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單位怎麼稱呼?
皇宮稱呼請問皇宮裡的人都怎麼稱呼,入公主格格稱太后
1.皇帝稱呼后妃為其封號;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和格格、貝勒、阿哥是他們的名字。 2.皇后稱呼妃嬪為其封號;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和格格、貝勒、阿哥是他們的名字。 3.后妃稱呼皇帝皇后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級別低的后妃為封號,也可稱呼妹妹;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自己的兒女是他們的名字;稱呼長公主、其他公主、阿哥和格格、貝勒為其封號。 4.王爺王妃稱呼皇帝后妃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阿哥為其封號;稱呼自己的兒子女兒是他們的名字;稱呼其他格格、貝勒為其封號。 4.長公主稱呼皇帝為皇兄,稱呼皇后為皇嫂,稱呼其他妃嬪和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公主、格格、阿哥、貝勒是他們的名字。 5.公主、阿哥是皇帝的兒女(親生和收養的)。稱呼皇帝、皇后為“皇阿瑪,皇額娘”,稱呼生母為“額娘”,稱呼其他嬪妃為“××娘娘”;稱呼長公主為“皇姑”或“姑姑”;稱呼王爺王妃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年齡大的公主、阿哥為姐姐、哥哥,比自己小的公主、阿哥為妹妹、弟弟或直接稱呼名字;稱呼比自己大的格格、貝勒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小的格格、貝勒為其名字。 6.格格、貝勒是王爺的兒女。稱呼帝后為其封號;稱呼自己的父母為“阿瑪,額娘”;稱呼其他王爺為其封號;稱呼長公主、公主、阿哥為其封號;稱呼比自己大的非同父阿哥、格格為其封號;稱號比自己小的非同父阿哥、格格為其名字。 回答者: yanwenruimiao | 二級 | 2011-2-6 22:01 | 檢舉 貴人以下(包括貴人),見皇上、太后、皇后等,一律自稱“奴婢; 貴人以上(不包括貴人)、皇后以下(包括皇后),一律自稱“我”; 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律自稱“哀家” 太監、公公,自稱“雜家”、“奴才”; 宮女,一說自稱“奴婢”,一說稱“奴才”; 滿族臣子,見皇上等比自己高職位人士自稱“奴才”、同等職位稱“我”、低職位,則自稱“本官”; 漢族臣子,見皇上等比自己高職位人士自稱“臣”或“微臣”,同等職位稱“我”、低職位,則自稱“本官”; 王爺,自稱“本藩” 皇上,自稱“朕”
皇公主怎麼稱呼側後
現在很多古代小說和電視中的人稱都是隨手亂用,比如喜歡讓皇后和嬪妃自稱為“臣妾”,庶出的皇子公主稱自己的生母為“母妃”,殊不知在古代人眼裡,臣妾指的是奴隸,母妃更是不僅直到明清才出現,而且只是書面用語並非當面稱呼。
古代妻妾之別有如天淵,早在戰國時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妾合買者,以其賤同公物也。”《唐律》中也明確規定“妾通買賣”,納妾時給予的財物被稱為“買妾之資”。而妻妾之別不僅在民間涇渭分明,在皇宮中也同樣毫不例外。比如晉武帝的寵妃胡芳得寵到了有著“亞後”的待遇,但她的父親胡奮在遇見皇后楊豔的父親時,仍舊只能恭恭敬敬地說道:“我的女兒不過是給你的女兒做婢女的。”再比如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在後宮中的待遇都一切如同皇后了,但一個小小的從六品下的侍御史照樣敢在提到武惠妃時毫不客氣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執巾櫛者也”,直接對皇帝說你心愛的女人不過就是一個伺候你的下人。
不僅在世人眼裡小妾的身份是如此不上了檯面,小妾所生的庶子甚至都沒資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唐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隨唐太宗先後滅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立下赫赫戰功,但就因為和嫡兄搶著安葬父親的小妾自己的生母,被法司彈劾並受到了除名這樣嚴重的懲罰。
也正因為小妾自身地位低下,小妾所生的子女自然不能以出身卑賤的生母為母,只能尊嫡母為母。所以《紅樓夢》中的探春與賈環因為是賈政的小妾趙姨娘所出,只能稱生母趙姨娘為姨,而稱嫡母王夫人為母親,探春更是直言道,王夫人的兄長王子騰才是她的舅舅,趙姨娘的兄弟算她哪門子舅舅。
