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碎片化閱讀?

General 更新 2025-01-04

如何看待碎片式閱讀議論文1000字

1.什麼是碎片化閱讀

就是指通過手機短信、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毫無疑問,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每天從手機、網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上,我們能接觸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識唾手可得,閱讀顯得如此輕鬆、容易。

2、 碎片化閱讀產生原因分析。

科技進步、閱讀載體的變化、人們的浮躁求快心理……

3、 表達對碎片化閱讀現象的褒貶態度。

碎片化閱讀雖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種閱讀的方式。

碎片化閱讀太淺,不夠深度。

4、 碎片化閱讀的利弊分析。

閱讀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時間,上班途中、午睡前等邊角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閱讀更廣博,可以讓更多人進行海量資訊瀏覽,來了解世界;閱讀者可以更有選擇性進行個性化閱讀;更容易抓住關鍵信息……

催生“標題黨”“頭條控”等;更容易斷章取義,易造成誤讀,淹沒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卻似乎什麼都沒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佔用人們大量的時間,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侵佔人的生活;不利於學術研究;會造成一代人的淺薄盲從……

5、碎片化時代,該怎麼做?

各種客戶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責任推送那些準確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閱讀者要形成隨手積累碎片信息的習慣,碎片化時代更考驗每個人對知識的整理能力;傳統閱讀不可廢,享受碎片化閱讀的便捷的同時可以多進行經典閱讀;對待滿天飛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識,不盲從……

如何看待快餐閱讀,碎片化閱讀,地毯式閱讀

幾年前, 詩人北島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參加朗誦比賽, 老師分配給他一首詩《 假如我是一支粉筆》 : “ 假如我是粉筆/我會很樂意犧牲自己/讓老師在黑板上寫字/讓同學在黑板上畫畫/我不需要你們保護/但求你們不要讓我粉身碎骨。 ” 北島很是憤慨, 好在兒子不會委屈自己, 一早就跟老師說: “ 老師, 我不想當粉筆。 ”

碎片式閱讀有什麼利與弊

抱歉,我真不覺得碎片和閱讀能放在一起,碎片時間看的東西只能是瀏覽,甚至是瞥一眼,無法沉下心來體會,也不能用心思考,那不叫閱讀。利弊在題目中已經有答案了:可以快速獲取信息,比如某項突發時事要聞(微博),比如一些邊緣化的、不為人知的信息(某些blog,果殼),或者給你一個方向,知道什麼樣的信息是被需要的、到什麼程度(知乎);然而不能讓人思考,不能讓人沉靜,不能讓人真正有內涵,只能看上去似乎有點逼格。我不是說閱讀就一定要讀大部頭,但不可以沒有一定的深度,不可以不思考就看完了。碎片式瀏覽插入的是幾分鐘的碎片時間,摧毀的是閱讀的取向和能力,你會逐漸地發現自己就算有大塊時間也是在玩這些碎片,題主已經描述了。原因就在於:碎片式瀏覽天然地要求少思考,多接收,結果是讓人變傻。想不這樣,不如閉目養神,挽救一下被屏幕荼毒的眼睛。

信息碎片化怎麼理解

信息碎片化時代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傳媒瞭解閱讀與以往相比數量更加巨大而內容趨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樣的分類分解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與顯著體現。

信息碎片化怎麼理解?

現在人們越來越少地為讀一篇文章去買一份雜誌,為看一條新聞去買一份報紙,為得一條消息去守一個電視頻道。互聯網上的信息都是簡單直接,赤裸裸的原生態,人們想看什麼自己去找就是了。在這個意義上說,網絡世界的信息碎片化了,因為過去專門有人寫說編賣的傳統媒體體系的信息傳播渠道被削弱,被摧毀了,取而代之的是網絡上的寫說搜編和依靠人際關係的信息傳播體系。當一個嶄新的信息傳播體系取代了舊有的東西時,許多長期依賴舊體系生存的思想掮客,新聞二傳手和資訊掮客們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市場和發展空間。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的信息碎片化了,生存碎片化了,甚至整個世界都碎片化了。但是對真正的思想,新聞和資訊的生產者和最終使用者來說,網絡世界的信息並沒有碎片化,而是更完整,更直接,更有效地在二者之間傳播。

