英語的重要性入手。啟發學生用為祖國學好英語的實際行動表達對祖國的熱愛。(2)從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入手。英語課本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在教學中,可利用這一點,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社會公德、文明守紀、環保意識教育。(3)從課外輔導入手。通過教唱外語歌曲、做遊戲、課外閱讀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營造綠色家庭環境,發揮家庭育人作用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所謂“綠色家庭教育環境”是指自然、科學、民主、寬鬆的家庭教育氛圍。主要包括:

1.空間。家庭教育環境應該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個方面。良好的軟件環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首先是健康的家庭環境。整個家庭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高度的社會主義責任感,每個家庭成員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其次是高尚的家庭道德水平。再次是民族平等氣氛。家庭成員彼此默契、互相尊重、互相諒解。

2.語言。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人會朝著人們期待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要注意語言的淨化、美化,充分相信子女,經常告訴他們,他們是最好的、最棒的,學會欣賞學生,學會尋找和發展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始終在自信、充滿希望的“綠色語言”中健康成長。

3.行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是無言的規範,對子女的影響勝過千言萬語。美國伊利斯高級中學督學蓋瑞·菲爾茲指出:“促使青少年遠離毒品的首要原因是懼怕自己的不良行為會導致父母的失望和傷心。”而一名父親則指出:“為你的孩子提供一個可以對毒品說不的藉口是大有裨益的,他們會對同伴說:‘我也想去嚐嚐,我和你們一樣想酷一下,但是我的父母卻是一對地地道道的‘怪人’。”這個“怪人”具備良好行為,是“身教重於言教”之“身教”。

4.思想。每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等都是不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儘早發現孩子的特長並加以培養,使其成長。好的家庭教育是行雲,是流水,是春風,是細雨,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如何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可以給孩子講講一些小故事或者案例。

乾洲教師培訓10月份有個關於德育教育的培訓在蘇州舉辦,你可以搜搜qzjykj的微信看看,能看到相關的內容。

再告訴你一個小故事,有關德育方面的。

一個小故事,就可能表達某個人的德育程度。可能在不經意的一瞬間就會透露一個人品質的高低上下。今天,我在樓道里看見了不經意的一幕,卻從中讓我懂得了德育。

晚上,我走在樓道里,聽見有“嘩嘩”的掃地聲,我沒在意。不一會兒,我看見一個大約十五多歲的姐姐,正在用心地掃著地。她看見了我,對我說:“小妹妹,你好!”我們雖然素不相識,但她以她的品質吸引了我,我也高興的回了一句:“姐姐好”

我進到家裡,爸爸問我:“門口誰在說話?”我說:“一個姐姐,正在掃地。好像是鄰居吧!”

爸爸走出來對那個姐姐說:“你好呀,你是這兒的嗎?”那個姐姐回答道:“是呀,我是三樓的。”爸爸說道:“你真是好人,雖然只是普通居民,但還是來打掃。這兒雖不是你的家,但還是像家一樣的來清潔它。你真是好人。”說完爸爸便關上門,轉身走進家。

關上門,我對爸爸說:“像這種懂得環保,還樂於助人的居民越來越少了。儘管她只有十幾歲的年齡,卻懂得幫助別人,真是好人呀。 ”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著這樣的品格,那我們的家園一定會更加美好!

如何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網絡對中小學生德育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網絡的開發和應用日趨提高,複雜化、多元化、商業化日益加強,網絡越來越成為科技、文化、教育等傳播的重要載體,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它給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使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通過互聯網進行聯繫。當前的網絡已成為一個吸納、承載人類生活、生產的大平臺,它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無可比擬的信息容量,極大地推進當前物質文明,同時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尤其是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網絡對德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網絡使當前的德育工作的社會化程度得到非常明顯的提高,網絡的普及推動了對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的普及。二是網絡使我們瞭解到更為真實的中小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這些動態,教育者能有效地對中小學生進行相關的德育教育,從而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三是網絡世界大容量的信息豐富了當今德育教育的素材;網絡傳播的多媒體(文字、畫面、聲音等)特性,豐富多彩的手段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可以使得教育更具有時效性。因此,我個人認為,首先,網絡有利於級解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讓中小學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其次是網絡有助於激發中小學生的求知慾和增強自信心,再次是網絡的出現為中小學生的成長髮展更多地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它充實了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更多樣化,因而也給當前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網絡經過德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網絡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增多了信息量;網絡促進了德育手段的現代化,實現了多媒體交流;網絡使德育超越了時空的侷限,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網絡消除了面對面可能產生的心理壓力和存在的顧慮,能夠了解中學生的真實思想,有利於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總之,網絡正在成為繼學校、課堂、家庭、社區、社會之後的第五大重要的德育陣地,所以,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互聯網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提出了:“計算機聯網作為開放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在網絡化信息時代,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給德育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步跟進網絡,讓網絡更好地為我們的德育教育服務,為德育現代化服務,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誠然,網絡對德育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但是,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網絡在給人們帶來文明、便利和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據統計,互聯網上的信息80%以上來自美國,其主導價值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利己主義等。而且互聯網常常成為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文化侵蝕,毒害我國青少年的首選的廉價的最便利的工具之一。所以,網絡對我國青少年的德育的消極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網絡的特點又使其對中小學生具有魔力般的吸引力。有數據表明,中小學生已成為我國網民的重要主體,也成為各種網吧的常客。他們一旦迷戀上網,很容易痴迷成癮,深受其害而不不能自拔,所以,正確看待網絡對德育和中小學生的消極影響,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網絡,是當今我們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那麼,網絡對德育的消極影響也就是指網絡的負面影響:一是網絡上信息良莠不齊,可能使一些中小學生失去理性思維,迷失方向,深受其害。二是網絡的開放與封閉及虛擬的現實間的兩種象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三是西方網絡思想文化的侵蝕,扭曲了中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會使中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弱化,......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
如何對數據進行歸一化?
如何對文件進行加密?
如何對客戶進行管理?
大學生如何對待生命?
攜程旅行如何買學生票?
老師如何為學生寫評語?
如何讓學生怕老師?
如何和學生打成一片?
課堂上如何和學生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