中國古代嫡庶分明,嫡庶之間的差距很大,不只是民間百姓的庶出子女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阿姨,就算是在皇室中,庶出的皇子也同樣只能稱生母為姨——無論生母在後宮中的品級有多高。
《南史·齊武帝諸子》中就有記載,“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竟齋不萎。’”
《南史·齊宗室》同樣記載道:“鈞字宣禮,年五歲,所生區貴人病,便加慘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
按南齊後宮制度,貴人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為正二品的九嬪,區貴人、阮淑媛在後宮的品級很高,而蕭鈞和蕭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為是庶出,所以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為阿姨。
所以清人在《稱謂錄》中總結道:姨 《南史·齊宗室傳》:“衡陽王鈞五歲時,所生母區貴人病,便悲慼,左右以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又,晉安王子懋母阮淑媛病危,有獻蓮花供佛者,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案:今人多稱本生之妾母曰姨,蓋其由來已久矣。
那麼電視劇和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母妃這一稱呼究竟源自於哪個朝代呢?《明史·禮志》給出了答案:“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後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曾在詔書中稱康熙的宜妃等嬪妃為母妃,然而母妃這一稱呼也只見載於書面用語,庶出皇子對生母的當面稱呼仍舊不存在母妃這一稱。所以只要不是丈夫的正妻,只要是個小妾,那麼窮其一生都沒資格被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喊一聲娘。正因為有著這樣有違人倫天性的制度,所以無論是平頭百姓家的小妾還是皇宮中盛寵一時的嬪妃,只要一日坐不上正妻之位,就一輩子也聽不到親生兒女喊自已一聲母親。
身處如此泯滅人性的制度之下,庶子對自己生母是生不能稱呼為母,死不能為之安葬。如果庶子孝順,和生母的感情深厚,這對母子來說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較涼薄......
怎樣稱呼比我大的女同事啊
姓氏+姐
宮鬥裡,平常的公主對宮裡的人該怎麼叫,比如對皇后皇上怎麼叫,看見
稱呼、請安方式
1:【正三品,稱娘娘(有夫人皆稱夫人) 對下自稱本宮 對上自稱臣妾】
2:【正三品以上,稱呼妃子,對下自稱本宮,對上自稱臣妾】
3:【從三品到從五品,稱呼嬪妃,對下稱本位,對上稱臣妾
4:【正六品到正八品以上妃嬪 稱嬪主 對下自稱本嬪 對上自稱嬪妾】
5:【從八品以下妃嬪 稱姬小主 對下自稱本姬 對上自稱姬妾】
6:【秀女 稱小主 自稱本名】
7:【對皇后、皇貴妃行禮:高呼千歲 萬福金安 所有人需叩首行跪地禮【稱娘娘】
8:【對從一品以上的后妃行禮:高呼千歲 萬福金安 所有人需叩首行跪禮【稱娘娘】
9:【對正三品以上的后妃行禮:從五品以上的可福身 從五品以下的叩首 行跪禮 可呼吉祥 安好 給XX請安 萬福 金安 【稱娘娘】
10:【對正五品以上的后妃行禮:正七品以上的可福身不必叩首 以下的叩首請安 呼吉祥 安好 給XX請安、見過XXX【稱呼嬪主】
11:【給正八品以上的后妃行禮 只可福身呼吉祥 安好 給XX請安、見過XXX【稱呼嬪貴人】
12:【給從十一品以上的后妃行禮 福身問安 【稱呼姬小主】
13:【只有從七品以下的后妃見了公主皇子王爺需行禮 見了從二品以上姑姑需行禮】
14:【低位在與高位說話時 要完整的稱呼XX嬪主XX娘娘、不可直呼其位分、再回答高位問話時要說,回XXX的話】
帝姬、皇子稱呼:
稱呼從八品以下后妃 可直呼其名或者位分 不必行禮、
稱呼正八品以上正六品以下的妃嬪(稱呼x姨娘或(xx姨娘)、需行點頭禮)
稱呼從五品以上從三品以下的妃子(稱呼X姨娘或(xx姨娘)、需行俯身禮)
稱呼正三品以上(包括正三品的妃子)【稱呼X母妃 稱呼皇后為母后 需行跪禮】
稱呼生母為母妃、行跪禮。
王妃稱呼皇上為皇上或跟著王爺叫
王妃稱呼皇上的妃子為妃子的封號
王妃一般是和王爺一樣的,所以看到比自己品階高的都要請安
按自己的品階穿衣,一般要看宮鬥群的群規,淡色系的 圖案只要不是龍鳳的都行。
首飾的話也同上,一般的話玉釵,珠釵就ok。
1:皇后可穿著明黃色 硃紅色服裝 身紋九鳳 可佩戴九尾鳳簪 流蘇十八件並以祥雲修飾 器物顏色 質地不限 。可挽鳳髻 如、朝鳳髻、鳳仙髻、靈凰髻...