參考資料:www.chinavalue.net/Blog/390050.aspx

碎片化的信息傳播

如果說物質消費形態的“碎片化”主要體現在產品消費方面,那麼精神消費形態的“碎片化”則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的媒介接觸上。電視頻道日益增多,廣播媒體開始復興,報紙版面無限擴張,專業雜誌層出不窮,互聯網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如此迅速而聲勢浩大的媒介發展將消費者原有的媒介接觸時間、接觸習慣完全打破。廣告從業者正將新興的媒介管道整合進更廣闊的印刷和電子媒介世界中,其目的是將整個系統的銷售潛力最大化。他們看出這些技術發展不僅象徵著傳統的廣播電視網版圖的瓦解,同時還顯示出社會凝聚的瓦解。(一) 信息傳播“碎片化”的成因1.單一媒體壟斷轉化為多種媒體並存發展媒介碎片化的增長是對社會分化的直接反應。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那些專門化的期刊已經開始取代大眾發行類雜誌。由三大廣播電視網所構成的媒介世界也開始衰微,讓位給了多頻道的世界。在中國,各類媒體的傳統地位也已經發生改變。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無論覆蓋範圍還是影響力都可以稱作是中國的媒體霸主。然而,從歷年IMI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調查的數據來看,以北京市消費者為例,從1997年至2004年,北京消費者經常收看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1997年的收看比例為60.9%,1998年為56.1%,1999年為52%,2000年為51.8%,2002年為53.2%,2004年為38.0%。與此同時,廣播媒體和雜誌媒體的地位提升。電視媒體2005年第一季度廣告投放額排名第一的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2004年同期相比增幅為4.43%,報紙媒體排名第一的《廣州日報》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而廣播媒體排名第一的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與2004年同期相比增幅高達32.95%,雜誌媒體排名第一的《時尚》(伊人版)增幅也高達20.91%。廣告是媒體興衰的晴雨表,廣告投放額的增減充分說明了“單一媒體壟斷向多媒體並存發展”的趨勢。2.消費者的品牌消費與媒介接觸媒介接觸是影響消費者品牌消費的重要因素。表8顯示的是北京市收入為1001—2000元,年齡為25—34歲普通職工彩色電視機品牌消費與媒介接觸的情況。對於雜誌、廣播、互聯網這些“小眾媒介”和“個性化媒介”,購買彩色電視機“理想品牌和實際購買品牌不同”的消費者接觸的比例明顯高於“理想品牌和實際購買品牌相同”的消費者。具體來看,“理想品牌和實際購買品牌不同”的消費者最喜歡閱讀的雜誌為《瑞麗》《北京青年週刊》《網友世界》,而“理想品牌和實際購買品牌相同”的消費者最喜歡,閱讀的雜誌主要為《讀者》。可見,除了年齡、收入、職業這些基本情況外,消費者的品牌消費情況對其媒介接觸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媒介“碎片化”趨勢也加劇了品牌“碎片化”。3.“權威”的坍塌與自我意識的崛起媒介“碎片化”其實是消費者“碎片化”在媒介消費領域的體現。此時,消費者深陷在各類媒介、各類信息中,所謂的“權威”聲音很快被湮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對於消費者而言,媒介“碎片化”更多體現的是“個性化”。廣告主希望用一個節目或一個出版物獲得大量受眾已經不再可能,他需要各種視聽形態以吸引比以往更狹窄和更確定的受眾,媒體組合的重要性尤為顯著。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態度觀念是導致消費者“碎片化”的直接原因,媒介內容的度身定做可能將這種生活形態的隔離推向深入。它將允許甚至是鼓勵個人生活在他們自己構築的世界中,與他人相隔絕,與那些他們不關心或者不願意因此而煩心的議題相隔絕。這就出現了“渠道多,無權威”、“信息多,無觀點”、“言語多,無行動”的局面。一旦出現有觀點、有行動的人物,借用網絡媒體的廣泛傳播,迅速成為新的偶像。“芙蓉姐姐”的走紅就是最好的例子。......

怎樣避免碎片化的接受知識?

如果你瞭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據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 DE,甚至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瞭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沒辦法得出F——你不知道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後它們能夠呈現出怎樣的內在邏輯關係。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

當我們接受碎片信息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並沒有增加“聯繫”。

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卻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絡。

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元認知。同樣一個問題,較為聰明的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拔高一層去看待這個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絡。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其實無論刷微博還是讀書,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認知。

具體方法是:

1.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準。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絡就是你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絡。

2.找到知識網絡的觸點。亦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識點。閱讀、學**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延展自己的知識網絡。

3.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亦即在腦子裡回想你的知識網絡,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繫起來。

4.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弄通路徑。亦即,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拓展你的思維網絡。

5.檢驗並輸出。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繫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或者,在心裡把它講一遍,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內容,果斷捨棄。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你的認知體系,那說明你現在還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斷放棄,因為它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記憶的)成本是遠高於收益的。

如何看待顧爺營銷內容的閱讀量10萬+這一現象?

不管你是否討厭顧爺以及他的作品,我們都無法否認顧爺在微信內容營銷方面的成功,畢竟並不是每一個公眾號的內容都能經常做到10萬加+閱讀量的。

在這裡我想就顧爺的內容營銷談幾點我自己的想法。

1.在內容選取角度上獨闢蹊徑,將內容定位為對繪畫藝術的內容普及。這一定位其實滿足了很多想對繪畫藝術更多瞭解但又望而卻步的年輕受眾的需求。微信公眾號“顧爺”的取材多來自於古代以及近現代繪畫藝術作品。這就為內容的持續更新提供了大量的免費素材。

2.在內容形式上,採用了多圖加少量配文的形式。這種形式,很好的適應了移動閱讀時代,人們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因為圖文並茂所帶來的閱讀體驗,讀者並不會產生閱讀疲勞,反而可以一口氣讀完。

