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箸的意思?
箸的意思是什麼
箸
zhù
(1) ㄓㄨˋ
(2) 筷子。
(3) 一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
(4) 古同“著”,明顯。
(5) 鄭碼:MBM,U:7BB8,GBK:F3E7
(6) 筆畫數:14,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2132511
詳細註解
--------------------------------------------------------------------------------
箸
筯
zhù
〔名〕
(1) (形聲。從竹,者聲。本義:筷子。又作“筯”) 同本義 [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禮記·曲禮》。注:“今人或謂箸為梜。”
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難》
輟箸嘆曰。——清·周容《芋老人傳》
(2) 又
亦輟箸曰。
(3) 又
獨一箸間。
(4) 又如:長箸(較長的筷子);箸長碗短(比喻餐具凌亂不齊);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詞性變化
--------------------------------------------------------------------------------
箸
zhù
〔動〕
(1) 通“著”。顯明;顯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強國》
致忠信,箸仁義。——《荀子·王霸》
(2) 撰寫,寫作。後作“著” [write]
箸《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後漢書》
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史記》
(3) 又如:箸錄(記載;記錄);箸論(著作,論述);箸撰(撰述;寫成的作品)。
箸還有一意
箸是古代中國象棋中的一枚棋子
箸(筷子)
古人稱筷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讀拾得錄(一三一)》),漢代張良借箸為籌(《夜讀拾得錄(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一下箸為錢二十八千”(《夜讀拾得錄(五十一)》),兩千年間一直沿用。據說,到明代才逐漸稱呼筷子。如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吳中民間俗諱,因箸,同住音,行舟諱言“住”,所以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後,一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快,李豫離在《推篷寤語》中說:“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舊著已經談論很多。而從考古資料提供的兩點信息,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為對古人用筷的進一步瞭解。
一是筷子最初的器形,為兩頭粗細一樣。先秦時期的箸,上下一般粗細,分不出手握的筷頭和夾食的筷足。如雲南大波那木槨墓出土的銅筷,整體圓柱形。湖北雲夢大汶頭一號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都屬於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兩端粗細一樣。到了漢代後期,才出現首粗足細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徑一般在0.4釐米左右,最粗不超過0.6釐米,比今日用筷要細。這是因為古人的箸用來夾羹湯中的菜。《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異名),其無菜者不用梜。”夾羹內之菜,沒有過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夾大塊食物,因而徑細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講究清潔。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裝盒,箸皆盛放於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紀湖北江陵和雲夢的漢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齊地裝在竹筒內。這個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冊內,記此名稱。飯後洗滌乾淨的箸,不能亂扔亂放,要放進箸筒,不受髒汙。既簡便,又衛生。......
箸的意思
筷子
投著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撂下筷子。
P.S.
行路難
李白
金樽(zūn)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xiū)直萬錢。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sè)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說:雪暗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qí)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jì)滄海。
註釋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古樂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變行路難,內容多寫社會道途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後鮑照擬作為多。
直:古時通"值"。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鬥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美的菜餚。羞:通“饈”,佳餚,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價錢。
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
塞:堵塞。太行:太行山,現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雪滿山,一作“雪暗天”。詳細說明:根據《平水韻》來看,這裡一句的“川”和下一句的“邊”都是屬於下平一先,而“山”屬於上平十五刪。而“天”才是同在下平一先中的字。《平水韻》是後人總結唐人的用韻,總結的時候不可能把”山“這樣的常見字放錯位置,更不可能忽略這篇李白的名篇。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詩人藉此表明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多歧路,今安在:岔道這麼多,如今身在何處?歧:一作“岐”,岔路。今安在:意思是今後欲何往。安:哪裡。
長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雲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雲霧之中。濟:渡過。滄海:大海。
社:古二十五家為一社。雉:野雞。
彈劍:戰國時齊公子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曾屢次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
賈生:洛陽賈誼,曾上書漢文帝,勸其改制興禮,受時大臣反對。
擁篲:燕昭王親自掃路,恐灰塵飛揚,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折節:一作“折腰”。
歸去來:指隱居。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首陽蕨:《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於首陽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誤以為一。
含光混世貴無名:此句言不露鋒芒,隨世俯仰之意。《高士傳》:巢父謂許由曰:“何不隱汝形,藏汝光?”