2:正一品可穿著紫色 黃色 紅色服裝(注:紫色可為主色,但黃、紅兩色需為偏色,如淺黃、秋葉黃、棗紅等) 可佩戴七尾鳳簪以祥雲為修飾 器物質地不限 可佩戴長流蘇(可佩戴兩邊), 正一品妃流蘇14件 (流蘇佩飾乃身份的象徵可挽芙蓉髻、朝月髻等花髻)
3:從一品可穿著紫色、黃色、紅色(除正黃、正紅外的服裝)(注:紫色可為正色,但黃、紅兩色需為偏色,如淺黃、秋葉黃、棗紅等) 可佩戴五尾鳳簪以祥雲為修飾 器物顏色可為黃、紅、紫色 質地不限 可佩戴金步搖 長流蘇六件(可佩戴兩邊)可挽芙蓉髻、朝月髻等花髻.
4:正二品至正三品可穿著(除正黃、正紅、正紫、以外顏色的服裝) 可佩戴金步搖 器物顏色可為除正黃、正紅、正紫色以外 質地不限 可佩戴垂至肩膀流蘇共四件(可佩戴兩邊)可挽飛月髻、逐月髻等
5:從三品至正五品可穿著(除正黃、正紅、正紫、以外顏色的服裝)可佩戴銀步搖 器物顏色不可為黃、紅色、正紫 質地不限可佩戴垂至肩膀流蘇共兩件(只可佩戴一邊)可挽飛月髻、逐月髻等
6:從五品至正七品可穿著(除黃、紅、紫、的衣服) 可佩戴玉步搖 器物除黃 紅 紫 外的顏色 可為寶石質地可佩戴垂至耳垂流蘇共兩件(可佩戴兩邊)可挽......
古歐洲的公主怎樣與別國皇室打招呼,怎樣稱呼他們
在正式場合,都是以頭銜為稱呼,爵位、領地名稱、封號、榮譽稱號等等,這種東西幾乎每個貴族都有,做介紹時要全用上,所以很長很長...