3.在語言風格上,詼諧幽默。同時還逐漸形成了代表自己獨特品牌個性的表達方式。

4.及時與受眾進行有效互動。讓用戶來創造內容。比如在春節期間,“顧爺”在微信公眾號內推出的,答題得口令紅包的的活動。通過這樣的互動活動加深了與用戶的互動活動。

5.將營銷目的與內容自然結合。“顧爺”所推出的作品,大多使用故事線的形式來推動,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情節當中,另一面也便於在結尾將所要推廣的產品或者服務自然的植入到故事中。因為其植入的自然,以至於猜測植入廣告成為了讀者的閱讀樂趣之一。

6.優質內容的長期輸入。培養目標受眾對自己產品的使用習慣,是所有產品與服務夢寐以求的理想,但現實往往很殘酷。如何你很慶幸恰好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受眾,一定要“餵飽”他們,持續且優秀的內容才能減少目標受眾的流失。

最後我還是想說,隨著受眾的多元化,我們很難找到哪怕是一條符合每個人審美標準或者品味的內容。數字營銷觀察家(2016年第2期)

網上閱讀和傳統紙質閱讀各自的好處和壞處

紙質書真的會消失嗎

本月中,上海市教育部門披露,今年9月開學時,上海各區都將有學校試點使用“電子書包”,再過兩三年,“電子書包”可能會完全取代紙質課本。此消息一經公佈,再度引起輿論對紙質書命運和紙質閱讀的關注。

進入新世紀以來,數字化閱讀憑藉難以估量的速度迅速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它不僅創造了新的閱讀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閱讀習慣,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圖書的創作、編輯、出版等一系列環節。在此背景下,代表傳統閱讀方式的紙質書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甚至面臨消失的可能。

不過,正當人們越來越相信紙質書終將被電子書取代的時候,不同的調查、數據、現象、討論卻一再顯示出,大多數普通讀者仍然將紙質書視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閱讀載體,並且,他們認同紙質書所承載的文化重量並不是一臺普通的電子閱讀器能夠替代的。

因此,儘管數字化閱讀不可阻擋地重構著每一個人對閱讀的理解,但是,它真正能夠改變的或許只是方式,而不是觀念。

紙質書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閱讀偏好

美國瓊甘茲庫尼中心不久前公佈了一項最新調查,在1200名有親子閱讀經驗的家長中,大部分人認為,紙質書仍然是他們與孩子的閱讀偏好。研究指出,如果孩子更加沉浸在增強型電子書而非紙質書的閱讀中,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可能下降。

事實上,儘管數字化閱讀越來越便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海量閱讀,但是,那些深植於觀念中的傳統閱讀追求並未如想象般輕易地消失。

今年4月公佈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MP5閱讀等各種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紙質書的閱讀量增加卻較為緩慢。不過,調查結果還顯示,75.3%的18-70週歲國民更傾向於 “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更有11.8%的數字化閱讀接觸者承認,在讀完電子書後還購買了該書的紙質版。這一結果表明,紙質書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閱讀偏好,而通過紙質書閱讀更能激發閱讀者的閱讀興趣,並且紙質書的收藏價值也受到讀者的重視。

6月16日,上海靜安中心商業區掛起了一塊“新華書店”的招牌,這一看似普通的事件,卻被當地媒體稱為 “實體書店又一次奏響振興之音”。數字化閱讀的迅速發展壓縮了紙質書的生存空間,也壓縮了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幾乎所有城市的報紙中都曾經出現過包含有 “書店縮水”、“告別書店”等字樣的新聞標題。於是,一間新華書店的開張便被賦予了某種重要的“復甦”和“振興”的含義。

種種現象表明,紙質書的境遇和前途並非表面看起來那麼艱難,廣大讀者對紙質書仍然抱持著信任和期待,而市場對紙質書也存在著相對比較穩定的需求。

紙質書比電子書更有味道

隨著電腦、手機以及電子閱讀器的技術不斷更新升級,不少產品的宣傳語中特別強調產品 “更具有紙質閱讀的感受”。不過,機器始終是機器,即便是iPhone 4S和新iPad的顯示效果已經十分接近紙質書,但是,那也僅僅是眼睛所感受到的,手掌所及仍然很難取代紙的質感。由此可見,紙質閱讀所帶來的閱讀體驗,至今仍然是機器所不能完全企及的。因此,對於紙質閱讀體驗的追求,變成了數字化浪潮中不時出現的反潮流。那些經常通過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進行閱讀的讀者,反而更能體會紙質閱讀的優點。

在百度網上,有網友提出一個問題:“誰能總結一下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優缺點?”網友“萌之螢火蟲”回覆說:“紙質書方便塗寫、閱讀舒適、有真實感,但是,不便於攜帶和整理;而電子書的優點是攜帶方便、製作成本低、易於傳播、信息量大,缺點則包括信息容易丟失,長時間閱讀對眼睛有......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看待碎片化閱讀?
什麼叫碎片化閱讀?
如何看待人口老齡化?
如何看待日本動漫文化?
如何看待山寨文化?
如何看待這份工作?
如何看待網紅現象作文?
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香港人如何看待港獨?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