自古賢達人:鮑照《擬行路難》:“自古聖賢盡貧賤”。功成不退皆殞身:《史記·蔡澤列傳》:“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吳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於身?”
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又見《國語·吳語》。
陸機雄才豈自保:《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於軍中,臨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李斯稅駕苦不早:李斯,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後被殺。《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喟然嘆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
箸的意思
您好
做名詞:代指筷子
做動詞:1) 通“著”。顯明;顯示
(2) 撰寫,寫作。後作“著”
(3) 又如:箸錄(記載;記錄);箸論(著作,論述);箸撰(撰述;寫成的作品)
看得懂吧,看得懂,就採納吧,謝謝
小箸是什麼意思
箸 zhù (1) ㄓㄨˋ (2) 筷子。 (3) 一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 (4) 古同“著”,明顯。 (5) 鄭碼:MBM,U:7BB8,GBK:F3E7 (6) 筆畫數:14,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2132511 詳細註解 -------------------------------------------------------------------------------- 箸 筯 zhù 〔名〕 (1) (形聲。從竹,者聲。本義:筷子。又作“筯”) 同本義 [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禮記·曲禮》。注:“今人或謂箸為梜。” 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難》 輟箸嘆曰。——清·周容《芋老人傳》 (2) 又 亦輟箸曰。 (3) 又 獨一箸間。 (4) 又如:長箸(較長的筷子);箸長碗短(比喻餐具凌亂不齊);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詞性變化 -------------------------------------------------------------------------------- 箸 zhù 〔動〕 (1) 通“著”。顯明;顯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強國》 致忠信,箸仁義。——《荀子·王霸》 (2) 撰寫,寫作。後作“著” [write] 箸《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後漢書》 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史記》 (3) 又如:箸錄(記載;記錄);箸論(著作,論述);箸撰(撰述;寫成的作品)。 箸還有一意 箸是古代中國象棋中的一枚棋子 箸(筷子) 古人稱筷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讀拾得錄(一三一)》),漢代張良借箸為籌(《夜讀拾得錄(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一下箸為錢二十八千”(《夜讀拾得錄(五十一)》),兩千年間一直沿用。據說,到明代才逐漸稱呼筷子。如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吳中民間俗諱,因箸,同住音,行舟諱言“住”,所以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後,一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快,李豫離在《推篷寤語》中說:“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舊著已經談論很多。而從考古資料提供的兩點信息,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為對古人用筷的進一步瞭解。 一是筷子最初的器形,為兩頭粗細一樣。先秦時期的箸,上下一般粗細,分不出手握的筷頭和夾食的筷足。如雲南大波那木槨墓出土的銅筷,整體圓柱形。湖北雲夢大汶頭一號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都屬於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兩端粗細一樣。到了漢代後期,才出現首粗足細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徑一般在0.4釐米左右,最粗不超過0.6釐米,比今日用筷要細。這是因為古人的箸用來夾羹湯中的菜。《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異名),其無菜者不用梜。”夾羹內之菜,沒有過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夾大塊食物,因而徑細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講究清潔。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裝盒,箸皆盛放於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紀湖北江陵和雲夢的漢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齊地裝在竹筒內。這個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冊內,記此名稱。飯後洗滌乾淨的箸,不能亂扔亂放,要放進箸筒,不受髒汙。既簡便,又衛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的胸中鬱悶,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1、原文:
《行路難·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 通:饈;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譯文:
金盃裡裝的名酒,每鬥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菜餚,收費萬錢。
胸中鬱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閒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麼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3、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注:《行路難》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艱難險阻之後的感慨。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高昂的氣勢。
停杯投箸不能地是什麼意思
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嚥,抽出寶劍,環顧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箸在行路難裡什麼意思?
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