打招呼時用簡稱,一般是根據場合來選擇的,使用適合當前場合的最尊貴的那一個頭銜。
例如一位國王,他既是某某國的王,也是另一片伯爵領的擁有者,又是某個自治城鎮的保護人,還有自封的綽號。(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那麼,在一般情況下,簡稱就是使用某某國王。
如果對方是一位皇子,如何他擁有自己的封地和爵位(這很平常),那就不能稱呼其為某某皇子,要用領地名稱或者爵位當稱呼。
古代公主叫後宮妃子什麼
自稱:
皇太后、皇太妃自稱:哀家
皇后自稱:本宮
後宮嬪妃在皇太妃、其他比自己先來的嬪妃面前自稱為:臣妾
嬪妃以下的妃子自稱:自已的名字或封號
皇子/阿哥/公主/格格自稱:本皇子/阿哥/公主/格格
王爺/小王爺自稱:本王
福晉自稱:本福晉
郡主自稱:本郡主
【關於稱呼,嬪妃篇】
公主、皇子叫你姨娘,你管長公主叫姐姐,管御妹叫妹妹,管太公主叫姑姑,管其他比你等級高的嬪妃叫姐姐,比你等級低的你叫妹妹,管太妃叫姨娘,管太后稱額娘,至於其他人,一律稱為“**娘娘”。
【關於稱呼,公主、皇子篇】
稱呼自己的母親為額娘、母后,管其他嬪妃叫姨娘,管太公主叫太姑姑,管比自己等級低的叫妹妹,等級高的叫姐姐,或直呼其名,管御妹、長公主叫姑姑。
管王爺叫皇叔,叫福晉為嬸嬸。
稱世子、郡主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關於稱呼,郡主、世子、少公主篇】
叫皇上為皇上,稱呼嬪妃、長公主、太公主為娘娘、殿下,叫公主、皇子為表姐、表哥,如果親近還可以直呼其名。
叫自己的父母為父王(阿瑪)、額娘。
少公主前面與郡主、世子相同,但對公主、皇子直呼其名。
對其他成員用尊稱。
遼國的官職怎麼稱呼?
沒有遼代,但是有遼國,是北宋時候的,射鵰英雄傳裡面的簫峰就作了遼國的南院大王。
政治制度
遼太宗時期,統治地區西至流沙,東至黑龍江流域及原屬渤海的地區,北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部包括燕雲十六州地。建都在潢河流域的上京。以上京為中心的契丹舊地和西北各遊牧部落居地,實行奴隸制的統治。東部地區滅渤海後仍實行原有的封建制。南部燕雲十六州地,則繼續實行漢人傳統的封建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由此形成為西部、東部以及南部三個不同的區域。在這三個區域內居住著不同的民族,實行不同的制度,統一於遼朝的統治之下,因而其統治制度具有許多特點。遼朝制度在太祖、太宗和世宗時逐步建立。遼聖宗時都中京,各項制度也有所改革。
斡魯朵制 斡魯朵原義為帳幕。遼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魯朵,並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奴隸和州縣,構成獨立的經濟軍事單位。斡魯朵領有的奴隸和財產,為皇帝個人私有,死後由家族後代所繼承。帝后斡魯朵有著帳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隸為著帳戶,為皇族宮帳服役。斡魯朵還領有“瓦里”,奴役契丹奴隸,從事狩獵和手工業生產。一批自西北遊牧部落俘降的奴隸也隸屬於斡魯朵宮帳。遼聖宗時,大批解放奴隸成為部民和獨立的部族。遼朝皇帝設契丹、漢人諸行宮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魯朵所屬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漢人和渤海人等事務。
頭下制 帝后以下的貴族俘擄的漢人、渤海人奴隸,在契丹本土建立州縣寨堡,從事農業生產,稱為“頭下”或“投下”(見頭下軍州)。皇室(諸王、公主)和後族(國舅)所領有的頭下,許創立州城。其他貴族不得建立城郭,但也領有自己的頭下。頭下軍州的屬戶,多數是稱為部曲的依附農民和依附牧民,少數是奴隸。
捺鉢 遼朝在建立城市後,皇族仍保持漁獵騎射的傳統。皇帝在四季出外遊獵,其行在稱為捺鉢。遼聖宗以後,四時捺鉢各有固定地點,形成制度。春捺鉢在長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捕鵝,又在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鉤魚。夏捺鉢在永安山或炭山放鷹。秋捺鉢在慶州(今遼寧林西縣北)射鹿。冬捺鉢在永州(今遼寧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匯合處)獵虎。皇帝出獵時,朝中官員隨行。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鉢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捺鉢成為政治活動的中心。
樞密院 遼太祖時,自領兵馬作戰,次子耶律德光(遼太宗)綜理軍務,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遼太宗滅後晉,沿晉制設樞密使管領漢人兵馬。遼世宗奪得皇位,囚禁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李胡,因採漢人制度,設契丹樞密使,以統領契丹兵馬。契丹樞密院又稱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稱南樞密院。北、南樞密使參預國政,聽決獄訟。遼聖宗時,韓德讓兼領北、南兩樞密使,綜理軍政,成為皇帝以下最高的執政者。此後,漢人官員可任北院樞密使,契丹官員也可任南院樞密使。北南樞密院於樞密使以下,設有知樞密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副使事等官職。
中央官制 契丹以東向為尚,皇帝宮帳座西向東,官員分列宮帳兩側,因此官職都分稱北、南。遼朝中樞官制分為北面官與南面官兩大系統。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漢人事務,即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制仍保存著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跡。職名多源於突厥、回紇,建國後又採用漢人官制的某些職名。部落聯盟時期的最高官職稱“于越”。建國後仍保留這一稱謂,但不實際任事,成為皇帝以下最為顯貴的尊稱。遼世宗以後,北院樞密使是最高的軍事行政官員。契丹遙輦氏八部原以迭剌、乙室兩兄弟部落最強大。建國後,將八部居民分別編組為以迭剌、乙室兩部為核心的兩大集團,分設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管理政務。兩府宰相分別由後族和皇族充任。皇族從出的迭剌部,遼太祖時分設為五院、六院兩部,首領稱“大王”。北、南院大王成為僅次於北......
古代公主死了怎麼說?
帝王: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駕、千秋、百歲 。
諸侯或相當於諸侯的封國國君飢封爵王侯、公主,以及貴妃,公卿大臣之死
稱: 薨、薨落、薨奄、薨歿、薨殂、薨背、薨逝、薨謝。
薨 hōng
格格與公主有什麼區別?格格的另一半是否成為阿哥?公主的另一半稱為額夫?
■公主 中國古代諸侯、帝王女兒的稱謂。周代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漢代皇帝女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之姑稱大長公主。其後歷代沿用。清代,稱中宮之女為固倫公主,稱妃嬪之女為和碩公主。古代天子嫁女,不由自己主婚,而用諸侯(同姓的)主婚,叫做公主,公主的稱呼即由此而來。唐代仍然由親王主婚。宋代以後,天子自己主持女兒婚事,公主出嫁稱下嫁,公主嫁夫,夫婿稱駙馬。公主的待遇視同親王,禮儀、服飾都有一定的規制。天子嫁女,往往是一種政治活動,公主和親之事,史不絕書。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促進了唐與吐蕃的友好往來。公主參與政事的也不為少見,如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漢族稱公主,滿族稱格格。 ■貝勒 中國清代貴族爵位名。全稱多羅貝勒。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統稱為八和碩貝勒 。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號後金,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 、侄阿敏為二貝勒 、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共同聽政,其地位尊於其他貝勒。史稱四大貝勒。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極即位後,廢除四大貝勒共理政務的舊制,建立貴族封爵制度。以後,逐漸形成12級封爵制。貝勒在親王、郡王之下,其名號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太宗崇德年以前的貝勒,實即後來的親王。受封者皆為宗室、覺羅及其他八旗貴族。有世襲、恩封、功封和考封等獲取途徑。歸附清朝的蒙古貴族亦實行此封爵制,在親王、郡王下置貝勒爵。 ■八旗制度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徵,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 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
古代皇帝的老師叫什麼?皇帝本人怎麼稱呼他的老師?公主和皇子的老師又分別叫什麼?怎麼稱呼呢?10'
皇帝老師一般尊稱帝師,但不是正式稱謂。天地君親師,君在前,師在後。當了皇帝就是老大了,只能叫輔佐,不能教導了,也就沒有老師了。怎麼叫就看皇帝了,高興了叫老師什麼的,不高興了廷杖,殺頭,抄家滅族也不是不可能的。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這些都是太子的老師,等太子即位以後可能被尊稱帝師,但是帝師並不只是指這些人,帝師,有兩個意思,一是國家宗教的最高領袖,例如八思巴為元朝忽必烈時期的帝師。二是皇太子的老師,例如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師。此外,封建時代皇帝敬贈智博功高德隆之臣也有稱帝師的,如明朝開國謀臣劉基就被賜稱帝師。
侍讀是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也有備皇帝顧問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